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能制造DJI无人机吗?为什么?

美国空军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根据美国空军的说法,其他品牌的类似平台,如Tiny Whoop、Ebee和3DR solo,在功能、飞行控制技术、购买和运营成本、便携性和折叠、静音、升空高度、图像传输距离、拍摄便利性、性价比、遥控距离和电池寿命等方面都不能满足需要。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像“于”那样优秀。因为DJI有这么多优势,可以帮助特种部队完成任务而不被敌人察觉,这正是特种部队所需要的。美国空军特种战术作战部队已经装备了15架DJI Mavic Pro无人机。

为什么DJI的产品性能能得到美国军方的认可。

因为DJI的优势比较全面,无人机的飞控、电机、电调、云台、相机、传像、电池等子系统都是高科技。

DJI的无人机所有子系统都有自主知识产权,DJI的R&D投资巨大,无人机的专利也非常惊人。2008年至2017年,DJI已申请无人机相关专利916件,国家专利3206件;特别是在美国,DJI * * *在无人机上申请了70多组专利,已授权17组。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2014年至2018年,DJI无人机申请的专利数量为全球行业之最。因此,DJI无人机拥有其他无人机品牌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和替代的核心技术。无人机里每一个可以拆卸的部件都是DJI生产的,底层代码是DJI生产的。无论在专利还是研究方法上,任何一家无人机公司都很难绕过DJI。经过多年的研发和突破,DJI拥有世界领先的R&D实力,并拥有世界领先的无人机核心技术专利。没有人能在技术上限制DJI。

希望中国能有更多像华为、DJI这样的民族企业,让中国真正成为科技强国,让中国发展得更好、更快、更强。

美国能造无人机,但造不出DJI无人机

为什么?分两个层次讨论。

目前,美国的军用无人机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掠夺者和全球鹰也是世界知名品牌。

DJI无人机让航拍技术触手可及。在民用无人机行业,DJI无疑是领导者。首要因素是价格。DJI把价格做到了极致,普通消费者也能买得起。

所以客观的说,从技术层面来说,美国确实可以做出像DJI无人机这样的产品。但肯定没有DJI好。DJI在世界上基本没有对口企业。DJI主要关注消费者对航拍的体验,侧重于民用市场。民用市场主要强调性价比。

美国的无人机技术确实很高,但在民用无人机上并不具备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

简单来说,从技术上来说,美国确实可以造出这样的无人机,但是从制造领域的成本控制上来说,没有办法达到DJI的标准。

因此,其他企业无法与DJI竞争。美国没必要为了抢占民用市场而投入低成本研发,也没必要为了民用市场而慢慢积累经验数据来降低成本。

所以美国也可以做无人机,但是按照DJI的标准做不到也不会做。

美国人必须在各方面领先。基于多年的研究和实践,DJI无人机在行业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美国人发展较晚,明显落后于DJI。

DJI无人机的以下特点都是行业领先的技术。

1)手势控制。当你进行挥动和手部动作的组合时,无人机可以准确识别并进行相应的操作,如回收、飞走、拍照等。

2)智能跟随。根据画面内容,用户框定跟随目标,飞行器可以自动跟随目标,并结合无人机本身的避障功能,为安全飞行提供保障。

3)全景拍摄。DJI的全景拍摄基于无人机内部的计算平台,省去了用户专业软件的使用,无人机自动拍摄的已经是拼接的全景图片。

4)云台科技。相机云台对无人机航拍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JI一直在不断优化相机云台技术。在控制精度、平顺性、随动效果等方面一直处于行业前列。

5)智能电力系统。电源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无人机的飞行安全。DJI无人机可以随时了解各动力系统的工作情况,采用实时优化技术,实时监控和保障无人机的飞行安全。

事实上,美国曾经有过像DJI无人机这样的产品和公司,并且也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熟悉无人机的朋友可能知道以下这家公司:

3D Robotics曾经是北美最大的个人用户无人机制造商,现在是DJI在北美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在DJI强大的产品垂直整合能力和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下,16之后是没有办法和DJI竞争的。

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有丰富的基础产业和劳动力,这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虽然有些国家科技水平很高,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无人机和市场上一些现象级产品的生产,因为中国有他们没有的优势。只有选择中国,才能以最优惠的价格,最大规模的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尤其是在国内厂商掌握了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之后,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高铁。

DJI无人机进入是在2006年前。当时非常热门的行业3D Robotics的创始人Parrot、3DR等知名人士,基本都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最早了解互联网思维的那些人的教父,《连线》杂志前主编,《长尾效应》、《免费》、《创客》三部曲的作者。

