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防止创新产品跟风
企业投入巨资培育市场。一旦生效,如何防止后续品牌——全球品牌网络——窃取成功果实?就此话题,结合笔者提出的“品类垄断”理论,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观点,可能对有类似问题的企业有所启发。在进入所谓方法的讨论之前,先说两个与题目相关的“题外话”。跟风的出现并不全是坏事,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跟风的竞品参与。市场的潜在容量需要更多的企业和产品去开发,消费需要众多品牌共同培育和成熟。不跟风可能是最悲观的现象。竞争对手能效仿的,一定是战术和外在表现。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能跟风的。也就是说,一个新鲜的举动和一点点想法的成功,会因为是跟风而很容易被迅速稀释。从本质上来说,跟风的防范需要依靠企业系统的营销策略和品牌策略,在战略统一下,各种经营方式才能匹配统一。防范跟风的方法可能有很多,但思维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跟风者,你会怎么做?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当我们知道如何跟风时,我们自然会得到预防的方法。第一,在产品上市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跟进和规避壁垒,堵住最明显的漏洞。专利保护这方面,广告服务公司可能是外行,不敢多说。在国家法律完善的大背景下,对于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外观,要有效利用法律提前申请专利进行保护。很多中小企业不重视这种方法,但创新型企业一定要足够重视。或许有一天,行业成熟了,厂商多了,你除了占据一席之地,还是这个通过汗水和洪水保证收益的行业的“租者”。2.品牌命名和商标保护跟随者通常的方法是外观相似,功能相似,名称相似,价格更低。品牌命名和商标在消费者识别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避免跟风的简单而重要的方式,在产品上市和推广之前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最简单的层面就是注册商标、命名以及类似的图像和名称(同音异义、含义相同、形状相似的图像和字体)并构建防御网络进行效仿。另一个层面是命名的技巧和占有。所谓的技巧,是指品牌/产品名称至少要满足记忆性强、意义重大、易于理解、与定位理念相一致的要求,这直接决定了品牌能否被客户的头脑清晰地记住,比如“康必德”感冒药、“香格里拉”红酒,在命名上就非常成功。占有更出彩,通过命名揭示品类本质或占有消费者对品类的认知,如:立志为美8226;小金水。事实上,“宝贝金水”在公司注册之前是儿童花露水的统称。公司直接成功的将其作为产品的品牌,让同类产品只能自叹不如。海尔为电热水器命名的“防电墙”,直指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关键点”,凸显了品牌的核心诉求。创新产品往往一开始就有“代表”品类的机会,要特别注意利用命名中的巨大机会和空间。3.找到最佳的传播理念和独特的识别方法。很多时候企业只是单纯的认为有一个好的产品或者新产品,广告一打大家就什么都知道了,这只是给跟随者提供了空间。你花钱打广告教育消费者,我卖货截留利益。在上市之前,对于产品定位、核心理念、品牌主张、品牌认知度、广告创意都要有一套系统的策划方案和应急预案。综上所述,一方面是品牌理念的占领,必须事先明确品牌想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品牌独特的识别方式,如何让消费者清晰地记住并识别品牌的广告表现,做到这两点,跟随者没有时间去钻,很难成功。一般来说,这项工作应该由企业的营销部门来完成,大多数企业会委托专业的广告服务企业(外脑、智库、顾问)来协助完成。今天的营销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或广告费用的竞争,更是企业智慧和应用智慧的竞争。这里不便深入分析经典案例,就举个简单的例子来了解一下。在传播理念上,王老吉的“怕上火”,三精的“纯中药治感冒”(虽然朱琳众生/泰隆药业最早推出双黄连口服液,但三精后来居上),多美滋的“宝宝自己抗”,都远不是简单的口号。为什么同样的品牌危机康泰克(PPA事件)和肯德基(苏丹红)很快过去,而三鹿(三聚氰胺)和秦池(勾兑酒)却结束了?——品牌缺少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更多的只是一个名字。在唯一识别方面,三精的“蓝瓶”,农民果园的“喝前摇一摇”,新康芬克的“鼻红球”,还有“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4。做好抢占核心位置的准备。与传统产品相比,后者可能更注重细分或扩大受众,而前者需要关注能够引领产品消费的核心群体,包括核心目标群体、核心市场、核心渠道、核心传播平台,统称为“核心阵地”。如果品牌没有做好抢占这个核心位置的准备,跟随者最有可能做的就是集中力量抢占这个位置,这样创新的你会后悔的。当核心资源被自己掌控时,我们不怕跟风,反而渴望跟风。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拓展市场,成为主要受益者。因此,我们需要及早明确哪些是核心岗位,并在下一阶段实施占领。二、产品上市过程中要有爆发力,快速树立品牌,严格控制最佳跟进期1,广告传播策略要科学创新。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规划和良好的品牌表现(产品包装、TVC广告片、平面设计和推广)后,我们就会进入上市的广告传播阶段。记住广告不是花钱打广告那么简单,还要强调传播策略。除了基础媒体分析、受众行为习惯分析和替代分析,广告传播的整体行程规划和目标确定,每个阶段采用什么样的媒体组合、频率和创新方式。一个优秀的广告传播策略,一定是“科学量化”和“经验智慧”的完美结合,“理论规律”和“大胆创新”的完美结合。创新产品传播策略的制定,需要特别关注上市期传播的集中爆发力。