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拙政园的主人

王,字敬之,名唤。祖上吴,锦衣卫出身。明朝弘治六年(1493)进士,晋升为御史。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两次被东厂陷害。一次被关押在狱中,被打至杭城,手下三十人。最后一次,弘治十七年(1504),贬广东翼城。郑德元年(1506),迁至永嘉县。官家解散后。

那时候,王刚刚四十多岁,正值壮年。回到家乡后,他用宁镇道观和大红寺的废弃旧址建了一座拙政园。从此,我自得其乐,享受隐居的乐趣。

王活到了70岁左右,是在他67岁之后,73岁之前,也就是嘉靖18年到24年之间。他死后,儿子通宵赌博,把名园输给了徐,孙以丧为业。明朝崇祯十年(1637),拙政园归海宁的陈智林所有。陈智林,本名严生,苏安人。明朝崇祯十年(1637)进士,被官方接受。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入侵强子岭,其父祖保时任顺天巡抚,因无力救助而死。“奸臣”的选拔从来不用,于是顺治二年(1645)被贬为大清,礼部高官,弘文书院大学士。

陈智林书法近董其昌,曾为夫人书《洛阳赋》题写长卷,雍容华贵。他的继妻许灿,名叫向平,是吴县人(其祖姨是范云林的妻子徐苑,她有一个诗意的头衔)。她才貌双全,特别爱写长短句,如“陶忧春来,春来何处?”《拙政园诗选》有三卷传世。顺治七年(1650),陈智林撰写《拙政园诗序》。许灿还有240多首古诗,直到嘉庆年间,人们才为她刻下。

陈智林得到花园后,他还没有回到他的办公室。花园里的风景只有在画里才能看到。顺治十五年(1658),全家被贬辽东上阳堡,拙政园也被登记为官。从那以后,它被归还给了陈智林的儿子。

陈智林的儿子方孝廉娶了诗人吴梅村的二女儿。陈智林曾推荐吴梅村出山,说他“愿空等他”。但当吴来到北京时,已经被拘留了。即使眼睛刺痛,也无法原谅。吴梅村感到凄凉,于是他情不自禁,就用《拙政园茶花颂》来表情意。

他的妻子许灿陪伴陈智林登长城12年,与陈智林的诗一起歌唱,互相安慰。陈智林在长城外去世后,当时没有人回来,只有许灿被允许帮助他回国。从此心灰意冷,再也没写过一个字。叶世宽,吴县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招安。历任山西定襄县知府、六安、绍兴、金华知府等职,受到百姓赞誉。任金华任知府时,县民为他立祠,撰《浙东水利书》。

乾隆十一年(1746),叶世宽调任宁绍台道,但父亲去世后,他回到了家中,无法留在家中。他买下了拙政园的西部,已经散落成民居,到处荒凉,并进行修缮。他还新建了书亭、读书轩等建筑,并命名为“书苑”。环顾书亭,风景如画,有北方禅香市场,古塔清云,春城夕阳,晚钟。野园香稀,北国归帆,黛溪月色,双沼风。元秋有十景稻作和阳山雪,石宽的儿子舒凡和他的侄子赵怀玉写了十首诗。吴邪是浙江钱塘人(平湖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曾巡抚河务。

嘉庆末,拙政园中间归吴邪所有,春日游人处处。由于在外为官多年,无暇修缮经营,台球厅长期萧条,处处荒凉。

吴邪年老多病,几次请假。道光元年(1821),终于因病罢官,回到婺源居住(其子观察到金德曾在此居住)。道光二年(1822),侍郎那彦宝因治河不力而失宠,吴邪作为帮凶被追。虽然他已经成为一名官员,但他仍然被剥夺了山脊的顶部,并很快死于抑郁症。张,直隶南皮人,字子清,滦坡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状元,东葛大学士。其画承家学,山水得王世民之精,为文人画一品。书法精于小楷,唐法金韵,擅胜。他与同时代画家戴有交往,并称“南戴北张”。

同治十年(1871),张任江苏巡抚时,住在拙政园(现为工艺美术学校)的东宅花园,喜爱恬静雅致的拙政园,略作整修。他写了十二卷《婺源图》,画了园中十二景,并逐一请李宏毅作诗。

后来张升任浙闽巡抚,出苏时与德敬山、恩竹樵、英茂文商议,汇银三千两到藩库。同治十一年(1872)一月,拙政园改为八旗冯至堂。光绪三年(1877)正月,富商张以6520两银子买下了属于和的迎春坊和北园。当时有“园中树木,间有一两亭,皆已枯死”,园的东边是拙政园的中间。张把它建成,取名“步园”。

相传园中的福翠阁原是太平天国忠义宫的瞭望塔,为三层楼阁。张把它改建成了一个两层的亭子。

张,祖籍苏州,是个干净的俗人。他祖上做生意,我做盐业发了财,然后在东北街(现苏州新馆)开了宝玉典当。宣彤元年,任苏州商会第四任总理。他曾经获得过博士头衔,还把一个小京官捐给了长孙张子栋,家里挂着“文远”的牌匾。

张酷爱书画,他的两个孙子都对昆曲很感冒。张与吴门画派著名画家有着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与他们和画家顾若波交往。顾、陆连福等人经常在张家聚会,参与布置花园。张曾经请过的父亲于素禄当老师。他经常跟随俞苏鲁学习曲艺,并在36元阳阁举行了多次昆曲演唱音乐会。少年俞振飞也和紫东同台演出。李景熙是李鸿章的侄子,清末曾担任云贵总督。民国九年(1920),年近六十,买下拙政园(现苏州园林博物馆)东边的房子。经过一年多的修复,他带着他的小妾定居下来。建筑安静精致,客厅地板夏天可以拆,下面是方砖。大门口有一堵跨河的墙,沿河的护岸堆砌得很漂亮,大门南面还有一个水墩。乘船旅游,品尝菜肴,游船可以停在大门口。

后来李景熙和他的妃子相继去世,他的儿孙继承了财产。袁世凯的孙女(袁的女儿)曾借此房,后嫁入桃花坞费家。“11·28”抗战期间,十九路军六十师师部也曾驻扎于此。后来,李靖西的后代要么移居香港,要么留在上海,没有人在苏联生活。解放前这里的房子抵押给了一家银行。解放后,被收归国有。1951年11月从苏南区苏州图书馆搬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