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北京:皇权的象征——紫禁城。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它是明清两代的宫殿,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制宫殿建筑。故宫,中国最后一座帝王宫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集中呈现,是中国立体的、象征的、图形的皇权文化,是中国皇权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高度统一,甚至完美。像所有的皇帝一样,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乐皇帝希望朱的帝国工业代代相传,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数百年后,他的宫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中国宫殿建筑群,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旅游景点。

故宫不是在建筑美学的指导下完成的,而是在皇权制度、宗法制和礼教的指导下完成的。或者说,古代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礼教规范影响了建筑审美取向,这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美学的独特性和基础。故宫不仅仅是一个实体,更是一个符号,更是一个成为形象后能激发无限想象的空间。

故宫源于一个伟大的理念,一个伟大的规划,一个伟大的设计。北京紫禁城的建造始于公元前1406年。就在它建成之后,和过去一样,故宫建成之后,照例需要一些诗词来歌颂。明成祖朱迪请馆大学士、金佑子撰写《帝都统一颂》,李世民撰写《京华颂》。从那些华丽的辞藻中,大致可以知道一些关于故宫的规划设计理念。

“天气合适的时候,防守在合适的位置;是相度,是营载;穿过天河,是一条,与渤海相连;西接太行,东接碣石,南接巨野,北接居庸关;北至朔墨,南至闽越,西至流沙,东至渤海;势拔,气空;尖端横跨天空,根部与地轴相连;信封经纬度,无限混沌;天上的诸神,漫长永恒的称号……”

这些话看起来很玄妙,很空灵,但其实这么大的思路,这么大的视野,对故宫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认为天地对应,天地感应。在永乐皇帝的心中,在他的臣民的心中,在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的心中,他们将要建造和看到的紫禁城,就是矗立在天地之间,用来相互沟通的形象和象征。北京所有的房子和官宅都很低,只有故宫很高,看不见。距离足以产生高贵,神秘可以保持至高无上。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以护城河为界。据说房子总数是9999半。但是故宫的内部布局是最讲究突出核心,服从核心的。所有高达建筑都穿过中轴线。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是三上三大殿,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所有的布局,所有的建筑和所有的空间都以太和殿为中心,这加强和渲染了田字宫的稳定,崇高和至高无上。连颜色都是这样的。北京整个城市是灰色的,但是故宫是黄色和红色的。

故宫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穿过故宫8公里。那条大轴被称为国王的中轴线。多少年来,只有皇帝本人,也只有少数人能沿着中轴线进入故宫和太和殿。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像皇帝一样,沿着这条中轴线进入故宫。

那迷人的、伟大的、神圣的中轴线像强光一样照耀着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建筑。所有重要的建筑都由这条大道连接起来。帝国路是用巨大的蓝白色石头铺成的。据说每块石头有一万斤重。帝国之路以外的一切都变了。只有这些石头依然存在,见证了整个历史。沿着笔直的中轴线走,只能穿过重重的大门和层层的城墙到达太和门,打开宫殿式的太和门,这是世界上最高最尊贵的大门,是明朝皇帝听政的大门,也是清朝第一个皇帝进入紫禁城的大门。是皇帝的宫门,穿过太和门,直奔雄伟的太和殿。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确认皇帝的身份,确立皇帝的地位。因此,这座宫殿必须建成一座享有世人的宫殿。当时皇帝刻意站着坐在中央,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没有遗嘱、召唤和许可,他不能上台或入场。太和殿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享受世界的地方。太和殿比中轴线更重要。如同一个人的心脏,四面八方的建筑群落围绕着太和殿。

为了它的位置,一座26000平方米的“土”字形桥台在“土”字和“十”字的交汇处拔地而起。地基深入地下8.5米,高出地面8.13米,厚达16.63米的坚实地基牢牢压制了近600年来的所有强震,从容守护着墨菲之地在整个世界之下不可动摇的地位。1453雕有龙凤的汉白玉望柱,1142汉白玉断头,72根折叠的森林般的木柱,更有数不清的木材撑起了一座高35米的庙宇,形成了唯一一座宽11间,深5间,面积20米的庙宇。中间有一个高台,高台上只有一个宝座,就是高于一切的孤独皇帝的宝座。孤独的王座日夜伴随着满屋的13433金龙。太和殿最重要的用途是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皇帝生日、皇后册封、元旦、冬季至日等庆典。它的真正作用在于它的地位、标志、象征和象征意义。谁得此位,谁得天下。