2016年,3DR的无人机彻底放弃了无人机领域,不仅仅是因为与DJI的无人机竞争,还因为与无人机自动驾驶系统社区ArduPilot的一些矛盾,具体细节不详。然后这家公司就不再生产任何无人机产品了。2017 3D,其3D扫描软件与DJI整合并达成合作。可以说,这家企业已经错开了与DJI的竞争,开始走向产业的上游领域,比如生产无人机控制器。

至于Parrot,这家公司是法国老牌无人机玩家,从2000年就有了。但这家公司也在消费市场被甩在了后面,不仅仅是因为技术问题,还因为配件的使用逐渐落后。记得几年前17的CES展,当时Parrot还在用GPU,DJI当时从lattice拿到了FPGA(可编程门阵列+MCU micro)。众所周知,人工智能芯片的过程是从GPU到FPGA,再到ASIC,或者今天的神经网络AI芯片。所以为了求稳,这家法国公司不敢在消费市场大胆突破。这就好比苹果用的是触摸屏,你还在用翻盖。因此,几年前,这家企业也不得不错开与DJI的竞争,进入专业无人机领域。

因此,许多无人机竞争对手退出市场,或被DJI整合,或被DJI挤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原因很简单,因为DJI的方法与苹果相似。不是技术领导者,而是技术整合者。然后,赢家拿走所有。

这样看来,苹果的触摸屏技术其实早在1970s就已经成型了。苹果早期的MP4,比如NANO,IPOD,都是来自索尼的专利技术。当苹果进入手机领域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手机制造龙头是诺基亚。但是通过整合各种技术,比如苹果早期的芯片来自三星,然后交替使用高通的芯片,再逐步自己研发。

所以实际上,2006年进入的DJI也是如此。当DJI进入的时候,实际上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技术支持。那就是中国的安防行业。中国在这一行业已经领先世界近20年。从安防技术到云台,再到摄影,DJI无人机前期解决了一个防抖问题。这个问题是进入消费级无人机的关键。但是相对来说,国外这么多年都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基础。当然,他们有上游组件。

DJI的技术是整合最先进的技术,然后在它的基础上再次取得突破。比如华为,也有类似的打法。华为一直在与台积电讨论5纳米芯片的供应。我们都知道华为还是需要整合技术,比如ARM,比如利用EDA工具,比如利用台积电在芯片制造上的突破。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最新的技术,并将其公开集成到我们自己的系统中。

那么欧美公司在哪里呢?欧美公司的玩法不同,比如高通,放弃了所有的基站业务和通信设备业务,专心做两个核心,一个做基站,一个做手机,而且是处理器叠加在基带芯片上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同样,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欧美企业都在向产业上游和产业关键技术点延伸。他们试图消除的是业务冗余。控制了整个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节点。形成技术壁垒。

那么,DJI走上正轨了吗?显然,无论是占领产业链上的一个点,还是占领终端市场,都是合理的玩法。关键是融入世界产业链,然后逐步优化。当然,DJI是成功的,但在现阶段,深圳的无人机市场有过剩的竞争者。当销售终端出现赢者通吃的情况时,剩下的呢?这时候最好向欧美那些企业学习,放弃终端销售,逆流而上,找到零部件的关键节点,以技术专利落地生根。

我的观点是,不要总是关注大公司,联想、DJI和华为。我们的国家需要更多拥有“小而美”技术的公司。

DJI比华为好的一点是行业整合比华为好,抓住了操作系统的核心。

如果没有操作系统这个核心,DJI早就被其他竞争对手超越了。

就像Stella,她为了获得廉价的零部件供应,把自己的技术专利向全世界开放,但是核心操作系统并没有向全世界开放,其他竞争对手也无法开发出更好的操作系统,所以她只能成为零部件供应商。

DJI公司比较低调,有核心技术,从世界各地采购零部件,所以没有差评。

比如DJI垄断了世界民用无人机市场,但DJI只赚了10%的利润,另外90%都给了别人。大家相安无事,所以没人挑战它的垄断地位。

DJI的创始人是一位马立克运。他只是做一个平台,收一点管理费,提供技术支持,赚一点钱,这样就不会得罪所有厂商,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

消费级无人机外国人可以造,但是没有我们造的好(性价比)。只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就能把竞争对手甩在后面,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就稳了。

