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大医家
叶桂1
叶桂(公元1666 ~ 1745),本名石天,名项燕,别号南洋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桂是清代名医,是四大温病专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曾祖父叶凤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住在上金桥旁,故叶桂晚年被封为尚进老人。
2.薛雪
薛雪(1681 ~ 1770)生于白衣,名瓢,又名淮云道人、简墨道人、牧牛老人。江苏吴县人,与叶桂齐名。早年游弋于著名儒者叶燮的门下。他擅长诗歌、绘画和书法,擅长拳击。
后来因为我妈得了湿热,就投身医学,越来越熟练。薛雪一生为人,英勇淡泊,九十岁去世。所以我们也知道,薛雪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医生,但是他却被誉为治疗湿热的专家,他的《湿热论》代代相传,为温病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吴唐
吴唐(1758—1836),江苏淮阴人。19岁那年,父亲生病,四处求医,治疗无效。最后他病了,死了。这深深触动了吴唐,他因为不懂医术,看到疾病夺走父亲的生命,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学医愿望。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摸索出了一些规律和治疗方法,并于1798年写成了《温病辨证》一书,是祖国温病学的系统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还撰写了《吴鞠通医案》等著作,丰富和完善了叶桂的温病学著作,使温病学研究更加完整和系统。他成为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之一。
4.王世雄
王世雄(1808 ~ 1868?),字孟赢,号梦吟(一梦影),号钱宅,号半狂山人,露宿乡野,过着有情趣的隐士生活,海昌叶韵诗(又名叶韵诗),祖籍浙江海宁严观,迁居钱塘(杭州)。
中医温病专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为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对霍乱的辨证论治。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他的儿子王聚奎曾在泰医院担任内科医生。
扩展数据:
温病四大家著作介绍;
1,温热论
《伤寒论》是清代()口述,其弟子顾记录的一部伤寒论总集。全文很短,只有四千字。它是温病学的基础工作。
在该书中,叶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并论述了相应的治疗方法。此外,叶对通过观察舌象、皮肤斑痕、牙齿检查来诊断温病病情、判断预后有独到的论述。
2.湿热带的鉴别
温病学专著《湿热带辨》。一卷。出自薛,写于何年不详。这本书专门讲湿热证,35篇。每篇文章都有薛自己的注解。
本文着重分析了湿热的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通过阳明、太阴经由表及里传导。因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妙,立论清晰,治疗得当,为后人所遵循。
后来,张序谷被注释。根据这本书的内容,王孟英又进行了注释补充,编成《暖精卫》第四册,名为《湿热》。现有史银本等。
3.温病辨证
清代(1798)吴唐(鞠通)所著《温病辨》是一部温病通论。该书在清代多位温病专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理论体系,确立了三焦辨证纲领,是温病学的创新理论之一。
在温病易耗伤阴液的思想指导下,吴鞠通倡导滋阴养津的方法,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温病方药体系,《温病论》被称为清代温病理论的标志性著作。
4.温暖的京味
《文汶经纬》是一部五卷本的《伤寒论总集》,由王世雄(孟赢)于清咸丰二年(1852)编纂而成。这本书之所以叫《经纬》,是因为它以徐安琪仲景的文章为经,以叶雪诸子之辩为纬。
该书选录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伤寒论》,以及清代叶、陈平伯、薛、于的《伤寒论》条文,分卷成篇,并采纳了后人的意见,并附王的注释,逐条加以说明。后世称文汶为温病大师,并以此作为学习温病的入门。
百度百科-温病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