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简介
1980开始自学摄影。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的摄影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也在国内外的各种摄影比赛和电影节上被选上并获奖。但是题材比较乱,没有个人风格。1990我再次下乡搞艺术,发现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生活困难无法上学接受教育。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深深打动了我,所以我决定用相机记录下他们,告诉富裕地区的人们,只要你能伸出手来帮助他们,这些孩子就不会成为文盲。我在四处寻找信息。知道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知道中国还有两亿文盲,全球每四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这对我影响很大。
1991开头,买了地图,东拼西凑,找了些资金,开始采访偏远地区。那一年,我坐了硬座火车,拖拉机,驴车等交通工具,专门去山里。整整一年,我跑了12个省,28个县,65438+。天热的时候往南跑。天冷了就往北方跑,体会孩子们的辛苦。开销紧张,就住在老家的家里。晚饭总是两块蛋糕一碗蔬菜汤,有时候一天要走四五十里路。
其实条件艰苦并不是我最大的困难。拍这个话题,很多人看不懂。当时社会提倡主旋律,多拍,多展现光明的一面。但这个专题记录的都是老的寒酸的,老的少的可怜的,照片不能发表,还惹事。但我坚信这样做是有意义的。看不到这些孩子在校园外徘徊。很多孩子哭着要上学,家里没有条件,就上山砍柴,或者抓些蝎子去卖,或者剪指甲剪头发换钱,好感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坚持这样做。当时很多朋友都创业了,发了财,但我觉得只要我做好这件事,我就不会浪费我的相机,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在农村,我总是遇到麻烦,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冷落。地方领导不希望我“曝光”他们的门,也不去想这些图片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就这样,进度很慢,车找不到,走路是家常便饭。还有一次,我在一个刚下过雨的破旧学校里拍了一张照片。孩子们用破罐子破摔的碗清理教室里的积水,我却不曾想被一个年轻的老师误解。扭打中我浑身是泥,心里很难过。我一心想着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他们的生活很辛苦,每个月的工资不到几十元(而我还要为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买单)。但他们看到我拍照,总是不高兴,怕给社会丢脸,百般阻挠。就这样,爬山涉水,风雨兼程,所到之处,都被那些可怜孩子的目光所感染。往往一个悲伤的故事不融化,另一个悲伤的故事就吸收在心里。刚开始,我忍不住给了他们一些零钱,但毕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常常想,我一定要多拍,多跑;让他们尽快得到帮助。
我经常和农村的老师生活在一起,听他们讲述悲伤的故事,我也经常被他们在农村教育的决心所感动。
1992年4月,我把所有的负面放大了40张,发给身边很多人审阅,听听他们的看法和感受。所有看到照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为这些孩子捐款。尤其是那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任何人看到都会被感染。当时各种新闻媒体都有报道,效果出乎意料。他们把捐款送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不到8个月就收到了上亿元。很多人在汇款单上写着:“请把钱转给那个大眼睛的小女孩”。有时候一天能收到几万元。看到这一幕,我很激动。我以为这些照片不会被公开,没想到会在社会上引发巨大的潜在慈善力量。这些人大多是普通人,生活并不富裕,但也容不得别人比他们更困难。于是我趁热打铁,开始组织个展,让更多人了解现状,参与进来。
1992 10我的题为“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的摄影展同时在北京和台北展出,这在海峡两岸都是史无前例的。
在北京的展览是中国摄影艺术节的一部分。当时有13、4个大型电影展映同时进行,著名的老平和许多国外著名摄影师也参加了。国内电影节的作者包括吴印咸和简清福大师。而我是无名小卒,所以电影节就在过道里举行。没想到,照片引起了强烈反响。10天期间,数万人涌向展板,流连忘返。很多老人在参观的时候都在抹眼泪,感触很深。很多中小学生排队参观。他们把钱放在地上,万人签名为电影节加油,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也表达了对希望工程真诚的道义支持。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摄影的巨大力量,第一次意识到了事业的意义。
十天后,电影节结束。华北油田把我的电影展映搬到油田继续,然后出现了结对帮扶失学儿童的高潮。武汉某婚纱影楼举办庆典。老板取消了计划中的宴请,用这笔钱办了希望工程电影节,效果不错。之后,电影节接着在广州、珠海、青岛、上海、合肥等地巡演,所到之处,轰动一时。
我的电影展览在台湾岛的三个主要城市展出,由中国时代周刊赞助。台北、台中、高雄展出80多天,我的封面照片被刊登在一些刊物上,并以“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摄影师”为题连续报道,在台湾省引起轰动。
看到这个效果,我的决心更大了。捐款源源不断,每年增加数亿。我的照片也挂在各大城市的主要街道上,北京地铁列车的每一节车厢都贴满了我拍的海报。
在1994期间,我把拍照的稿费捐给了青海省的五个失学儿童。孩子们来信说不知道该叫我叔叔还是爷爷,也不知道在哪里工作,感谢我的关心和帮助。1997我把拍这组题目用的个人相机拍卖所得的5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
1994年8月,央视《东方时空》为我制作了特别节目《东方之子》。播出后,电话一直打来。我坐了一辆出租车,司机认出了我。他们委托我把捐款转给山区的孩子们。许多报纸和杂志发表了关于我的文章。那段时间,我每天收到三四十封读者来信,有的捐款,有的给我提供采访线索,都说我做了一件不可或缺的好事。
