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艺术解读

据说吐蕃赞帕(观世音菩萨化身)松赞干布在一次神授后,用自己的鼻血画了一幅勃拉姆斯的画像,这就是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张唐卡是果珠西活佛藏在巴兰的神像肚子里的。作为一项科学研究,这些传说可能还不够。但就绘画艺术而言,可以追溯到卡诺的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绘画艺术已经日臻完善。唐卡作为壁画的延伸,最晚出现在七世纪中叶之前。早期的唐卡被朗达玛破坏,已无踪迹可寻。除了宋元时期的少数作品外,现存的大部分唐卡都是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加措的集体作品。

唐卡,在洛桑嘉措之前,是民间画家献给寺庙的零散作品。自五世达赖以来,成立了相当于艺术学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业化创作时期。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建立了“拉日白吉会”,这是一个官方的画院。此举无疑促进了唐卡艺术的发展,唐卡绘画也有很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门堂”派。医院里所有的画家都有专业职称,最高的画家叫“吴沁”。西藏绘画史上最后一个“吴沁”是唐卡绘画大师扎西次仁先生,扎西次仁也是唯一活着的“吴沁”。

唐卡的绘制要求特别严格,每一道绘制程序都要遵循宗教仪式。此外,《雕像测量经》对每幅唐卡的内容、着色、大小都有明确规定,画师不得逾越。

意象中的象征主义

解读唐卡,除了要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认识各种佛像的不同特点,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很多神和图案的象征意义。唐卡艺术的灵魂在于赋予画面的一切形象、色彩、造型以象征意义,传达精神和思想。

在藏传佛教的度量衡经中,《身、意、度量衡经》中陈述了佛像的面部寓意:面部的椭圆形表示庄重、美丽、神韵;正方形代表愤怒;椭圆表示勇敢;青少年看起来更年轻。怒神的表现是:服装、肤色迷人;骄动为英雄,怒目圆睁;喜笑颜开;高举武器作为恐怖;男人的胡须直立是愤怒之神的一种表现。

在藏传佛教中,因果关系、伦理道德往往借助唐卡艺术来宣讲,把抽象变成具体,把思想变成象征符号。比如观音、文殊、金刚帕尼往往被描绘在同一个画面中,分别代表了藏传佛教中慈悲、智慧、勇敢三种最重要的品质和力量。

图像上的装饰

不仅唐卡的构图、色彩、造型都在不断地被美化和改进,就连佛像也极具装饰性和美化性。唐卡将军的护法、佛塔和各种符号也以对称的方式分类融入各种形态,从而完整地装饰和图案化了佛教理论,寓意深刻。

唐卡来自天国的神秘内容,多彩奇妙的图像,独特的形式,让人惊叹与敬仰。这些唐卡的* * *特点是丰富的装饰效果和不受思维限制的空间格局。一般来说,唐卡上面有天堂,下面有土地,佛教或神圣的圆圈在中心。各种神和鬼都按照这个规范各就各位。画面中央自然是留给各种神和神的。

唐卡的主要位置留给佛、菩萨和各种鬼神,其余空间留给神奇的大自然和各种有各种吉祥物的佛像。都需要用颜色来表现。如果说各种佛像都是以各种测量经典为基础,那么所有的背景、环境、各种图文,都是由历代传承的经验积累和画家的经验、观察创造和发挥出来的。这种现象随着唐卡的体裁和本土化越来越明显。

早期佛像的背光极其简单,甚至只是一道彩虹。后来经过发展演变,有所润色,逐渐丰富。到了十七世纪,唐卡才真正把这种特点发挥到极致,构图极其轻松活泼,舒展自然。甚至因为住在中心的法王和和尚,都挪到了一边,给大自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让人感觉充满了活力。

这里我要提到的是唐卡艺术对金银的广泛应用。一些珍贵的唐卡,都是从佛像的面部、身体、服饰、莲花台、背光等自然景物上,用金银进行装饰。

唐卡的绘制必须严格按照宗教仪轨和《雕像测量经典》的分类规定,在上师的传承下进行。第一种测量是基于自然物体;其次,以人体为单位,测量典籍不仅为画家创作图像提供依据,也成为鉴别各种物体状态和物理面貌的参考。这种视觉识别不仅是对形体、服饰、器具、严格安装的生动细致的描述。这也是唐卡最大的特点之一。

一千多年来,除了众多的藏族僧人和俗艺人,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唐卡艺术的创作技艺也传到了中国的土族、蒙古族和汉族地区,成为多民族资源和技艺共同享有的一种文化艺术。

