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秦始皇的军队都到了哪里?
今天,军事专家已经可以根据秦兵马俑推测那支强大的军队将如何作战。一动不动的粘土战士能告诉我们什么?
在兵马俑的主力部队的前面,有三排士兵。可想而知,在长平谷的秦军阵中,他们是第一个与赵交战的。考古发现表明,他们用来装备的武器都是用于远程射击的弩。这些弓弩手分成三排,面对成千上万汹涌而来的敌人。
弩的射击是有规律的,因为离敌人只有三个回合,敌人往前冲。这支箭上膛后,就射出去了。如果你再装一次,敌人就会向前冲。箭射出三次后,敌人冲到了前面。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所以古代拍摄时必须轮流拍摄。
这是人们第一次亲眼看到秦军和弓弩手的战斗队形。专家认为,他们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可以推测,第一排射箭时,后两排拉弦搭箭,所以第三排弓弩手可以轮流射箭。在战场上,密集的杀伤力是最致命的。前排士兵在射击,后排士兵蹲着准备,一起倒下,互相配合。这显然是秦弓弩手作战的一个瞬间。在秦军之后近2000年,欧洲人以类似的方式组织火枪手,秦军可能开创了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法。
从1974发现兵马俑开始,考古工作就没有停止过。考古学家在一支矛的柄上发现了6.3米长的记号,加上矛头,完整的矛接近7米。刺杀武器的长度,平是很困难的,秦军是怎么战斗的?
如果用于单兵作战,7米长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搏击。但在古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以7米2的长矛闻名,方阵让他们战无不胜。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该也有类似的长矛方阵,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的力量。
不管发生什么,这些士兵都会拿着长矛往前走,前排倒下,后排马上补上,保持方阵不变。可想而知,为了把成千上万的人变成铜墙铁壁的方阵,士兵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说,枪骑兵是最具杀伤力的步兵单位。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势不可挡。
在兵马俑坑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另外两件长柄暗杀武器。
戟长约2.80米。其实就是在葛前面配了个矛头,可以直接勾或者刺。与矛兵不同,手持戟的士兵可以单独作战。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自由搏击的技巧,发挥个人天赋才是最重要的。
考古学家发现的第三种长柄武器叫做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匕首,长度介于戟和矛之间,约3.5米。持铍兵很可能以某种阵型攻击对手。
从杀伤距离的不同来看,矛、铍、戟的长短既有专业分工,又能互相保护。
然而,很难理解今天这些武器是如何一起使用的。兵马俑坑被盗毁。士兵手中的武器大部分丢失,有的散落在黄土中。很难判断原来的位置。
秦国的兵工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制造工业。工人们从地下挖掘铜矿。
在兵马俑坑,军事专家还是找到了协同作战的例子。在轻骑弓弩手中,这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很特别,手中是长矛等刺杀武器。在射击部队中编制这样的枪骑兵,目的是为了保护枪骑兵不被冲上前线的敌人伤害。从这些细节来看,秦步兵很可能在专业化和协同作战方面已经相当成熟。
根据兵马俑的布局推测,在2000多年前的长平战场,赵军首先面对的是秦国弓弩手,随后是秦国步兵的冲击。他们才是秦军真正的主力。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两军初次交锋,赵损失惨重。赵的统帅廉颇深知的厉害,立即改变战略,全线撤退。凭借有利地形,他筑起壁垒坚守。秦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进攻,而且远离这个国家。战争反而开始对秦军不利。
据史书记载,秦人用双重间谍的手段骗过了赵王,用年轻的赵括代替了老教练廉颇。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部署,主动进攻秦军,而秦王也暗中换上了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天才田雷,作为秦军的统帅
当赵大举进攻时,认为打败对手的机会来了。经过深思熟虑和讨论,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主力开始在昌平东南的有利地形上筑起屏障,与赵作战的部队按照的命令假装撤退。
赵括是新兵,带领赵的主力离开大本营,进入秦军的口袋阵。
在夜幕的掩护下,两个正在执行任务的秦军人悄悄地离开了营地。一队两万五千人去切断赵括的后路。又有五千骑兵直奔赵的大本营。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决定。两军要么全军覆没,要么彻底改变僵局。
今天,把整个土地一分为二的河流仍然在流动,秦军,谁包抄赵,越过了这条河。
然而,军事专家一直对这两支秦军部队感到困惑。25000印第安纳琼斯属于哪个兵种?没有人知道5000秦骑兵到底是怎么打的。
2000多年后,在秦始皇兵马俑坑里,考古学家发现了秦军的战马。专家测量了100多匹兵马俑的高度,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统一为133 cm。史书上说,秦军选择战马的首要条件是马的身高必须达到5英尺8英寸,也就是今天的1.33厘米。看来秦人对战马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
书中也记载了秦妈好。有多好?说:“前探后探。”前蹄向前拉,表示探索前方,后蹄向后推,表示踉跄后退。“前蹄探后,蹄间无数二寻”,即前蹄与后蹄之间,马之多,不可胜数。
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赵是第一个建立中国骑兵的国家。但是,这个草率的结论忽略了秦人的一段历史。
三千年前,秦人的祖先就生活在今天的陇东高原,这里草原肥沃,最适合养马。秦人是靠养马起家的。
早期秦人与游牧部落杂居在一起。为了对抗凶猛的牧民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骑兵部队。但是秦国的骑士在哪里呢?
