没有第一碗面,也没有第二碗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兰州的拉面随处可见,但是兰州的拉面,其他地方多如牛毛,实在是太假了,你都想报警了,而且吃起来总是不像当地的风味。在甘肃,各家各有所长,比如穆勒家的牛肉,乡下的麻辣油,马齐鲁的萝卜。就算在街上加入一个,也不能放下筷子。
崂山的面很多,每个市县都有自己的吃法,比如肉末面、刀削面、丁丁面、沃沃面,什么都有吃货编的配方。像正宗岐山面的“薄如纸,细如线,莲花翻下入锅”,听起来就让人流口水。
山西刀削面,形成了美食和言情的体系。上面写着“刀离不开脸,脸离不开刀,手眼是线,一边快赶上另一边了。”眼里看到的是尖刀,期待的是脸。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胃。其他的,比如粉面、炒面、芋头面、扁豆面、卤面、渣江面,北方不明显,是正宗的地域特色。偶尔可以吃,但是接受度远不如前几个。
对于索粉南派来说,面条以担担面、川菜、热干面出名,而南方面条更注重食材,对食材的研究和制作高于面条本身。惠面,中原的河南省一向低调务实。虽然在外省不常见,但家家自给自足。羊肉羊骨白汤煮,真材实料给面,吃起来很惊艳。
所谓“面无第一”,就好比“文无第一”。毕竟人云亦云,众口难调,所以各有各的粉丝。真的饿了,恐怕在想家乡的面。
中国人最注重汤的养生,原汤变成了原食。南方人吃米饭,无论饭前饭后,都要来一碗汤,把这种饱腹感进一步转化为饭后的余味。所谓汤是首屈一指的,也就是说好的面汤只有一种,或者说要看加了多少山珍海味,汤里只加了一种面味。正如李渔所说:“汤可以调和万物,一切都归结到表面。面膜五味,汤清。”
南方的面粉不够浓,所以是用汤做的。就像当时周总理招待外宾的国宴“煮白菜”,秘诀就在汤里。先用大管骨和鸡肉熬汤,然后将鸡胸肉切成泡沫再过滤掉肉脂。反复几次后,汤汁清澈如开水,再将娃娃菜烫熟。有了这种汤,就不需要再加肉、酱、菜,它的制作过程也超越了面条的本质。
在汤底下,即使刀削面也是干的,自然好吃。更何况南方人自己也知道面条的缺点,所以更多的使用龙须面,干脆断了这个劲。清汤之下,面条绵软无骨,看着顺眼,吃起来爽滑可口。
阳春面是苏式面汤的一种,最精致的是面汤。不加任何配料的汤面,要清亮而不油腻,吃后口感要清爽干爽。将煮熟的面条与煮沸的葱油和彻底煮熟的干海藻混合。面条韧滑,汤汁清亮可口,葱油清香。
昆山奥灶面以龙须面为主,但最讲究“五火合一,小料做汤”。所谓“五热”,就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小料煲汤”是指不需要用大锅拼汤,而是可以根据来访者的现状保持原汁原味。
安徽淮南牛肉汤有清汤派和红汤派。红汤派要用又红又浓的卤水牛肉汤,汤里要加各种调料。辣酱和面条融合在一起,同样味道的牛肉片很好吃。虽然是手工切片,但是汤汁足以让人心醉,一碗面都是眼泪鼻涕,但是我舍不得离开我的筷子。
李渔曾说:“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条。”没有什么比一碗面条更令人满意的了。没有什么比一碗面条更提神的了。冬天,我有一碗面,足以慰藉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