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的动物馆
北京动物园狮虎山建于1956,是北京动物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相机是中国高端消费品的年代,动物园里很多人的纪念照都是以狮子虎山为背景的。石湖山的建筑装饰有独特的山体结构。参观这座建筑就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洞穴。连接室外游乐场和室内动物建筑的通道也设计成洞穴的形式。这样的设计不仅视觉效果好,还可以避免冬天冷风直接吹进展厅。石湖山饲养着包括非洲狮、白狮、孟加拉白虎、东北虎等多种大型猫科动物。以前,逢年过节,饲养员会把活鸡放进笼子里,训练动物的野性。
2009年,石湖山北侧竖立了一座老虎的青铜雕塑,由雕塑大师袁历时两年创作,取名“山王”。虎身长19.48米,高9.18米,重30吨。这也是北京动物园首个大型动物雕塑。
熊山
北京动物园的熊山位于动物园的东北角。最初的地点是稻田。熊山建于1952,占地面积4275平方米。它最初是由黑熊和白熊两个下沉的露天房屋组成的。白熊山位于东部,有假山和水池。黑熊山位于西部,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场地较大,有假山和水池,里面还有棕熊。北面的场地很小,只有一个水池,水池里有一只黑熊。由于2007年修建高架桥拆除了黑熊山,白熊一直没有向公众展出,原来的白熊山仍然对公众开放,那里饲养着棕熊和黑熊。
白熊饭店
白熊馆建于黑熊山原址,于2012年9月底建成开放。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分为旅游景观长廊和室内展厅。动物室内展厅和室外展览操场;动物舍和饲养操作区;配套卫生间和多功能参观展厅。
在480平方米的室内展厅中央,有一个面积约两平方米的圆形投影,这是一个制冰机,为北极熊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冰上休息场所。在正对着玻璃墙的墙上,有一个长12米,高4米的背景屏。园方利用展厅上方悬挂的投影设备,在屏幕上放映北极冰川、北极光、动物等科普影片。
室内展厅有一个供北极熊使用的水池,还有两个室外展览运动场。三个水池的总蓄水量为500立方米。为了保证水质和节约用水,北京动物园设置了三套水处理系统,对自来水进行净化和循环利用,耗资约80万元。
白熊馆的开放标志着2006年为站西路项目让路的三个动物馆的重建工作全部完成。
猴子山
北京动物园的猴山位于动物园的东南部。它是动物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也是现存唯一一座建于1949之前的建筑。
猴山位于公园东部,占地约1000平方米。这是一个下沉的结构。场地中央用石块堆砌成两座假山,假山之间悬挂着梯子、轮胎等游乐设施。外侧椭圆形围栏高3.1米,假山至围栏距离5.9米。在围墙的北侧,有一个供猴子在恶劣天气下遮风挡雨的空间。1986、1993两次修缮改建猴山,加固岩石,通水。顽皮健壮的成年猴子会时不时地从猴山中跃出。于是沿墙设置了低压电网,根据猴子对颜色的不同反应,在电网上涂上红白两种颜色,以引起猴子的警惕。
5438年6月+2006年10月,因动物园路高架桥施工,猴山外墙及游览平台被拆除,仅保留原山。但是山顶还是平的,高度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这时,一些猴子被搬到了两栖爬行动物博物馆西侧外的临时房子里。
2009年9月,老猴山重建。由于地形、周边环境等因素,无法恢复原貌。原来的山用玻璃幕墙围起来,面积也减少了。65438 10月份建成开业。
夜行动物馆
北京动物园夜行动物馆6月正式开馆1988 11。它在动物园正门东北方向大约50米处。博物馆是一座长方形建筑,东西长,南北宽。它的东面是出入口,它的南、北、西三面是动物展厅。南北两侧还有室外运动场。这个博物馆主要展示白天躺着,晚上出来的小杂食动物。馆内共有22个展厅,采用手动控制照明。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用红光模拟夜间环境,让夜行动物在夜间的活动呈现在广大游客面前。
猫舍
原中兽区位于熊山北部,建于1984,建筑面积1277平方米。展出韩豹、雪豹、云豹、黑豹、猞猁等中型猛兽,2007年因高架桥施工被拆除。之后,猫舍重建。新猫舍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其中动物展厅800平方米,运动场地600平方米,游客大厅1,000平方米,动物饲养舍300平方米。