在这个仍被黄土覆盖的大坑下,矗立着一支完整的秦国骑兵部队。
这就是秦国的骑士:身材修长,服饰朴素,独特的皮帽紧紧扎在下巴上。专家们发现,与赵初的骑兵相比,秦军的马鞍要高级得多,两端微微倾斜,已经具备了现代马鞍的雏形。然而,一个最关键的发现是,秦军骑兵仍然没有马镫。
在没有马镫的战马上,骑士是无助的,应该尽力保持平衡。马镫可以让骑士解放双手,用来攻击敌人。但是秦国骑兵没有马镫是怎么打仗的?
根据考古发掘,专家们并没有在骑兵纵队中发现适合骑马作战的长矛和战刀,而是发现了箭、弩等远程武器。秦军骑兵竟然使用弩在马背上作战,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呈现给人们的是发展阶段的骑兵形象。
可以相信,在长平战场上,冲向赵大本营的五千骑兵,不可能像后来的骑兵那样,刀枪不入地攻击敌人。他们的任务很可能是监视赵大本营的动静,打击赵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
然而,秦人知道协同在战斗中的重要性。在厚厚的黄土下,这支秦国骑兵部队井然有序。他们四人一组,三人一组,八人一列***108,形成一个纵队。考古证实,秦骑兵有非常严密的组织,是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
战国时期,骑兵部队因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动性,成为秦国军队中不可或缺的攻击力量。长平之战,5000秦骑兵最终切断了赵的运粮路线,起到了彻底包围对手的关键作用。
山西省高平县,这个村子叫三军村。两千多年前,昭君统帅部就设在这里。赵军被围后,立即构筑工事,等待救援。这时,司马迁写道,秦军总司令田雷没有立即发动总攻。他准备用更残酷的方式削弱对手的战斗意志,不战而降围攻他。他只派遣轻兵反复进攻,折磨被围的赵军。
围困持续了46天。在那个悲惨的日日夜夜,轻兵在又饿又累的赵兵中屡战屡败。他们是什么部队?
在众多的泥人战士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装备长矛,没有防护盔甲。它们通常很轻。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这种装束的士兵要么练就了高超的武功,要么拥有过人的胆识。有军事专家认为,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轻兵”。然而,其他专家有不同的看法。
在第二个坑里,在骑兵的旁边,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战车遗迹,但是当所有的探测结果出来的时候,专家们还是相当惊讶的。
在秦朝,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模式。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时,车总是一起向前。汽车疾驰而死的战斗方式流行了一千多年。
但是,这里的检测结果完全不同。厚厚的黄土下,埋葬着一支由64辆战车组成的军队。
这些战车车身较窄,仍由四匹马牵引。可以推断,他们能跟上骑兵的速度,是因为没有步兵跟随。战车上的士兵配有剑、矛等暗杀武器,正好弥补了骑兵无法近距离攻击的不足。
有专家认为,攻打被困赵国军队的轻兵应该就是这种独立战车,而将赵国军队一分为二的两万五千余名士兵很可能就有这种独立战车。
赵主力被围困在昌平的消息传到咸阳,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奔赴前线,招募所有15以上的男性,组建军队。这个临时搭建的从战场的两翼,一直插在赵的大本营后面,彻底切断了赵的所有后路。
赵总司令赵括终于意识到形势异常危险。他把部队分成四队,拼命突围。司马迁没有提到赵括要从哪个方向突围。顺理成章的推测应该是朝赵的大本营方向。如果是这样,赵就得过一道关,就是那两万五千奇兵,关上了赵括与大本营守军相遇的铁门。
可以想象,在整个包围圈里,这里发生过最惨烈的战斗。如果作为“赵皇后”的的军队没能抵挡住赵孤注一掷的突围,这场战争的结果可能会被改写。这个时候,除了士兵的勇敢,没有什么比组织良好的军阵更有效了。