这个最有可能跟风的时期,一定不能“温柔”。要在后续品牌反应过来之前实现先入为主,不给后续品牌充分的准备时间。自然,对方可能会因为抢着打而在营销上千疮百孔。2.要成功抢占核心地位,创新产品必须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有效占据核心地位。当然,这是基于前期对目标的充分锁定,另一个是基于营销团队的执行效率。单纯看指标,看是否传播到了核心目标受众,让他们对品牌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兴趣;第二,看销售团队是否快速实现了在主要销售终端的铺货,并通过沟通的方式与主要渠道商达成合作。这期间最忌讳的就是“动耙子”(目标不坚定)和“慢慢来”(营销团队效率太低)。我服务过一些企业,虽然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对广告没有信心。导致广告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一改再改,目标分散,效果淡化。销售团队的配送速度太慢,一个乐队的广告之旅结束了,市场上还是很难买到产品,最后的创新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对王老吉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王老吉的铺货能力相当强,上市前和上市期间基本上随处可见他的产品。第三,产品上市后,与时俱进,引领行业1,树立品牌第一的认知,在跟随者大量出现之前,树立品牌为“领导者”的认知。或许此时的“第一品牌”头把交椅并不被别人欣赏,也正因为如此,更难达成目标。把这个作为要点,是为企业建议创新产品,日常“软沟通”中有这个意识;后期的广告元素和策略制定都有这个意识。在不违反广告法的前提下,潜移默化的进行传播,从而树立自己是行业创始人、技术领导者、市场领导者的认知。消费者总是认同和选择最有安全感和历史感的品牌。2.打压竞争对手,不要让试图超越的竞争对手轻易得逞。当市场开始升温时,必然会有一些跟风者有大的意图。他们经常有备而来,不可低估。两军交战,勇者胜,这就要求我们在营销运营上要残忍,要放弃短期利润,要给对手以沉重的反击。最近九阳豆浆机耕耘多年的小品类市场。借助“奶粉事件”取得突破性增长。美国等竞争对手想分一杯羹时,纷纷在央视招标栏目、卫视等媒体大力推出,并在终端加强实力加以阻止。另一个经典案例是2005年金水宝宝对儿童金水的打压:从2003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培育和成长,金水宝宝的创新产品在儿童花露水市场收获甚微。通过媒体和市场信息收集,企业发现2005年上海费霞和Softer的后续产品试图抢占市场。企业管理层当机立断,决定将当年的投资增加到前一年的3倍,几乎放弃了当年所有可能的利润。结果两大竞争对手当年花了不少广告费,却意外被宝贝金水压制,随后退出正面竞争,给宝贝金水留下了“更长远”的收获空间。3.勇于市场教育,向“挑战者”开放,共同拓展市场。很多企业觉得自己的教育市场太“吃亏”:花了钱,大家会一起分享成果。创新产品品牌一旦成功上市,必然会面临这样的局面。这时候企业就需要以更好的心态去看待。既然市场未开发的潜力巨大,那么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源泉就是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在已经占据主流份额的现有纸杯蛋糕上继续扩大份额。更多参与者的参与将有利于市场的成熟。只要保住了自己的优势地位,自然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有利自己,也有利他人。为什么不呢?从上世纪末开始,日用药品的市场容量迅速增加,不是因为感冒胃痛的人多了,而是因为市场已经成熟。汇仁、仲景培育了六味地黄丸市场的成长,市场也丰厚地回报了这样的企业。4.适度的细分和自我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年的创新品牌逐渐成为传统产品。这个时候,适度的细分和自我竞争是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手段。适度细分是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产品细分,建立独立的细分品牌或子品牌;自我竞争和内耗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基于适度细分的竞争,对外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企业资源和成本优势,占据品类市场主流份额,对内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挑战性。宝洁将洗发水带到中国培育市场,通过“柔软”、“去屑”、“营养”、“专业”等不同概念与不同品牌竞争,牢牢占据行业老大的位置;在太阳能行业,黄明和亿家能、太阳雨和四季沐歌通过不同的定位相互竞争。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在汽车、医药等各个行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原始创新品牌能否站稳脚跟,历久弥新,细分自我竞争是重要法宝。结论:以上十点关于如何面对和防范上市不同时期创新产品的跟风,其实没什么新奇的,也没有灵丹妙药。每一个都有具体的执行专业性,执行到位的程度,成功是系统匹配合理,细节融合的体现。反思创新品牌成为“殉道者”的案例,往往在上述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点落入陷阱。联合趋势作为国内大型综合性广告公司,只能在战略方向上为企业提供建议,帮助客户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得更好。相信企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一定能够成功应对趋势,实现营销目标,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