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商标

上午监考结束后,赶去初三30班听课,然后参加了教研室马老师一行对该班的评课。马老师高屋建瓴,细心观察,对三节课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但所有的核心点都紧紧围绕学生,即备课,了解学生疑惑,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老师应该等待机会来引导他们。

马老师仔细观察,发现了学生上课做笔记的好习惯,并在评课中肯定了老师对这一习惯的培养。只有让学生深入课本的字里行间,他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马老师的评论一针见血。我第一次接触“勃朗峰”这一课,就敏锐地抓住了“意脉相通”这个词,很清楚其中的共同点就是“奇”字。然后,通过问学生这篇文章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自然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老师只需要在关键时刻轻推一下,让老师少说话,学生也可以。

在《茅屋被秋风吹破》的复习中强调,如果让学生通过批阅笔记的方式精读诗歌,可以把握杜甫处境的艰难,通过自己的选择与杜甫意愿的对比,可以深刻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

对于“最后的演讲”这一课,强调了揣摩作者观点和想法的重要性。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自然能一目了然地看出课文的思路,从而不用动笔就能发表演讲。

有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是围绕学生来设计的。通读一篇文章,不能简单的根据老师的参考来解释。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这节课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学生的疑惑在哪里,从而围绕这一点来设计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互相帮助,只有在真的听不懂的时候才给予指导,这样才不会反感和不甘心,才是唯一有效的教学。

然而现实中,我们还是放不下。我们说的太多了,学生一目了然。我们还是会一步步讲解,浪费时间,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劳。一个很好的教训就是大胆选择,明确目标,以学生为本。

继续练习,你还没准备好,加油!(^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