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杨国强

杨国强,5尺8寸左右,又黑又瘦,西装总是大一号。他是顺德北滘人。他家从小穷,17岁之前从来不穿鞋。他曾经当过农场工人、泥水匠和建筑承包商,月收入180元。

农民出身,1980年建筑承包商,1992年第一次开发顺德碧桂园。碧桂园至今已在内地完成38,000个住宅单位,并正在开发超过100个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碧桂园于2007年4月上市,融资100亿元。杨国强为人低调,但他在业内的惊人成就却一直被人津津乐道。这些数字可以体现其在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纳税排名第一,全国仅有的两家房地产驰名商标拥有者之一,建筑面积约654.38+08万平方米,居全国第四。碧桂园在内地已完成住宅3.8万套,在建住宅项目27个,总建筑面积超过654.38+08万平方米,全国及东南亚项目超过654.38+000个。除了住宅项目,还包括很多酒店业务。开发经营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家,已建或在建五星级标准酒店8家。

2002年5月,广州碧桂园凤凰城售楼大厅,人头攒动,不仅让杨

忧心忡忡地说“可怕”,就连一些在现场见过世面的业内人士也无一例外地说“可怕”。这种人气,可能只有杨一个人创造了。杨的碧桂园生涯始于1992。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碧桂园打出了“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的口号,先后开发了顺德碧桂园、广州碧桂园、华南碧桂园、碧桂园凤凰、荔城碧桂园、碧桂园高尔夫生活村、碧桂园、碧桂园、碧桂花城、碧海玄冥、崔晋豪庭等10多个超大型住宅小区。超过3万个来自香港、珠三角地区和各省市的富裕家庭入驻碧桂园,先后获得全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颁发的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广东省房地产信用20强、广东省纳税大户、广东省优秀样板工程、广东省房地产信用企业、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AAA级信用单位、中国农业银行省级黄金客户等数十项荣誉和奖项。在此基础上,碧桂园吹嘘自己是“华南住宅区的旗帜”。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碧桂园的模式似曾相识。早在10年前,顺德人杨国强就看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对高端住宅社区的要求,投身房地产行业,投资建设了碧桂园的开山之作——顺德碧桂园。在改善先富者生活条件的同时,杨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变富”。这种定位无疑得到了当时刚刚摆脱贫困,急于炫富、彰显独特的人们的呼应,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顺德碧桂园赚到第一桶金后,他开始转战广州,用同样的方式建设了广州碧桂园和华南碧桂园。

但广州的房地产行业都是强者,杨在华南的碧桂园项目就遇到了问题。关键时刻,他放弃了先只为富人服务的想法,开始在碧桂园建设中引入“分阶段定位”的理念。碧桂园否认阶级不可跨越,认为人现在的状态无论先富还是新富都是阶段性的,都有在“成长发展型”中成长的力量。正因为每个“阶层”只代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以诉求的核心是一种建立在“泛化”基础上的均等化,使得碧桂园开始了向平民化的转变,孕育了碧桂园今天的火爆。

杨国强不仅在房地产经营上采取了“泛市场定位”的策略,在用人上也博采众长,这是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虽然碧桂园曾创下每分钟卖出一套别墅的惊人纪录,但人们对此仍有不同看法。

称赞者认为,杨开创了“成本领先”的新盈利模式。杨对碧桂园的定义,自诩“从来不谈理论”,其实包含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竞争战略思想,那就是总成本领先。他的“房子工厂”在广东很有名,意思是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建楼,注意控制成本,降低价格。这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正是这一点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有人认为碧桂园的成功只是房地产营销的成功,而不是建筑设计和规划的成功。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是失败的,比很多不知名的开发者要逊色很多。例如,他们说碧桂园的建筑布局和规划设计体现了实用主义,缺乏浪漫和激情,在碧桂园的建设中具有强烈的杨缩影...这些纠纷也可见一斑,但杨在广东地产界的影响力。对碧桂园的讨论已经上升到城市规划和地产文化的层面。在许多广州市民的眼中,凤凰,广州的碧桂园,已经成为广州东部一个独立的卫星城镇。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地产王国,杨国强很多事情还是自己做的。接近他的人说,大年初一上午,他忘了和家人一起过年,于是开始和公司高层商量开发肇庆碧桂园二期项目。在不需要出差的日子里,他喜欢静静地坐在售楼处的角落里,观察新楼盘的销售情况。杨国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以前在农村耕田放牛,后来转行做建筑工人。二十多岁的时候,杨国强加入了镇政府下属的北滘建筑工程公司,从最底层做起,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他已经升任总经理。杨国强第一次创业。企业改制时,他和多名老乡一起买下了北郊建筑工程公司,成为大股东。后来,北郊大厦更名为广东腾越建筑工程公司,成为碧桂园的子公司。

