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形成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格局。

2.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制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规划,重点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发展任务的要求,确定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4.自主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广TD-SCDMA等自主创新技术,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5.示范推广。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环境优良、带动效应明显的实验区和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和企业。

(3)发展目标。

1.短期目标(到2012)。

(1)提升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水平。数字化设计开发、智能制造装备、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网络化日益普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创新结合更加紧密,信息技术促进产业链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更加突出,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2)提高工业产品和装备的信息化率。积极推进现代数字控制、智能、网络等信息技术与飞机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及电子信息产品、铁路车辆及零部件、石油机械、农业机械及零部件的融合,推动工业产品和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普及互联网应用,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53以上。

(4)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减少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方面的作用进一步体现。

(5)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已基本建成技术先进、结构科学、应用高效的网络传输体系、数据资源体系、无线电监管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

2.中长期目标。

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工业产品和设备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高,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不断普及,生产控制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作用明显增强。抓住物联网发展的机遇,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增强信息技术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贡献,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基本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二、主要任务

(一)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信息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主线,以能源、原材料、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创新相结合,提高传统产业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1.能源行业。

建设电力行业高速综合数据传输网,推广厂(站)级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系统。重点建设煤炭行业三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信息系统、救灾决策指挥系统、井下瓦斯监控系统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加快现有煤矿和选煤厂升级改造,推进现代化标准化大型煤矿建设,形成煤电电一体化产业链,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2.原材料工业。

加快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钛及钛加工、锰及锰加工、镁及镁制造、黄金及黄金加工、重晶石及其加工、钢铁及新特种材料、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工业的开发、设计、生产、流通和管理信息化。以煤电化学、煤钢电、煤电铝、煤电磷一体化等项目为重点,推进原材料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改造,提高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钛及钛加工、钢铁及新型特种材料等优势原材料深加工能力,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广实时监测、故障诊断、预警和控制技术,提高环保和安全检测水平,实现清洁文明生产。通过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建立物流管理平台,使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库存数据和财务数据紧密联系,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贵阳、遵义国家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

3.消费品行业。

以品牌资源整合为主线,以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为抓手,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种质量显著增强,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为目标。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烟草、白酒、特色食品、医药、林纸一体化、旅游商品等消费品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逐步提高。在白酒、特色食品、民族医药、旅游商品等行业推广应用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和网络营销系统;鼓励企业运用信息防伪技术,进一步加强对我省驰名商标和著名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烟草行业,推广现场总线的应用,为系统的集成运行创造条件。支持电信企业与大型企业和集团合作,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

4.装备制造业。

整合军工装备制造业优势,以装备制造信息化示范工程为突破口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飞机及飞机零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零部件、铁路车辆及零部件、石油机械、农业机械及零部件、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等领域的渗透融合。研发智能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开发适用于复杂连续过程的集成数字控制系统和新型智能仪器设备。加快发展环境监测设备和系统,面向循环经济,发展废旧设备自动拆解处理线。加强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促进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以桂阳、遵义、安顺为重点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R&D基地建设。

(二)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旅游、餐饮、社区服务等传统消费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着力提升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现代服务业带动工业化。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物流、供应链的融合。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培育现代流通企业,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推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大力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立足我省工业化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需要,大力发展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急需的各类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新一代互联网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抓住三网融合趋势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升级信息传输服务业,大力发展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和各类创新应用业务;加快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服务中心、信息安全外包服务中心和服务呼叫中心建设;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工程咨询、安全评价、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

第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营销和消费服务的融合。加快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链接社交商务平台,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和不同行业、地区、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促进企业管理方式转变和商业模式创新。

第四,大力推进信息化与金融、管理咨询等领域的融合。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金融保险、R&D、设计、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功能。

2.加快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升级。

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培育经济长远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以3G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消费电子、通信、网络、内容服务等4C融合创新产品,实现通信终端和数字电视突破。以物联网发展为契机,利用我省现有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传感器、射频识别等产品。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利用我省资源优势,深化伴生矿产开发,特别是稀土和金属利用,重点推进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推动我省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原材料加工向制造业、由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农业生产和流通管理系统、农业节水信息系统等应用技术和系统。推进射频识别技术在农业企业生产、销售和管理中的应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建立农产品加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3)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综合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方式,运用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循环经济系统等理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工业化”进程。

发展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冶金、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提高生产精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控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高污染行业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对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借助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耗和排污监控。加强节能环保行业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管的信息化应用。加强电子信息产品的生态能源设计,发展环保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建立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和污染防治体系。

(四)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建设。

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设立一批企业集中度高、产业规模大、工业化和信息化有一定基础、在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中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的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定位准确、优势突出、环境优良、效益显著的省级示范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设立一批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示范园区。

依托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安全可靠、效益显著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影响力大的重点示范企业;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有推广价值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通过实验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加快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机制、新政策、新方法、新经验,解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问题,推动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入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取将贵阳-遵义-安顺产业带列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将安顺国家民航高技术产业基地、贵阳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贵港特种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信息化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规模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五)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契机,推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落实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契机,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鼓励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融合衍生的新业态和新兴产业。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单一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和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增强中小企业集群优势,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协同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企业间业务联动支撑平台,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电子认证应用和服务,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六)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大力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应用,促进我省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融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适度推进的原则,建设创新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省创新体系网络化、信息化,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在技术创新、扩散和传播方面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借助信息网络,及时向企业收集、发布和推荐最新科技成果。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融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借助信息技术拓展社会知识的开发应用能力,支持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业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安全领域自主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七)鼓励和支持通信运营商积极参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鼓励通信运营商深化企业转型,拓展增值服务,加快自身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金、技术、人才、服务和客户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科技业务、产品、管理和服务创新力度,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支持和鼓励通信运营商,加快以3G为重点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自主、安全、稳定、覆盖良好的基础通信网络,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各类应用,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和生产设备过程自动化,普及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内部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安全平台在内的系列产品,积极协助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新发展。有效地将业务和服务延伸到其他领域,为重点行业和企业提供标准化、个性化、可定制、低成本的综合信息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我省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在行业管理方面,要建立重点行业、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系统。在信息服务方面,要促进行业和产业集群公共R&D和服务平台的健康发展,鼓励平台提供“外包”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

第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全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具体工作的统一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绩效评价,科学设计相关绩效评价指标,建立激励机制,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纳入全省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各级各部门要把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作为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 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新格局。

(2)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支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财税、金融、投融资、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抓紧出台《贵州省信息化条例》和鼓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具体措施,完善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企业投资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技术改造资金、科技创新资金、节能资金、信息化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支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促进融合项目发展,支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训认证制度,规范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实施国家“653”工程,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构建具有行业和贵州特色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人才队伍体系。

(4)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大力营造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良好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和舆论环境;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及时总结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和行业业务流程标准体系,建设一批行业应用基础公共数据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立健全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省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