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蝶蚝油唐家湾简介

唐家湾是鱼米之乡,尤其是渔业生产和牡蛎养殖发达。因为地处珠江口,潮流平缓,海水咸淡,温度适中,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容易繁殖,是养牡蛎的好地方。银坑养殖牡蛎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第一个来这里打蚝养蚝的是新会县的衙门。当时他们在唐家湾靠泊,发现这里的礁石上有很多天然的牡蛎触感,到处都是。从壳里取出的牡蛎肉又肥又脆,又嫩又好吃。他们认为这是赚钱的方法,于是他们共同投资,在石蝶附近建立了一个“和安牡蛎池”。他们拿出六七千两银子雇人砍石头,像填海造地一样把一块块大石头扔进海里,为牡蛎建“屋”。牡蛎场总面积有五六百亩。同时设立一个四五十尺宽的蚝油加工厂和经销处,门前斜贴着六七张写着“生蚝多”“一个价格生蚝多”的朱砂海报,生意兴隆。到19年底和20世纪初,唐家、山场、吉大等沿海村落的士绅和台山、宝安、澳门的商人也看中了这一带的海产资源,纷纷占领海港,先后开设了镇远塘、养殖塘、香溢塘、四合塘、永顺塘等20多个...牡蛎养殖场遍布珠海。所以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香山好天下,石头卖肉”,反映了珠海的过去。

然而,饲养牡蛎的最佳地理位置应该是石蝶周围的海湾。原因是唐家湾被珠江洪水阻挡在后环口,海域水质稳定,场地面向东北,是自然情况。每年秋季,大量来自太平洋的鱼类游入珠江沿岸水温适宜的海域繁殖,增加了水质和肥力。所谓“鱼牡蛎肥,鱼牡蛎瘦。”鱼拉的屎是牡蛎的丰富营养,吃了会胖。村民们称之为“李根水”。老板经常通过市场上上市的鱼制品来衡量牡蛎的肥腻程度,尤其是当他观察到肥肥的李三鱼(也就是鲥鱼)连续卖了十几天,他会立即在一张红纸上做上标记,并邀请附近村庄的保安和牡蛎工人下海采集牡蛎。平均每天可开蚝150吨,白天可打蚝,晚上可煮蚝,第二年早上可晒蚝。到中午12,已经干到半湿状态的新鲜生蚝将打包出口。当时香港“大新”等渔业公司每天派两条船轮流收购鲜蚝和蚝油,加工后的蚝油每条50公斤装,全部用100公斤鲜蚝熬制4-5公斤精制蚝油。由于加工品质好,煮熟的蚝油胶质大,沉淀少。它像是用筷子滴下的珠子,色泽光滑金黄,味道鲜甜,像是一种甘露。那些港商买了货,就是装瓶,贴上“石蝶蚝油”或者“金山庄超级蚝油”的标签,作为正品转卖到国外,很受外国美食家的欢迎,销量很大。许多回乡的华侨特意来这里买几瓶蚝油过节,或作为温馨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