除了华为,DJI也是美国非常害怕的中国企业。近年来,美国频繁禁止它。

为什么美国无人机市场这么多年还是赶不上DJI?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掌握核心技术。无论是华为还是DJI,他们的案例告诉我们,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抵制一切禁令。近年来,DJI是少有的掌握核心技术专利并能实现完全自主研发的企业。其无人机覆盖军用和民用市场,重量、飞行市场、照片传输、精确着陆等技术可以说是行业领先水平,生命线掌握在自己手中。

2.更新快,每次更新都是颠覆。美国无人机领域赶不上DJI还有一个重要原因。DJI的无人机技术更新太快,几乎每一次更新都有颠覆性的发展,不断抬高行业门槛,让同行很难跟上变化的步伐。

3.拥有完整的R&D和制造生态链。从2012开始,DJI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设施。从软件研发到螺旋桨、支架、平衡环、遥控器,每一个零件都是中国制造。这样,别人不仅可以抑制我们的R&D和生产,而且也无法与中国更低成本的制造业竞争。

总的来说,在技术上,DJI在行业内有一手好牌,而在价格上,美国做不到我们的低价,被挤出无人机市场很正常。

美国可以制造,但售价可能是DJI的十倍。不管什么技术,只要中国人掌握了,市场价格就会比西方国家垄断的时候低很多。和液晶电视一样,太阳能电池板就是例子,消费者不仅喜欢好的产品,还要求价格低廉。

DJI在其他无人机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时候,精灵系列才一万左右。让很多非专业人士的无人机爱好者也拍出大片。此外,DJI的产品也很好,从而抢先占领了市场。

美国不能制造DJI无人机。美国做了无边框无人机,走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希望中国也做出同样的无人机,无敌无敌,天下无敌。

继震惊世界的“华为禁令”之后,又一家中国科技企业获得美国政府的“特朗普优先”认证。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5月20日报道,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在一份安全报告中宣称,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存在“将敏感数据发回中国制造商的风险,这些数据将被中国政府获取。”“这些产品的组件(指中国无人机)可以入侵你的数据,把你的信息传输到一个服务器上,而这个服务器(用户)的级别比这个公司(指中国政府)的级别高”。

尽管国土安全部的风险警告没有指明是哪家中国无人机公司,但它的目标很明显,那就是大名鼎鼎的DJI。

获得“特朗普优选”认证的部分中国科技企业的总裁认证值得信赖。

获得“特朗普首选”的中国科创企业无疑有以下标准:

1。企业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

2。企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企业有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在美国不一定有;

4。该企业未在美国上市。

和华为一样,DJI也符合上述四个条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DJI比华为更“可怕”——根据2018的数据,华为作为电信行业的老大,在全球电信市场的占有率为28%;那么DJI在民用无人机市场占据了多少份额呢?74%,堪称无人机中的苹果。DJI的产品不仅得到了美国总统的认证,美军还采购了近1000架DJI无人机。

虽然在2017年,美军以“DJI无人机存在安全漏洞”为由禁止使用DJI无人机,但美军还是逃不过“真香”定律——2065 438+08年,美国空军下达采购,表示只有DJI MAVIC PRO能满足其需求,因此需要再采购35架无人机。

当然,美国空军也应该为自己的“真香”找一些理由:

“任务需求是我们首要考虑的。”

“其他无人机平台无法满足美国空军执行多种任务所需的条件。”

千言万语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除了DJI,我们别无选择。”对于军方来说,DJI无人机可以满足大部分使用场景,DJI最新的MAVIC2工业版也具备热成像能力。小尺寸让DJI可以分发给阶级,低廉的价格和成熟丰富的产品线是其拥有大型设备的基础。美国对DJI的怨恨由来已久。毕竟,DJI的崛起之路是由美国无人机公司铺就的。DJI当年杀过美国朋友,最典型的就是3D robotics(以下简称3DR)。

成立于2009年的3DR和DJI是同一代人。早期两家公司势均力敌,相继推出了开箱即可使用的消费级无人机。

2015年,当3DR准备用新产品SOLO无人机与DJI一较高下的时候,DJI划时代的精灵3无人机上市了。3DR SOLO售价65,438美元+0,700,由于供应链问题,产能严重不足。DJI精灵3售价65438元+0,000,货源充足。在DJI技术和价格的双重碾压下,这个结果不言而喻,原本规模不大的3DR被这个打击搞得一蹶不振,随后退出无人机硬件市场,转向软件开发。

3DR只是美国无人机公司的一个缩影。gopro、lily等无人机项目和公司都被DJI的车轮碾过,毁于一旦,以至于美国媒体感叹,在无人机高科技领域,美国彻底输给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