重建后的猫科动物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区:雨林区、温带森林区、稀树草原区和高山动物区。此外,还建立了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动物科学博物馆。这一设计打破常规,颠覆了传统的单层平房式动物馆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当地两层立体空间动物馆与游客参观路径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展区内有独立的动物馆、动物馆和室内展厅,展厅之间有室内外游客通道相连。将旅游线路设置中的动物展示、科普展示和游客互动相结合,依次呈现给游客,不仅大大提高了游客的兴趣,也增加了旅游形式的多样性。
新建的猫舍将动物房的地板抬高,动物房将由铁丝网换成玻璃幕墙。热带动物展区顶部采用球形网格设计;为了增加新建筑的采光,在顶层加了透光窗;室内展厅以热带雨林藤蔓结构为主,仿真树木、岩石、壁画、雕塑融为一体,结合LED节能灯、人造光纤、仿生音效。为了方便残疾人参观,安装了残疾人专用电梯。
根据各种猫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式,一楼有八个动物房和运动场,主要饲养豹猫、卡拉卡尔、猞猁、美洲虎、美洲狮和黑豹。二楼有四个动物房和运动场,主要是饲养华南豹和朝鲜豹。每个动物房都有相应的室外运动场。另外设置了三个不对游客开放的治疗性动物房和室外运动场,作为休息和饲养的动物房。会场南侧有一个猎豹露天展区。
野鸡园和苗圃
北京动物园野鸡园建于6月1983 165438+10月。原计划在1974完成,但由于当时资金有限而延期。建筑风格与以往不同,是开放式的兽舍群,分为东、西院两组建筑。东院通过兽舍和曲廊与西院相连。整个动物舍群由窗式展览舍和带活动场地的动物舍组成。东院有一组7个窗式陈列馆,位于庭院的南内侧。还有20个有户外活动的动物房,动物房内有操作走廊。西院有两套窗式展室,东一套西六套,有16动物房,有户外活动场地。1984 1年6月对外开放时,展出了青鸾、凤冠鹦鹉、棕尾火背鲢鱼、绿尾火背鲢鱼、秃珍珠鸡等珍稀动物。这只在北京动物园饲养和展出了半个世纪的神鹰,生前就在这里展出过。
2000年,野鸡园东院改建为育婴室。有黑猩猩丫丫、川金丝猴贝贝、非洲狮、黑豹、韩豹、瓜纳哥、扭角羚。年龄最大的1岁零4个月,年龄最小的在这个世界上才15天。
2008年,野鸡园西部与大熊猫馆相连,形成了中国珍稀动物展区。在观赏大熊猫的同时,可以看到朱鹮、金丝猴、锦鸡等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熊猫馆
北京动物园熊猫馆是1990作为第11届亚运会的献礼工程而建。造型独特,曾入选当年的“北京十大建筑”和“北京顶级品质建筑”。但是熊猫馆的质量其实非同一般,使用十年后已经开始出现漏雨问题。熊猫馆总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盘绕的竹关节形状,11半圆拱沿竹关节延伸方向分布,象征第11届亚运会。展馆的入口在东南面,室外活动场地的出口在西北面。房间里有三个公共展览室。12玻璃钢球悬挂在参观大厅顶部,调节室内音响效果。功能区包括隔离室、处理室、饲料室、鲜竹贮藏室、产房、饲料生产室和电视监控室,位于半地下。熊猫的户外活动场地自然起伏,有木制的栖木和游乐设施。熊猫馆四周的绿色以竹子为主,通往熊猫馆的步道用黑白相间的鹅卵石装饰。
2008年,奥运熊猫馆建成,来自四川卧龙熊猫保护区的8只熊猫被临时展出。原熊猫馆现更名为亚运会熊猫馆,同时开馆。
其他建筑
水禽湖,挂毯厅,犬科动物区系,美国动物区系,澳大利亚动物区系。金丝猴馆
北京动物园金丝猴博物馆西邻猩猩博物馆,东临黑水海洋,环境优雅,南北地势平坦开阔。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面积320平方米。金丝猴博物馆以饲养流线为主轴,两侧有动物馆和服务馆。动物屋隐藏在假山中,两个半圆形的笼子交错排列,形成动物的户外活动场。场内的岩石和栖木供金丝猴爬上爬下,既满足了饲养管理的需要,又方便了游客观赏,形成了北京动物园西部独特的游览景点。
两栖爬行动物馆
北京动物园两栖爬行动物馆位于动物园西南部,富春馆旁。建于1979,建筑面积4345平方米。它曾经是北京动物园最好的设施之一。两个攀爬馆分为上下两层(因现有地下一层改造,暂时停止展览),设计有展厅、参观走廊、房间、操作走廊、饲料喂养间等功能区块。馆内有90多个大小不一的展厅,根据所展示的动物不同,展厅面积差异很大,饲养展示扬子鳄展厅面积最大,为1.79平方米;展示蛇的展厅面积不到1平方米。大厅左侧陈列着鳄鱼、龟、龟等爬行动物,最大的鳄鱼展厅就设在这里。楼下展示两栖动物,大厅右侧楼上展示蛇。右侧展厅中央是饲养和展示网蟒的蟒蛇展厅。展厅贯穿上下两层,长12米,宽6.4米,高11米。大厅中央浇铸了一棵混凝土树。
