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的茶山,义乌
历史:
义乌的地名是傣语,意思是“美女蛇居住的地方”,因为义乌有一个花蛇洞就有这个地名。唐代易五属南诏音声节管辖,元代在车属军民宣传部。明朝隆庆四年(1570),车宣委将其辖区划分为十二个版纳时代,中文称为版纳正东、茶山版纳。清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率清军入滇,夷吾、夷邦纳入元江府。清康熙3年(1664),清政府在车内将夷吾、夷邦划归宣传部管辖。清雍正七年(1729),云贵总督鄂尔泰改革西双版纳,将车宣威部管辖的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规划为普洱府,伊吾也划入普洱府。乾隆初年,易武茶山成为普洱府采购贡茶的地方。进入民国后,易武于1927划归岳震县,易武街于1930成为岳震县行政驻地。
伊吾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茶树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普人(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住在易武种茶。易武的曼撒山至今仍有几十亩人工栽培的古茶园,周长超过1.5米,高度超过20米。这座特大型古茶园是普人种植了一千多年的。
在明朝中叶汉人进入义乌之前,义乌的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已经种植了至少5000亩茶园。明末,江西和云南石屏的汉人进入伊吾,开始在伊吾卖茶或制作土特产。1729普洱府创建时,易吾土巴总经理吴扎夫和他的祖父是早期去易吾经商的石屏人。吴扎夫成为义乌土巴的总经理,并招募了大量石屏人到义乌茶园。《易武》里的老茶名,都是石屏人自创的。时至今日,义乌人说话依然带着石屏口音。
清朝乾隆年间,义乌的茶业发展迅速。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颁布《云南茶法》。云南实行“茶铺”制茶购茶,思茅将军茶铺被取消。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政府放松对茶叶的垄断,数万汉人涌入易武,重建易武的老茶园。经过四五十年的开垦,义乌已建成3万多亩茶园。至乾隆末年,义乌整个茶山南起沂碧,北至罗德,常德山梁上的茶园连成带状,长达100多公里。义乌山上有茶园,到处都是村庄。出差的人络绎不绝,驿道的钟声响起,一派繁华景象。
易武是六大茶山中最早出现地主经济的地方。与义邦相比,义武的土司势力较弱,义武的吴氏家族与朝廷的关系也不如义邦的曹氏家族密切。早在嘉庆末年,易武土司的影响力就开始动摇。嘉庆初年,易武茶商开始向土司买地,争夺土地所有权。茶产业的繁荣使新兴的地主和商人强大起来,动摇了土司的经济基础。道光年间茶商状告屈法吴土司的事件,也就是易武仁所说的“断案碑事件”,可以看出易武土司的影响力下降,茶商的影响力上升。
清朝咸丰后期,滇西发生杜文秀起义,滇藏商路被切断,义乌人转而将茶叶主要销往东南亚和香港。越南莱州、老挝沙暴成为六大茶山茶叶出口的中转站。广东商人在莱州设点,专门采集义乌茶叶,而义乌茶商则开始前往香港。到光绪年间,义武的经济实力超过义邦,成为六大茶山中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国内外商品流通地。清政府于65438年至0897年在义乌设立海关,说明当地义乌的对外贸易规模非常大。
进入民国以后,义乌人去香港的越来越多。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在香港市场站稳脚跟,义乌人还设立了更多的茶叶品牌和注册商标。从人民初年到20世纪30年代,义乌街、马黑、一碧、曼秀、落水洞、大旗树村有20多个茶叶品牌。规模较大的有同庆(业主刘奎光)、同昌(业主黄北武)、甘丽珍(业主袁等四位股东)、同兴(业主向志庆)、泰来祥(业主黄伟忠)、福元昌(业主)和同泰昌(业主朱)等。
到了现代,随着普洱茶的重新崛起,易武重现了当年的风雅。几乎所有的普洱茶品牌都会在易武推出产品。其中以易武为主打的福元好就是典型代表,福元好为易武而生,深耕易武茶区,铸就独家特产。经过八年的沉淀,义乌福源已经成为一家专注于高品质义乌茶叶的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