在这凝固的地下大军中,6000多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阵。排在军阵最前面的是三排弓弩手,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阵的后面还有三排弓弩手,还埋在地下。他们是整个阵列的守卫者。
在数组的末尾,有三行水平线,其中一行面向后。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它防止敌人从背后攻击。
在军队的右翼,有两排士兵,一排面向前方,一排靠墙站着。左边还有一排士兵向外张望,虎视眈眈。这种安排是为了防止军队的左右两侧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边墙上的这些士兵是整个军团两翼的守卫。
有前锋,有后卫,有边锋。这四面包围,中间是一个庞大的军阵的主体。
这是由38个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交错,气势磅礴,气势磅礴。
这是一个聚集的位置。他没有打开。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它坚如磐石。一旦展开,就像刀刃,像刀子。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军队布阵的一个极其经典的例子。它能攻,所向披靡。退可守,固若金汤。在这样的军队面前,赵灿难逃厄运。
这个村子叫白旗堡,据说是秦军统帅白旗的驻地。作为最高统帅,白起如何指挥自己庞大的军队?秦军在昌平投入了超过50万的兵力。即使是一场局部战役,恐怕也有上千名士兵。
据古代艺术书籍记载,军队是通过击鼓鸣金来指挥战斗的。考古学家在兵马俑的指挥车里发现了指挥工具。可惜皮做的鼓早就烂掉了,但是这个青铜祭司留了下来。两千多年前,秦军士兵听从了它的声音,退出了战场。金铭是在后退,而击鼓是在前进。各级军官根据旗帜的指示改变鼓的节奏,士兵根据节奏行动,这样在指挥员的意志下,成千上万的士兵作为一个整体进退,相互配合。
在长平战场,战争已经进入了最惨烈的阶段。赵40万大军被包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他们已经将近40天没吃东西了。伤员的尖叫声和哭喊声充满了田野,生者杀死并吃掉了伤员。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恐慌。绝望像瘟疫一样蔓延。这正是田雷所期望的。
在高平的山谷里,有一个被围困的村庄。当年赵国的士兵很可能被秦军围困,绝望中的赵括选择了精兵,准备做最后一个。
可想而知,当年拼命突围的赵军,正好撞上了秦军里的无敌军,这才是真正的战争机器。
万弩齐发,赵一个个倒下。总司令赵传·郭在最后一次突破中被击毙。当剩下的士兵惊魂未定的时候,青铜长矛的方阵已经像一座城市一样被压了过来。绝望的赵最终被秦军彻底消灭。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激战早已化为司马迁笔下的简单描写。
赵,历经40万酷刑向投降,被全体活埋。
考古学家在古战场的废墟上发现了成堆的白骨。士兵的武器和硬币被留在了尸骨的旁边。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页。
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震惊了山东六国。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其他诸侯也没有力量阻止秦国统一中国。
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一个婴儿出生了。他是未来的秦始皇。
介绍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为什么很多最伟大的军事工程都出现在秦始皇时代?而且集中在秦统一中国前后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或许,只有跟随秦始皇无敌大军的脚步,才能找到答案。
二、关山杜菲
公元前219年,在遥远的南方,阿沁军队驻扎在今天的广西桂林。
在本部的营地里,秦军总司令屠呦呦给远在咸阳的秦始皇写信:陛下,战事进展顺利,不日岭南之地就要合二为一,天下很快就要统一了...
