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萧山大概1000字?

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建县于公元2年,原名虞姬。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一直沿用至今。经国务院批准,1988设立县,2006年3月25日设立市。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会稽郡,萧山隶属会稽郡。

西汉初至元二年(公元2年),秦末设诸暨郡,包括上诸暨和下诸暨。西汉时,诸暨单独设郡,称“虞姬”,属会稽郡。“玉”是越南语,越南人称盐为“玉”。因为萧山当时产盐,又在吉普附近,所以被称为“于吉”。根据《越绝书》?(清?金山钱培的著名文集《万卷楼丛书》记载了其余的情况,这是石的创作。

所以萧山是史的故乡。位于竹罗山(岳重名山,多史书有记载)萧山临浦浣纱溪以东,主峰海拔127米,为会稽山残存矿脉,正宗岳第。青葱挺拔,独具魅力。山上有一块粉红色的石头。据说手在石头上一碰,会擦掉一些红色的粉末。在朱罗山脚下,浣纱溪西岸,有一座西施庙,原为西施府,南宋时改为习字庙。村民们把石作为四十八村的土地神来供奉,一直称之为“娘娘庙”。寺庙坐西朝东,面向朱罗山,建筑规模至今清晰可辨。有五个寺庙,三个房子和一个舞台。庙前有竹箦亭,靠近小溪。亭前有小桥,有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旁有范蠡庵和起步寺。因安乡名曰日思安,故名为访石,为岳建功立业,为乡民所思。过了这个庙,庙和戏还是甜的。起步寺也叫后江寺。相传吴亡后,石、隐居,弃船登岸,故名港寺。朱罗村附近还有施家渡。施家渡据说是史返回的上岸处。目前,石姓就住在这里,他几乎是石姓村的石姓后裔。

1987 165438+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 65438+10月1,萧山县更名为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2001年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成立。

萧山位于钱塘江南岸,杭州的南大门,东临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户籍人口11853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5997人。辖22个镇,4个街道。四个街道总人口为263055人。区委区政府驻地北干街。

萧山地形多样,以平原为主。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年平均气温16.1℃,降水量1402.5mm,无霜期248天。地处浙江南北枢纽,傍河而居,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钱江一桥、二桥、三桥、五桥、六桥飞临钱塘江。浙赣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国道104、金航公路、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东运河、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也在境内交汇。2006年,萧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99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3万吨,均居全国第八位,机场规模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GDP年均增长15%以上。荣获“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中国十大财富县(市)”、“国家卫生城市”、“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等多项殊荣。近年来,全区GDP、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表现均居浙江省前列。2000年和2001年,萧山在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分别位列第九位和第七位,2002年至2006年再次位列第七位,居浙江省首位。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中国伞乡、中国镜乡、中国化纤之乡等。2006年,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9.865438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5.438+08.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5%、65%和30%。人均GDP达到59257元,增长17.8%,按现行汇率达到7400美元。财政总收入83.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93亿元,分别增长30.5%和29.0%(原口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县(市、区)级首位。?

平原约909平方公里,山地约259平方公里。2006年农业总产值54.7亿元,比上年增长8.21%。粮食复种面积50046公顷,总产量2751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畜牧业、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叶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5.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养猪654.38+0.4468万头;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3232吨,比上年增长11.9%。蔬菜种植面积31.677公顷,年产量1.206577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929公顷。

围垦钱塘江滩涂是萧山人的一大创举。从1965开始,已经回收了30次。截至2000年底,复垦土地面积达52.62万亩,被粮农组织官员誉为“人类土地复垦史上的奇迹”。

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