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客都”?

“世界客都”

来到梅州,除了品尝梅菜红烧肉、盐水鸡、酿豆腐等客家特色美食,最直观的印象应该是这里充满南洋风情的建筑。

圆形,巴洛克风格。

尖尖的哥特式风格。

而这些风格各异的骑楼建筑,都是世界各地的梅州华侨所建。

梅州这个人口仅500多万的城市,却有700多万海外华侨。明清以来,无数客家人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所以梅州有“天下客都”的美誉。

“海外华人批评”中的乡愁

明末,梅州客家人开始大规模外出。当时由于人口大量增加,耕地资源稀缺,为了寻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客家人把目光投向了大海,也就是下南亚。

说到下南洋,不得不提一件事,“侨批”。

在外打拼的东南游子,往往会委托已回国的亲友或民间机构,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妻儿送去银信。这种汇款和家信相结合的证明,就是“侨批”。

每一个海外华人的批评中都有一个沉重的故事。

这是一张写着1921的华侨签注,是一位印尼华侨张宝玉寄给我哥哥的。更特别的是,信中还附了一张纸“心声之歌”。

老家的弟弟屡次落榜,心灰意冷,想弃文下海。远在南阳的哥哥从家里寄来一封信,鼓励弟弟“志存高远,志存高远”。

信中所附的《壮志之歌》,饱含着哥哥对弟弟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男儿有志气,留大名于世,祖上鞭下猛。他们求知若渴,智慧真挚,国家力量拯救了他们..."

落榜的挫折是什么?只要你胸怀大志,牢记老祖宗的鼓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努力工作,好好学习,你就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一封薄薄的银信,不仅承载着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牵挂,更承载着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历史记忆。

回家吧!

华侨的汇款不仅解决了家庭成员的生计,而且促进了梅州的发展。

据记载,1939年期间,梅县侨汇收入2000万元,其中有华侨批文的侨汇超过400万元,基本相当于今天的1亿元。

不仅如此,更有更多的海外华人在外打拼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晚清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65,438+06岁时,离开家乡梅州,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了海外华人中首屈一指的商人。

1898年的一天,张弼士收到一封来自中国的紧急电报,邀请他回国讨论修建铁路的问题。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张弼士准备带两名随从和一名德国医生乘船回国。

然而,当他们买票时,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只买了一张公务舱票,其余都是下铺票。而我能买到这张官方的班票,是因为那个德国医生。

船运公司都是德国人经营的。在他们眼里,中国的人就算有钱也坐不上官班。

张弼士听后勃然大怒,把票撕得粉碎,愤怒地说:“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不可欺。”。

不久,张弼士与其他海外华商一起,创办了裕昌和光复两家远洋轮船公司,使中国的船只得以在太平洋上航行。

而且他们规定自己船公司的票价比德国便宜一半,但直到德国人取消了中国人不得坐公务舱的规定,他们才卖给德国人。

张弼士始终明白,仅仅强大是不够的。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强大。

为了实现“实业兴国”的理想,张弼士提出了“主权自理,利不外溢”的理念,投入百万银两,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机砖厂、玻璃厂、机织布厂,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酒厂。

从明清到民国,数百万梅州客家商人走出去,足迹遍布五大洲。在张弼士的推动下,海外华人纷纷回乡投资实业。梅州冶金业和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古城成为当时粤北重要的工商业中心。

客家妇女

阿香阿姨在她的祖屋承德楼经营一家客家餐厅,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

但是当阿香第一次结婚时,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丈夫生活贫困,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弟弟妹妹年幼,婆婆身体不好。为了养活这个家,她摆摊卖客家水饺。

这是个累人的活,凌晨三点起床收工,日复一日。

但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有一次,我老公在运输途中出车祸受了重伤。此时她的孩子刚刚出生,生活的重担瞬间压在了这个客家女人的肩上。

那段时间,她不得不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除了开店,她还得做几份工作。有时候太累太苦的时候,她会偷偷抹眼泪,但是面对家人的时候,她会立刻积极乐观起来。

阿香具有客家女性的特质,温柔如水,坚强如山。因为客家男人大多在外打拼,留在家乡的客家女人往往要独自撑起一个家和一片天。

今天的古城处处充满活力,宜居的环境让梅州成为世界长寿之乡。互联网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梅州侨商回乡投资创业。这座曾经的文化名城,世界客都,在新时代续写着客家的传奇故事。

还记得乡愁第七季吗

播出内容:“梅州——梅花香自苦寒来”(下)

播出时间:2021 8月8日(周日)22:00。

播出频道:CCTV-4中文国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