两年前,中原六国相继灭亡,黄河和长江一带已经纳入秦国版图。但珠江流域南部仍有大片陆地漂浮在外。在秦始皇的命令下,50万秦军向南出发,军队迅速推进到桂林,没有遇到抵抗。
然而,战争的进展开始超出了屠呦呦的预料。顽固的土著人难以捉摸。他们白天躲起来,晚上出来袭击秦军。再加上丛林中瘴气弥漫,毒虫遍地,远征的秦军士兵疲惫不堪,经常在昏迷中被突然袭击的对手杀死。战争持续着。
最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军队里的食物即将枯竭。饥饿不仅侵蚀了秦军的战斗意志,也摧毁了帝国征服南方的野心。
从北方的粮仓到南方的前线,秦军的后勤保障主要依靠陆路运输。然而,茂密的丛林、高山流水、不发达的南方,让秦军的后勤保障成为一场噩梦。
在越南人的一次偷袭中,总司令土绥也被打死,整个秦军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心急如焚,亲自南闯,直到湘江。秦始皇明白,要结束南方的战争,必须解决军粮运输问题。
在今天的广西兴安,有一条看起来很普通的河。自2000年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直在河上划船,并利用它进行灌溉。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条名为灵渠的人工运河,是北方舰队从长江进入岭南的唯一通道。
在旷日持久的丛林战之前,长江和珠江之间没有河流,50万秦军的粮草只能靠陆路运输,军粮没有保障。秦始皇着急的时候,一个叫石鲁的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在湘江和漓江之间修建运河,打通两大水系。船队从巴蜀地区粮仓出发,进入长江支流湘江,再通过这条运河到达珠江支流漓江,后勤物资可以通过水路送到战争前线。
这是一个惊人的想法。那时候长江和黄河已经互通了,也就是说你可以从帝国的首都咸阳上船,可以直达广州。但是,秦人面临着巨大的工程难题。
湘江和漓江直线距离只有4.8公里,但两江高度相差几百米。运河一开,运河水就会冲下来,无法航行。
今天,没有人知道灵渠最初的构想是如何形成的,也没有人知道秦人是如何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程的。然而,这确实是一个奇迹。2000多年前,这条33公里长的运河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内陆交通网络。
灵渠建成后,漕运畅通无阻。第二年,秦军镇压了土著人的抵抗,帝国的领土一直延伸到南海的边缘。
平定南方后,匈奴成了秦军最后的对手。这个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文明的巨大威胁。秦军南征时,匈奴在阴山脚下渡过黄河,直接威胁到秦的首都咸阳。
公元前215年,大将军蒙恬根据秦始皇的旨意,发兵北上解决匈奴问题。然而,30万秦军并没有立即与塔尔坎开战,而是停在了年久失修的长城边上。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北方的秦、赵、燕都相继在边境修筑长城。在今天的甘肃省临洮县,这座古老的长城是秦昭国王在秦始皇前100多年修建的。从秦长城往东北,经过一大片不设防的黄土沟壑,就是已经灭绝的赵国曾经经营了几百年的长城。长城断断续续地被破坏,早已破败不堪。到达北方边疆后,30万秦军的任务是修复和改造破败的长城。
秦军已经和匈奴打了几百年的交道,而蒙恬家族也是秦国几代的战将。他应该很清楚打匈奴的难处。
匈奴是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来去如风。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突然集结成一支凶猛的军队,转瞬间,它会变成散落在天边的牧人。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高手。若秦军冲出,塔尔坎必避锋芒,四处劫掠,甚至猛攻秦军后方,而秦军远征,求决战而不得,必不堪久矣。
在这种情况下,蒙恬选择了长城战略。秦军建造的长城不仅仅是一堵墙。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重建的长城是一个进攻体系。
长城的首要功能是预警。这些最高的烽火台是了望台。为了发出预警,一些烽火台甚至矗立在长城之外。
在长城沿线,秦军建造了许多由坚固城墙环绕的小城镇,这些城镇是守卫边境的士兵和平民的住所,也是长城防御工事上的战斗支撑点。
在距离长城一定距离的地方,秦军修建了屯军要塞,不仅可以容纳大量军队,还可以囤积大量后勤物资。攻打匈奴时,成为大部队的前进基地和长城防线的战略纵深。有了这个系统,部队将避免无助的野战。
一年多后,蒙恬的军队基本完成了对长城的维护和改造,是时候和塔尔坎开战了。
依托长城,装备先进的秦军仅用一年时间就打败了匈奴铁骑,匈奴退守大漠深处。
秦始皇深明长城的战略价值,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秦帝国从大陆招募了1万人,在长达5000公里的北方边疆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建筑大多在偏远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民夫的尸骨填满了山沟。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一条万里长城横贯帝国北部,秦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军事工程。
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尽管有长城的支持,秦人在后勤保障上还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专家推测平定南方的战争耗尽了巴蜀的粮仓,都城关中平原保证的粮食无法使用。因此,供给北军的粮草主要来自山东半岛。从那里到北方草原,直线距离1000多公里,运粮队要两次翻越太行山,至少三次翻越黄河。
据史料记载,从起点到终点,平均每消耗192石粮食,只能为军队留下一石。
