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省市的汽车发展历史是怎样的?省市越多越好~ ~

上海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1901年,两辆奥兹莫比尔汽车首次出现在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汽车的城市。20世纪中期,上海现代交通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双层巴士。上世纪40年代,上海有3万辆机动车,被称为“世界汽车博览会”。1937年初,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成立,组装成第一辆本茨中国2.5吨柴油车。

1951年,上海公交修理厂(后为上海汽车发动机厂、上海客车厂)试制了1000的无轨电车。1957年9月,上海汽车装饰厂(后来的上海汽车厂)制造出第一辆58型越野车。1958年9月28日,上海汽车总装厂制造出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实现了上海汽车工业轿车制造的“零”突破。

1964年,凤凰牌轿车更名为上海牌轿车,到1975年,形成年产5000辆轿车的生产能力。1978以来,上海汽车工业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加快发展,把上海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上海汽车工业选择德国大众作为合资伙伴。4月1983,第一辆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1985 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990 3月1,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合资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专注于轿车工业的发展。1996上海大众形成年产3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它支持了国内对汽车的需求,为中国汽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2月26日,SAIC与南汽合并后,SAIC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实现年产销200万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航母”。

“十一五”期间,上海汽车保有量增长近50%,而私人汽车保有量从2005年的410000辆增长到20102930辆。截止2010年末,上海平均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17辆家用汽车。2012至1-7月,上海共登记189928辆,同比增长5.83%。其中,国产车注册117362辆,同比增长5.94%。

北京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北京汽车工业是中国最早的地方汽车工业之一。1953年,为了支援长春第一汽车厂和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北京建立了第一批零配件生产工厂,从1958开始进行整车试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研制成功轻型越野车和轻型卡车,填补了国内汽车市场空白,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国内汽车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北京。

20世纪80年代,北京汽车工业通过与外国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引进美国切诺基吉普和五十铃N系列轻型卡车;北京游览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成功上市,在对外开放、转换机制、引进技术、吸收外资、利用社会资本等方面走在了全国汽车行业的前列。上世纪90年代,北京汽车工业通过资产重组和跨区域经济联合,成立了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司,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21世纪初,北京汽车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扩大了与戴克的合资企业。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合资生产轿车,当年实现了签约、投产、盈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重庆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说到中国的汽车城,重庆绝对是一个值得用浓墨重彩书写的重要城市。这里开出了中国第一辆吉普车,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微型车生产基地。如今,重庆汽车产业已经不满足于本土发展,早已将触角伸向中国各地,甚至海外。

按年份来说,重庆真正开始发展汽车产业是在1965,经历了47年的风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颇具规模的汽车城。

1965年,由四川汽车制造总厂(现重庆红岩汽车有限公司)、重庆汽车发动机厂(现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綦江齿轮厂、重庆汽车零部件制造厂(现重庆卡福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弹簧厂(现重庆红岩车桥厂)、重庆油泵油嘴厂、重庆重型车辆研究所(现重庆重型车辆研究所)组建重庆。

重庆红岩汽车弹簧厂(现重庆红岩车桥厂)作为中国第一个重型汽车总成生产基地,于60年代引进法国Beliere军车制造技术,80年代引进德国man重型车桥制造技术,90年代成为奥地利斯太尔汽车车桥总成指定生产厂家。几十年来,始终走在同行业车桥总成研发和生产的前列。

1984年5月,长安汽车集团与日本铃木汽车公司签署了《经贸合作协议》,推出了当时在中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微型车,迈出了微型车在中国的步伐。1985年,根据中国“缺重少光”的情况,重庆汽车厂与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合资成立庆铃汽车公司,生产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轻型商用车,该车一上市就受到市场追捧;1991年,国家批准长安汽车集团从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引进奥托微型车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从而结束了重庆没有汽车生产的历史。

2008年7月28日,承载了很多中国人汽车梦的奥拓,在生产了50多万辆之后退役。由此,国内形成了济南重汽、陕西重汽、重庆重汽、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神龙、重庆长安、天津华力(现天津一汽李霞)的汽车产业布局。

湖北省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1969年,东风汽车公司的前身第二汽车厂在湖北省十堰市成立,标志着湖北汽车工业的诞生。上世纪90年代,湖北省汽车产业在大规模合资后开始快速发展,近年来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目前,湖北汽车产业已形成武汉、襄樊、十堰“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其中,在东风的神龙、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的带动下,武汉形成了产业集群。“汽车城”十堰是中国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也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襄樊汽车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湖南省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湖南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为振兴湖南汽车产业,湖南省政府早在“十一五”就制定了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湖南省振兴汽车产业实施方案》(2009-2011)。经过五年的发展,湖南汽车产量从2005年的9.43万辆增长到2009年的21.45万辆,四年翻了一倍多。在轿车领域,湖南省2009年实现产销7.5万辆,三年增长近30倍,占全省汽车产销的比重从不到1%上升到35%。2009年,汽车产业GDP占湖南省GDP的比重超过5%,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河北省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南方奇瑞,北方长城”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两面旗帜。河北汽车主要以长城汽车为代表,长城汽车的六个阶段印证了河北汽车的发展轨迹。

第一阶段:原始资本积累,夯实基础(1990-1995)

