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片的历史
公元1920年(民国九年),同德福桃片在成都花会物展竞赛中,首次获得优质奖章。
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四川省劝业第5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同德福送去的桃片又名列前茅,获得特等奖章。
公元1926年(民国十五年),驻合川的川军二十八军第三师师长陈书农主持召开的合(川)、武(胜)、铜(梁)、大(足)、璧(山)五县展览会上,同德福桃片又一次得到一等奖。
三师旅长杨杰华还亲笔题写了“片片飞来是桃花”的匾额,送与同德福。
解放前夕,合川有糕饼作坊28家,从业人员百余人(民国初年,合川仅有糕点作坊14户)。
1952年,合川县供销社在老同德福旧址建糖果厂(后交商业局成合川国营糖果厂)。
1956年“私改”,合川城关私营糖果坊建公私合营糖果厂,糖果户组建生产合作社。
“同德福”的厂名一度更改。
1958年技术革新时,国营糖果厂自制滚筒硬糖成型机、榨油渣机各一台,首用机械产糖果。
1959年,合川桃片由外贸公司组织远销香港、澳门地区。
1963年,公私合营糖果厂并入国营糖果厂;1964年起,国营糖果厂新设桃片切片机一台。
当年,经国家商业部批准,合川桃片注册为“三江牌”商标。
7、改革开放以来,合川桃片的发展历史:
1979年,国营糖果厂建新厂房于塔耳门,桃片、糖果、糕点车间同时迁入。
此时,糖果生产合作社改称三江食品厂。
1980年至1981年,合川桃片先后荣获四川省 *** 、国家商业部颁发的糖果糕点优质产品奖,并获国家银质奖章。
1982年,“同德福”合川桃片的厂名又得到恢复。
1984年,国营糖果厂贷技改款对桃片生产进行连动化改造。
1985年,合川城乡***有糖果糕点和桃片生产厂三十多家(含乡镇企业),年产糖果糕点1000多吨。
1991年,“同德福”桃片厂老职工荆朋山(原合阳镇濮湖乡火焰村4社农民)带领儿子荆世勇创办了“合川县金都桃片厂”,当年11月1日开业,生产出小批量的“合川金都桃片”。
1992年,24岁的荆世勇凭着自己职高毕业后到沿海打工3年所积累的经验,跑市场、摸行情、促销路,当年使“金都桃片”日产量由300多斤上升到500多斤。
1995年,合川市金都桃片厂第一次扩大再生产,投资50多万元,在盘龙村水产校附近的北环路旁征地1.3亩,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大楼,使当年桃片日产量上升到800多斤;这一年,时任厂长的荆世勇在父亲的技术指点下,开始试制自己的新产品“川洲桃片”,于当年底正式获准登记注册。
1996——1998年,合川市金都桃片厂坚持年年抓技改,年年上项目,平均每年固定资产投资10多万元,截至1998年底,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日产桃片4吨以上,每年上交税金10多万元。
1999年,金都桃片厂又新征地10多亩,开始实施糕点企业走“规模、质量、效益相结合”的新路子。
当年,“川洲桃片”已先后开发出“香甜、椒盐、八珍、红豆、黑米、黑芝麻、绿豆”***7个桃片系列品种,开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消费者的需求。
2000年10月,金都桃片厂正式更名为“合川市川洲桃片有限公司”;同年12月,该公司在合川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和精心指导下,与黄土镇联合开发了“荞麦桃片”新产品的荞麦原料基地。
2001年4月,“荞麦桃片”批量生产。
“5.1”劳动节,公司投资5万元,与《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同策划和开展了“川洲桃片有限公司资助重庆老知青,重返热血故土——西双版纳”的主题系列活动。
这七天假日旅游,1000多名重庆老知青每人带着“川洲荞麦桃片”礼品,从云南省城昆明到西双版纳,甚至中缅边境的打洛、勐龙等县镇,到处都是老知青在探亲访友,到处都能看到“川洲荞麦桃片”这一精制的馈赠礼品。
2001年底,公司当年生产的“川洲桃片”8大系列产品总产量已达1500多吨,创利税150多万元,荣获“重庆市消费者满意商品”、“重庆市企业计量工作评定合格单位”、“合川市食品卫生先进单位”、“合川市旅游定点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2年,合川市川洲桃片有限公司被 *** 合川市委、市人民 *** 确定为“重点优势企业”。
2002年底以来,全市已有桃片糕点企业20多家,年生产桃片糕点3000多吨,其中尤以川洲桃片、三民斋桃片的产量和质量为上乘,川洲桃片的生产量占全市桃片总产量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