唐卡的绘制极其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均为矿物植物原料,色泽鲜艳,色牢度持久。制造过程简要概括为以下步骤:

做窗帘

先将几块大小相同的白棉布缝在一起,用无弹性的绳子绷在木架上。整个画布不仅要平整,还要无缝缝合。传统的窗帘画要求特别讲究。先把画布紧紧地缝在四根竹竿上,然后用无弹性的绳子绷在一个更大的木框里。内外框架可以使画布更加对称和紧凑。现在的画帘,大部分都是缝在中空的铁框和较厚的木条上。

制浆

缝上白布,然后用自制的牛皮胶和石膏粉糊上。待浆干后,轻轻洒一层水,用光滑的石头或瓷器反复打磨,直到布光滑为止。然后,用一个大的木制指南针对画布进行方圆校正,以确保画布是方形的和有弹性的,然后在画布上绘制线条。线描就是根据画布的大小用线条排列图案,线描是绘画的第一步。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画家不用墨汁来构线,而是将杨树或柳树的树桩劈开后用炭笔烧制。一般在构图大型唐卡时,他们会先用炭笔勾勒出轮廓,再用铅笔或炭笔画出一些细节来敲定草图。在构造素描时,他们要混合适量的胶水和麝香(防腐)制成汁液。

素描包括:量尺寸,画裸露的骨架,画衣服和宝物,画风景,云,花,动物,房子等背景,画墨线,擦掉多余的线条。这个过程需要唐卡艺术家了解和熟悉佛菩萨的历史背景,掌握人物和背景图案的布局。

颜色

先给天空和大地上色,再给衣服、皮肤、云彩、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回廊、供品等上色。反过来。另外,着色时要注意颜料中胶的含量。如果胶水太多,胶水颗粒会从画布背面渗出。内容太少的话,用手擦图的时候,手会沾上颜色。根据观察,你要随时加胶。这就需要艺术家掌握佛、菩萨等人物的肤色,以及器物、动植物、蓝天、大海、雪山、植被、护城河的配色、上色技巧。

唐卡是一种工笔画,画线是最费时、最引人注目的工序。勾绘是用细笔尖描摹图画的基本画法,也是藏族绘画艺术中特有的绘画技法,衣服褶皱、面部轮廓、花瓣形状、山川、变化的曲线等。都需要上钩。要求人物饱满,曲线粗细。起伏粗犷,疯狂有力,和声流畅,包括鼻子、耳朵、眼睛、嘴巴、勾金线的精细描绘。所谓“勾金线”,是指将金箔和水混合均匀,然后勾画出背光、衣服等。用最细的笔刷(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进一步修饰人像。

西藏德格的唐卡艺术家擅长素描,热贡的唐卡模特大多来自德格。昌都的唐卡艺术家坚持用纯天然矿物燃料绘制唐卡,以经久不褪色、颜料丰富多彩、色彩斑斓著称,而热贡唐卡则以描金、贴金等金画技艺闻名。

开眉是唐卡绘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一幅唐卡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开眉是否成功。有些老艺术家把开眉这种技艺当成绝技,一脉相传,不容易表现出来。好的眉眼可以画龙点睛,同时预示着一幅唐卡画的最终完成。

喜悦的表现是眼睛拱起,瞳孔在拱门中央,给人正视前方,心情愉快的感觉;弓的两端下垂,表示佛在打坐;弓的两端向上翘,表示佛在微笑。

慈悲的表现是眼睛呈大麦状,在中央画半个瞳孔会表现出慈悲的形象。

悲伤的表现是上眼睑和眉毛的两端下垂,只看到瞳孔的一半。

愤怒表现为浓眉、上翘的发梢和大而圆的瞳孔。

唐卡画好之后,在画面四周缝上丝绸和缎子,用一根圆木棒卷起唐卡的底边作为支撑。它的长度和唐卡基本相同,两端可以比唐卡的宽度长几厘米。上单杠是一根扁木棒,中间有一根细绳,用于悬挂。这样一幅完整的唐卡呈现在世人面前。

唐卡的里子可以是棉布、丝绸、缎子等。有些唐卡都是背装的。但装裱后,在图片背面做了翻盖,以便能看到唐卡背面写的字。在这种情况下,唐卡图片的背面和衬里的两个底边通常是固定在一起的,只是人们必须揭开衬里页才能看到背面的字符。

接下来,我们邀请朋友来欣赏一组编号为158-125927的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