长城汽车,前身为长城实业公司,系集体所有制企业,成立于1984,主要经营汽车改装,无固定产品。1990公司陷入困境。当时公司只剩下60个员工,负债累累。26岁的魏建军(音译)独自一人来到长城工业公司。在承包期间,他带领长城人以“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精神努力工作。当年公司扭亏为盈,快速发展了五年,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皮卡的正式生产推动整个国内行业的发展。(1996 - 2000)

1996,长城不会作为主导产品被业界看好。同年,迪尔系列皮卡正式投放市场。1998,长城皮卡销量排名销量和产量第一。之后产量连年翻番,1999+00年6月,长城10000辆皮卡下线,将皮卡在中国的销量推向了高潮。同年年底,在国内同行业率先推出四种底盘、五种不同规格的皮卡,成为国内最专业的皮卡工厂,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企业扩张发展,形成核心零部件自主配套能力(2000-2002年)。

皮卡销量大增,生产条件制约进一步发展。2000年开始扩大发展。2000年初,长城控股华北汽车厂,成立长城华北汽车有限公司,下半年成立保定长城内燃机有限公司。2001年6月,巨额投资再次注入,建成了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发动机生产基地,这标志着长城汽车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四阶段:中国第一,开创经济型SUV新时代(2002-2004)。

长城皮卡占据国内领先地位,公司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2002年6月,售价8万多元的赛义夫SUV首发,正式进入大中城市市场,风靡全国,被业界评价为“赛义夫现象”。2004年下半年,公司相继推出了不同功能和定位的赛鹰RUV和赛骏SUV。

第五阶段:建成规模经营65438+万辆的基地并投产,哈弗下线(2004-2005)。

在皮卡和SUV领域,无论是销量、市场份额还是出口,长城都占据绝对优势。2003年底,公司在香港h股市场正式上市,并开始建设长城汽车工业园。

第六阶段: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市场的轿车和家用车领域。(2006年至今)

长城在继续发挥皮卡和SUV优势的同时,开发了适合国内外市场的轿车和家用车品种。2006年7月投产的20万辆汽车生产基地将陆续投资28亿元。产品规划为与国外联合开发65,438+0.0-2.0升中小型轿车和MPV系列产品。

河南省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河南省汽车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公路客车、高档皮卡车、专用半挂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居同行业首位,转向器总成、减震器总成、传动轴总成等10多种零配件产量居全国前列。以郑州宇通、郑州日产、新加坡航空集团、中轴集团、中原内饰件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集团。发展迅速,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高。郑州日产、海马、宇通等汽车产能提升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但是,制约河南省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明显,特别是产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产业布局分散、区域配套水平低等问题突出。

安徽省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安徽解放军管委会接管合肥汽车修理厂。1958年芜湖仪表厂生产汽车仪表,合肥汽车修理厂尝试生产活塞、半轴等配件。1962年,巢湖汽车配件厂从巢湖迁至合肥。1964年,巢湖汽车配件厂正式成立,为解放、跃进轿车生产制动器、转向器。1966年7月,安徽省第九劳改支队机械修理厂更名为合肥贺飞汽车修理厂,生产解放、跃进两种车型的五种简易汽车配件。1967成立芜湖汽车配件厂,生产解放牌汽车用气瓶和前后制动调节臂。1968年4月,巢湖汽车配件厂试制了一辆130巢湖牌轻型货车,也被称为“安徽第一车”。1969年,巢湖牌轻卡商标由“巢湖”牌变更为家喻户晓的“江淮”牌。1970年初,江淮牌HF140 3吨载货车440发动机投产。

1986-1990“七五”期间,安徽汽车工业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截止1995年底,安徽省汽车产量28430辆,安徽省汽车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1975年9月,安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开始按专业化发展汽车生产。

1996-2000年(九五)期间,安徽省主要实施了几项重大工程:1997 165438+10月淮海机械厂正式并入昌河汽车集团,产品相近;1997安徽拉开轿车大幕,芜湖建奇瑞公司。1999第一辆车下线。安徽成为全国汽车制造业最齐全的省份;2000年,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拉开了安徽汽车企业股票发行的序幕。

福建省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1917年福建福州开始进口车,八闽开始出现车。1958年制造出福建第一辆自制汽车——长征2.5吨卡车。1983年,福州汽车厂、福建汽车厂被批准为国家定点汽车厂。1985年2月4日,福建省政府批准成立省汽车工业总公司,作为福建汽车工业的行业主管部门。1992年3月,福建汽车工业集团成立。1995 165438+10月23日,闽台合资企业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次年7月,第一辆东南德利卡车下线。9月26日,1999,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一期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投产。由龚伟30家台资合作工厂和现代化主机厂组成的东南汽车城,占地2700多亩,在闽侯青口拔地而起。总体规划年产能30万辆,一期年产能已达6万辆。福建省汽车工业龙头正式形成,大大提高了福建汽车工业的整车实力和技术档次。汽车产业格局的基本确立,标志着福建汽车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福建汽车产业已发展到4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形成了闽中、闽南、闽西北三大汽车产业群。从闽台合作到现在的国际合作,从1994年产5000辆汽车到2006年产65438+万辆汽车,福建省汽车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