然而,他的房地产之路一开始就遭遇了重大挫折。上世纪90年代,他在顺德碧江和桂山交界处低价买下一大片荒地,开始以“碧桂园”的名义进军房地产行业。但由于内地楼市泡沫破裂,4000户碧桂园只卖出3户,几乎变成烂尾楼。。

杨国强终于转危为安,不得不提记者出身的房地产策划人王志刚。王志刚观察碧桂园后,提出建贵族国际学校,吸引有钱人的孩子,以此带动学生家庭买房定居。这个计划正好满足了富裕的广东市场的需求。杨国强果断采纳了这个建议,碧桂园一炮而红。杨国强不仅通过贵族学校为楼盘销售带来了客户,还为当时陷入困境的碧桂园带来了大量流动资金,每人30万的学费。这个案例后来成为中国市场营销的经典,王志刚也因此一举成名。如他所愿,杨国强在幕后呆了15年。然而,公众的关注是不可避免的。继二女儿杨成为中国女首富后,杨国强再次成为媒体报道的主角。这一次,原因是他可能要花数百亿港元购买TVB控股公司香港邵氏75%的股权。这是房地产代理咨询公司董事长钟权能直观想到的唯一词汇。大部分受访的地产人士也对杨国强的跨界收购感到惊讶。

杨国强的简历完全是围绕房地产写的——建筑工人、包工头、开发商。他了解房地产。更早的时候,需要决定的事情,从征地、规划设计到施工、物业管理,基本都是他在打理。香港媒体对杨国强的出现褒贬不一。杨国强会说广东话,他从65438到0993开始在TVB上打广告。香港人对碧桂园并不陌生,但他毕竟没有香港家族的传统。近期香港资本市场不看好内地地产股,也导致碧桂园市值大幅缩水。

杨国强常被形容为中国首富:17岁之前,从不穿鞋,不修边幅,总是穿大一号的西装,开会时脱鞋跷二郎腿,做企业。他从不进城,只捡别人不管的荒地,几百台吊车同时作业,“像卖白菜一样卖别墅”。另一方面,他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与大陆同行若即若离。直到2007年4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碧桂园才出现在公众面前。表面上看,杨国强做生意毫无章法,但数据证明并非如此——碧桂园楼盘全国销售均价3500元/平方米。做到这一点,得益于他的“低成本土地、规模化生产、快速销售”模式。杨国强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城郊荒地。对于这些低价土地的开发,当地政府会有更多的要求:建酒店,配套,引进大型超市。很多开发商做了一些计算,发现得不偿失就退了,但杨国强不仅做了,还赚了钱。杨国强的管理能力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差。他的前助手透露,一直被诟病的“个人包办”现象,只是在早期才出现。公司步入正轨,杨不仅抓大放小,而且善用人。

外界熟知的王志刚和“十二门徒”分别出现在1993和1998。前者让顺德碧桂园转危为安;后者让广州碧桂园成为经典营销案例。所谓十二门徒,其实有40人之多,在被杨国强分批招进来之前,在广州各个楼盘做销售经理。与十二门徒相比,杨国强安静、低调、保守。口袋里有10元,他只会拿出5元来投资。2007年底,广东地产商资金链开始紧张时,杨国强公司账面现金余额为95亿港元。

2007年底,有报道称碧桂园涉嫌“零地价拿地”,囤积大量土地,杨国强很郁闷。他曾向身边的人抱怨:他一直在认真做事,为什么会招来那么多人的不理解?他冲动地向外界宣布,2008年,碧桂园的开工量将翻倍至654.38+08万平方米。如此一来,4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就摆脱了囤积土地的嫌疑。

收购TVB是否是杨国强的又一次冲动之举,其他人不得而知。无独有偶,在囤地风波前后,曾代杨国强买下的吴和也加入了碧桂园。在此之前,杨国强对媒体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看电视,看新闻联播,用电脑只看财报,除此之外,这两个电器对他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另一种说法是,杨国强看中了邵氏旗下的清水湾地块。杨国强曾对身边的人说起过他的梦想:有一套房子,面朝大海,面朝高速公路。房子里有很多书。他可以关起门独自阅读。当他想见人的时候,他可以开着车快速拐进高速公路。

现在,在他的梦想面前,有TVB。因为公司在香港上市,极其低调的碧桂园董事长杨国强逐渐受到各方关注,其传奇的造富经历也被业界称为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