1994 10,我的相册《我要上学》出版了。我把画册分发给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捐了款。许多党和家庭领导人还在沙藏等地捐款修建希望小学。
1992年底调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这几年来,我利用出差的机会,走访了全国26个省近100个县,跟踪采访了很多我拍过的英雄,了解他们的近况,及时报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名气”的增大,报社、电台、电视台、机关、学校、企业不断找我,有的要我的图,有的打电话举报自己,有的找我做报告。我也抓住一切机会给别人讲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去过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做展览和演讲。每次回来都收获良多。在美国,我在电台做了现场直播,一个小时后回到展览现场,那里已经聚集了华侨华人。他们说听完节目哭了,所以来捐钱。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华侨在收到我赠送的一幅原画后非常感动,当即捐了12万美元给我们作为教育奖励基金。
我拍的几十张照片,涉及失学儿童的,已经全部返校,涉及危险教室的,已经全部建成希望小学。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人曾说:“海龙的一张照片,往往能吸引一所学校,甚至不止一所。”他还说:“人们对希望工程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他的照片。首先,他们被他的作品深深打动,于是纷纷献出爱心。”早在1994,大眼睛小女孩的照片就被指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为商标,受法律保护。
1994 65438+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跨世纪的钟声”大型义演。我的56件作品在礼堂展出,放大0.8x1.2,这是中国第一次在这里举办个展。
1996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授予我“特别贡献奖”。1997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我“特别荣誉奖”。1998人包围央视经济台特别节目《改革开放20年的20个人》。目前,希望工程已经开展了近十年,我采访的孩子们都成了有知识的年轻人。“大眼睛小女孩”已上高中,当选为共青团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希望工程以其成功的经验告诉人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极具影响力的一件大事。目前,希望工程已收到捐款654.38+0.782亿元,帮助建设希望小学7000多所,帮助失学儿童2.2亿人。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对希望工程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解海龙和希望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青基会争取海内外通关。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组织和个人的支持和赞助,将促进中国青少年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希望工程始于6月1989,是由中国青基会发起并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旨在动员社会力量帮助中国贫困农村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接受小学教育,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事业。它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内外的热情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生前亲笔题写了“希望工程”的名称。
希望工程实施十年来,海内外数亿好心人捐款捐物,筹集善款6543.8+820亿元,帮助220.9万余名贫困儿童重返校园,援建贫困地区希望小学7549余所,向农村小学捐赠“希望书库”654.38+00000个,“三展”系列儿童音像制品2000件。
《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在希望工程实施之初,就主动参与了希望工程的宣传。几年来,他深入中国贫困地区,足迹遍布中国26个省、12O多个县,采访了数百所乡村学校、数万名乡村学生和乡村教师,拍摄出版了数百幅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纪实摄影作品。解海龙的作品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上千家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体广泛采用,成为希望工程宣传的经典作品。他们影响广泛,知名度高,深入人心。许多好心人被他的作品感动了,并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希望工程摄影文献展。展览每到一处,他就讲失学儿童的需求,把国内外各界的关爱带回贫困。他的一个作品,往往能给贫困村带来一所或几所希望小学。为此,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真诚地邀请解海龙用他的相机来反映他们的声音。
解海龙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希望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解海龙作品的影响,才有了希望工程今天的辉煌成就。
自己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