说到底,故宫不是为皇帝而建的,太和殿也不是为皇帝而建的,而是为你在世间能坐的位子而建的。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应该叫宫城,已经是城中之城了。然而,皇帝们不得不为他们的宫殿建造一堵又厚又高的墙。于是,南北长约960米,东西长约760米,高11.2米,底宽8.62米,顶宽6.66米的故宫城墙矗立了起来。城墙可以容纳四匹马并排奔跑,数百名护卫可以在四面环抱的城墙上四处奔跑。环绕城墙的是一条碧波荡漾的护城河,全长约3300米,宽52米,深6米。护城河底部用混凝土夯实,堤岸用矮墙筑成,画出玉泉景观。故宫的河流和城墙挡住了皇宫的奢华、繁复、宏伟、错落的排列和神秘,留给每一个观察者的是古朴、庄重、安定、静谧及其诗意。虽然无声无息,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没有人可以攀爬,没有人可以穿越。

哪里有城,哪里就有门,哪里有墙,哪里就有门。最高最雄伟的自然是故宫的四个大门,前后左右对称开着——午时的南门,神武门的北门,东华门的东门,西华门的西门。午门最多,高35.6米,比太和殿高一点。午门是历代供奉犯人的地方,也是惩罚不服从命令者的地方。明清故宫,顾名思义,门禁严格。现在的故宫,当游客们疲惫不堪,千家万户传来沉重而清晰的关门声时,我仿佛真的听到、感受到了来自哪个时代的声音。那是一种能把人们的心拉入历史深处的声音。

进入故宫内部,发现在故宫外获得的强烈整体感并没有马上减弱。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无休止的漫无边际。出了故宫,迎接我们的是开阔的广场,整齐的红墙,整齐的红墙之间笔直的通道。成千上万的房子被这样的红墙和通道包围并分割成近百个大小不一的整齐院落。故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大院,占地72万平方米的庞大疆域,但绝对不是几何平分线。一个又一个地方,一个又一个地方,一层又一层,庭院深深的精致和优雅就这样轻易地被包裹在宏大的紫禁城里,吸引着我们从伟大和辉煌中寻求微小的隐蔽和神秘。

故宫给了建筑师有限的自由,从造型到色彩,而门窗给了他们充足的空间。故宫最重要的建筑都集中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大窗棂造型都是最高级别的菱形。其次,它是一个双十字、四方形的菱形,在大面积上布局和排放了故宫最耀眼的光彩和辉煌。除了这些重要建筑的窗户必须创造至高无上的庄严辉煌之外,其他建筑的窗户都在等级范围之内,仍然可以产生许多图案:圆形、方形、如意形、灯笼形、松散形、竹形、梅花形窗户出现,窗棂由回文、球形图案、冰裂缝、万字和长寿组成。这些皇家窗户总是让人感叹装饰之美而很少注意甚至忘记其通风采光的实用功能。里里外外,里里外外,就是隔了一扇窗,但这种隔是非同一般的。

?故宫所有的墙和立面颜色都很独特,走着走着都是红色的。不夸张的说,红色的柱子,红色的门窗,红色的墙淹没在红海里。而给我们最大视觉冲击的,不仅仅是大片的黄色屋顶,还有大片的黄色屋顶。黄色的屋顶连续铺设,清晰的黄色垄沟流畅。马路的地面,院子的广场,房子的地基都是灰色系列,灰色的石头,灰色的砖,深灰色的“砖”。这些色彩极其奢侈,反复渲染,宣传到极致。

?然而,故宫并不满足于只有最耀眼的色彩。它也需要这样的红大黄中更突出的颜色,它需要最黑暗的地方最突出的颜色,是能让最黑暗的地方最明亮最繁华的帝王之画。故宫占地约654.38+0.6万平方米,彩绘建筑占地约654.38+0.4万平方米。极其复杂的木质结构上极其复杂的油画,极其繁复奢华,呈现出极度的辉煌和无比的辉煌。

