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企业商标中的「错别字」?

在商业社会,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商标是一个公司的脸面。最早的商标起源于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宋朝。那时候的商人非常清楚商号(也就是今天的商标)的重要性!

今天,商标有一个普遍的注册和保护制度,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商标的注册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商标可以是文字、图形或图形和文字的组合。但是总会有这种“打脸”的现象,就是有些商标会含有“错别字”。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找到。有些可能是历史悠久,有些可能是约定俗成,有些可能是创意。这些最终都是消费者理解和认可的,就像古代汉语中的“错别字”,我们现在称之为“通假字”。

针对商标中的“错别字”,网友有两种主流观点:

商标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错别字很容易混淆正确写法,更容易让很多无法确认的消费者上当。

有的则更合理、更有创意,如将“融360”商标中的“融”字底部替换为“人民币”,同时做出醒目的金色高光,表明企业本身的金融属性。

不过,在边肖看来,企业还是有一点心思在里面的。毕竟纯文字的商标在检索和审查时容易形成近似,设计文字并写成所谓的“错别字”可以稍微避免这个问题;

有时候甚至可以起到防伪的作用,因为商标上的一些小瑕疵或者小细节可能只有设计申请人知道,但盗版者自然不会知道(就像今年的奥运会,巴西人自然不会知道中国国旗的小五角星的星尖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

当然,除了融360这样的企业,就连很多世界500强集团、百年品牌,以及大众消费品的国家驰名商标,都有争议的“错别字”。

1

全球第二大国际零售连锁集团家乐福的中文商标中的“家”字,曾因少了一个撇号而引起众多消费者的争议;

2

全聚德,百年老店,缺少一颗横的“心”,也曾被食客吃完烤鸭引为谈资;

吉野家的字“吉”,上面的“石”字写成“土”;

知名牛奶品牌蒙牛的“蒙”字也不见了。

相信并不是这些企业商标的设计者不识字,而是从书法审美或创意设计的角度对笔画进行了简化或解读。但是企业商标到底是需要以文化传承和文字教育为基础,还是先以设计创意和品牌文化诉求为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消费者买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