两爬馆西侧有三个室外活动场,与馆内的鳄鱼展室相连。活动场地用鳄鱼、青蛙等动物雕塑装饰,突出了两栖爬行博物馆的主题。展厅东侧室外临湖,通过一条依水而建的回廊与主体建筑相连,并通过跳线相连。二爬亭是北京动物园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猩猩馆
北京动物园新大猩猩馆建于1987。博物馆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占地3600平方米;工程总造价420万元。饲养和展览黑猩猩,曾经饲养和展览过四只大猩猩:Niol,Ako,Rania和姬阆。
旧博物馆的数量在容积率上增加了近一倍。展厅内有供猩猩日常活动的岩石和栖木,背景绘有猩猩户外生活的壁画,展示窗采用34 mm厚的大尺寸复合玻璃,确保拍打安全。室外运动场地有岩石、水池等运动设施和围栏,展室和室外运动场地有走廊作为通道,笼门为手动机械门,人不与猩猩直接接触,保证了饲养者的安全。馆内还设有隔离室、治疗室、饲养室、保育室和饲料加工室,拓宽了饲养操作走廊,改善了饲养管理条件。
室外操场种植了高大的树木和丛生的灌木,以及假岩石和假枯树,很好地再现了野外环境,有利于动物玩耍和嬉闹,展览效果好。
长颈鹿馆
北京动物园长颈鹿馆1957 8月竣工。这座博物馆位于动物园长河的南面,是动物园西面最高的建筑。博物馆为砖混结构的单层尖顶建筑,颇具欧式风格,最高点8.9米。
中央参观大厅跨度5米,长20米。长颈鹿博物馆的动物馆占地200多平方米,分为7个房间。动物和游客只隔一张网,展览效果极佳。
动物馆旁边的五个室外运动场,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运动场之间用栏杆隔开,饲养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将动物分布在各个运动场。体育场的外环由2.5米宽的参观通道环绕。为了保证安全,网外有栏杆将游客隔开,网下建有60厘米高的矮墙,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为了照顾长颈鹿特殊的身体特征,博物馆建得又高又大,给人一种高大挺拔的感觉。
鹿苑
北京动物园绿园位于公园西北部,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动物馆建筑面积1475平方米,游乐场面积12468平方米。2月1982开工,8月1984竣工。6种36只鹿科动物从以前的草原居民园迁入。
该园分为A、B、C、D、E五个展区,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环境而建。公园中心区有一个两层的作坊,楼上可以观察到整个鹿园的动物。其他四个区有的连成小院子,有的松散,都有作坊。动物房大多是棚式的,用来给动物遮雨雪。少数动物,如叉角羚和麝牛,有谷仓。活动场地为0.8 ~ 1 m水泥墙,周围有铁栏杆。栏杆的密度不一样。
儿童动物园
最初的儿童动物园位于两栖爬行动物博物馆的南侧。该园学习了国外动物园的先进经验,于6月1984对公众开放。园内有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小动物馆,有家养的骆驼、绵羊、山羊、大耳羊、兔子、狗、猫、豚鼠、猕猴、观赏鸟等。为孩子们提供了亲手喂养动物、近距离触摸动物、培养爱心的场所。竣工时,时任北京市妇联副主席沈瑞为其剪彩。1988改造,加小马给孩子骑。1994八月份因故拆迁。1996,长颈鹿馆西侧新建一栋。除了保留小动物的喂食区,还增加了翻斗乐等小型娱乐设施。
陵阳关区
北京动物园新羚羊馆于9月竣工,1997。新羚羊馆东临小动物爱心俱乐部,西临羚羊区。博物馆是一座东西走向的水泥结构建筑。中间的主体建筑由室内动物房组成。房间内有一条东西两米宽的通道,通风良好。室外是南北向有围栏的动物游乐场。室内主楼高6米多。室内动物棚共20间,其中一间24平米,中间有隔断推拉门,隔成其中一间12平米,供动物临时隔离和串联使用。动物房配有水和食槽,供动物饮水和进食。每个畜舍还配有取暖设备。
围栏内有12块运动场,每块50-30平米。运动场的铁栅栏里还安装了遮光栅栏和一些草架。
其他建筑
企鹅馆、水獭馆、火烈鸟馆、湿地展区、百鸟园、长臂猿馆、叶猴馆、热带猴馆、北京动物园科技馆、朱馆(闭馆)、西河岛(闭馆)。西牛河马餐厅
北京动物园犀牛河马馆位于长河北岸,建于1992至1994。里面有白犀牛,独角犀牛,河马,还有餐厅。老河马亭位于水禽湖西侧。
大象屋
北京动物园的大象馆位于长江北岸。它建于1996和1998之间,展览东方的亚洲象和西方的非洲象。博物馆外面有一个活动区。老象馆位于猴山北侧,因展出斯里兰卡总统班达拉奈克夫人赠送的亚洲象“米杜拉”而闻名于世。
其他建筑
英山,北京水族馆,极地动物博物馆(仍在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