?或许是出于安全考虑,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庄重的皇室氛围。除了少数园林,故宫不鼓励花木生长,也不允许饲养犬猫等宠物。皇家规定下的造型色彩是不允许随意的,所以在覆盖所有屋顶的玻璃上做文章是最好的选择。故宫是一个琉璃的世界,放射着黄光。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还能看到金黄色的阳光下,昏昏沉沉地飘着的黄光,从一个又一个覆盖着玻璃的大屋顶上放射出来。在故宫里,开得最旺盛、战无不胜的是各种琉璃花和荷花。花是巨大而丰富的大丽花;富贵牡丹;生活在和平中的菊花;扭曲的草也随处可见。

精美的图案,恰当的比例,和谐的色彩,优雅的造型,都分享着感官视觉的愉悦。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大院,是一个伦理空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建筑审美文化。故宫的伟大和故宫的辉煌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紫禁城的最北部,神武门附近,有一个花园叫御花园。皇城和宫城的建设还是很讲究环境、风水和生态意识的。因此,我们必须建造一座皇家园林,东西长1.30米,南北长90米,占地近1.2万平方米,让皇帝尤其是他的妇孺有一个靠近花木的地方。御花园是供皇宫里的大小主人休息和享受的。紫禁城西边有18棵古槐,西边慈宁宫的花园是供慈禧太后的妃子修心拜佛念经的。位于紫禁城东部的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皇帝创造的一个海市蜃楼,他尽力使它成为一个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花园。因为是为乾隆自己建造的,所以也叫乾隆园。

因为康熙在位时间是61年,乾隆皇帝一时谦虚,说了一句大话,“不敢去同祖皇帝,打算60年改革”,所以早在乾隆三十五年,乾隆皇帝就开始修建这座皇宫。在他眼里,甘龙花园更像是一座大山大河的缩小版。他虽然放弃了皇位,但还是要坐在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旁边,无助地盯着自己的继任者。25年后,当他该住在里面的时候,他仍然住在养心殿,主宰着宫廷事务。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都没有住过宁寿宫。

?对于几乎没有什么荫凉之地的故宫来说,北面的御花园、东面的乾隆花园、西面的慈宁宫花园、武英殿东面的十八淮地区,真的是死气沉沉的红色故宫中仅有的生机勃勃的绿洲,弥足珍贵。在紫禁城西北角华英殿的左右两边,半个院子里都是枝叶繁茂的菩提树。据说它们是由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亲手种植的。秋天,种子落在地上,褐色光滑,大部分变成串珠子供宫人诵经。于是乾隆取名菩提树,其实真名是小叶椴树。御花园中著名的绛雪轩,就是以轩前的五棵古海棠命名的。康熙春天在内园设宴时,曾“绛雪观花,树木匀称”。可惜这么美的景色早就消失了,古老的秋海棠变成了一簇簇不太起眼的灌木和相安无事的花朵。花虽然素雅甜美,但比起香雪海的气势差多了。然而,皇宫里的人们非常重视它,称它为“盛瑞花”,并将其与命运联系在一起。鲜花盛开,天下太平。遗憾的是,花没有满足人们的愿望。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废墟中却有和平的花朵。1911年,太平花开的特别旺,但没过多久,末代皇帝颁布了“退位诏书”。

这些紫禁城里的旧生活,默默抚慰着孤独的宫殿,也最能撼动人心。他们已经看到了紫禁城里的24个皇帝是如何一个接一个地来来去去的...无数的皇后、宫女、太监一个个来来往往...

当纷飞的雪花在故宫翩翩起舞时,似乎一切都溶解消失了。蜿蜒的金水河也在雪中起舞。紫禁城被安静、舒适、干净笼罩着,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留下伟大的建筑在纯净的世界里展示着它的完整和完美。太阳更亮,雪更白,红墙更红,黄瓦更黄。在这个雄伟的中国宫城,无论雪有多大,无论雪有多厚,看起来都不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河山,天地之辽阔,原是紫禁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