为了把粮食和草运到前线,成千上万的民工死在路上。但是草原深处的匈奴并没有消失,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南下。对匈奴的战争,物流运输的艰难,大概给秦始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帝国的决策者,他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秦朝灭亡后的100年,历史学家司马迁游历了中国北部。这位大学者被一条铺设在高山上的道路深深震撼了。他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大道通,山通谷。司马迁看到的是一条削山填谷的直路。
这是秦始皇的完整解决方案:秦之道: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
在今天的陕北山区,直路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
直路所经之处,地势险恶,人迹尚少。但它劈山填谷,甚至穿越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也不避。2000多年后,那条藏而不露的古道,藏在悲凉的黄草下,依然让人感受到秦人的意志。
修路其实是在山上夯的,用黄土夯的,很结实。现代人很难想象。
因为夯锤很结实,直路上的树至今无法存活,只有这些顽强的杂草能在表面生长,有些地区汽车还能行驶。
为了证明史书中对笔直道路的描述,历史学家对道路遗迹进行了调查。
从帝国首都咸阳出发,直路向北延伸,到达大漠深处的九原,全长700多公里。它的惊人之处不亚于长城。
在内蒙古包头市西部,这个古城遗址就是直路的最北端,秦九原城。当年,九原是帝国北疆的军事中心。从这里,军用物资被分发到在帝国北部建造和守卫长城的士兵和平民手中。
700多公里的直路,为秦帝国快速出兵,及时运粮运草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北方边疆一旦有事,专家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能从咸阳到达九原,中央政府基本上能在一周内完成从军队动员到后勤补给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直道是名副其实的军用高速公路。2000多年前,这是只有秦人才能建造的军事工程。
1986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一片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些古墓。墓中出土了7块沾满泥土的木板,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多的木版地图。专家认为,这是秦国某郡的行政区划图。如果秦人有一定的大地测绘技术,这些地图至少要达到定量制图的六级标准。
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地图属于一个军用马场的负责人。地图在中国古代往往是国家机密,一个军马场管理者不可能有与帝国军事项目相关的地图。从这些地图上,我们还无法推断秦人是如何进行工程测绘的。但是,我们可以相信,秦人一定有一批超越时代的工程人才。
2000多年过去了,笔直的道路已经荒废了很久。那一年偶尔有孩子在路上跑。事实上,直道只是秦帝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的一环。
2000多年前,这些洞里插着圆木或石条,空中铺着木板。这就是著名的秦栈道。建在绝壁上的栈道,曾经穿越秦岭数百公里。
秦人有修路的传统,但秦始皇是大师。秦帝国统一前后,秦人以咸阳为中心,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这个新兴的大帝国所控制的领土是它的前辈们做梦也想不到的。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为南征北战的秦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毫无疑问,秦人是修路的天才。道路和车辆是相互依存的。当年奔驰在这些路上,除了奔赴前线的部队,就是运送后勤物资的车辆。秦人的车辆制造技术怎么样?可惜秦始皇兵马俑坑内的木质战车已经腐烂,无法告诉我们更多的技术细节。
在秦始皇陵的边缘,发现了一个七八米深的坑,坑内有八匹残破的铜马和大量的车辆配件,两个车夫栩栩如生。这是两辆曾经非常完整的青铜车。经过考古学家的努力,破碎的青铜车马终于恢复了原貌。
这两辆青铜车是以秦始皇的皇家车辆为原型,除了比真车小了一半之外,在结构和造型上都是一模一样的。青铜车的车轮非常优雅,30根密集的辐条,分散了车身重量对轮圈的压力,使车轮变得轻盈而结实。
从侧面看,辐条在轮毂附近明显加宽,是为了加强车轮的侧向力,很像今天的自行车车轮。
轮毂的加工复杂性令人印象深刻。轮毂只有两端与车轴接触,但中间有一个鼓出的空腔。
秦驾驶汽车的方式是惊人的。在西方,直到公元8世纪,皮带被系在马的喉咙上。高速奔跑的马往往会窒息而死。秦车的驾驶风格完全不同。
实验表明,用西方的搭配法,两匹马只能拉0.5吨的重量;以中国的骑行模式,两匹马能拉1.5吨。
从这两辆青铜车来看,秦国车辆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车辆制造技术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什么秦人在这个领域遥遥领先?
至今,秦人墓葬中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双轴汽车模型。与人类文明早期的单轴车相比,双轴车只需要一只动物来驱动车轴,大大简化了驾驶,也更容易控制。双轴汽车是汽车制造史上的一次革命。因为这款双轴车的车主是普通的秦国人,所以专家推断双轴车很可能已经在秦国普及了。
秦人是一个痴迷于交通工具的民族。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活着的时候都喜欢开车,死了也要把车辆带走。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秦军的物流运输是杰出的。
在世界历史上,只有少数时代和少数人有机会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创造历史。一系列重要的军事工程,覆盖全国的公路网和秦人制造的精良车辆造就了强大的秦军,而秦军则创造了历史。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