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商标品牌的发展
第一,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商标品牌建设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起步和完善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厘清。
(一)正确理解驰名、著名和知名商标。首先要正确认识驰名商标是商标保护的法律概念,不是荣誉和商业宣传的概念。其次,要深刻理解政府选择和认定驰名商标的方式,这种方式面临着政府“越位”的巨大风险。
(2)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竞争规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企业作为商标品牌建设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增强商标品牌意识,提高商标品牌附加值和竞争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
二、简政放权,不断深化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改革
围绕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不断提升商标公司服务水平,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打好服务基础,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深化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为重点,不断深化商标管理制度改革。
(1)继续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深入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继续推进地方商标受理点和商标质押登记受理点试点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继续推进京外评审协作中心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2)不断完善商标审查制度。积极推行独家审查制度,建立商标审查质量监管体系,强化质量监管。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审查效率。
(3)推进电子商标注册全流程。以“互联网+”为载体,升级系统,提升中国商标网服务体验。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改革商标收发方式,积极推进电子商标注册证和电子送达。推动商标数据库向公众开放。
第三,发布与管理相结合,切实加强商标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激发。但市场环境依然严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依然存在,新的违法形式不断涌现,查处难度加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商标品牌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商标知识产权保护。
(一)树立商标监管新理念。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明确商标监管的思路和理念。努力将商标工作的重点从审查和注册逐步转向注册和维权并重。努力推动商标监管方式由传统监管机制向新型监管机制转变。着力推动商标品牌评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努力推动商标品牌建设从鼓励注册向倡导使用转变。努力推动市场主体从单纯追求商标注册数量向提高商标品牌质量转变。
(二)创新监管机制和方式。加强商标信用监管,将查处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信息纳入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加强大数据监管,探索实施“互联网加监管”模式,逐步提高发现、收集、识别和处置侵权假冒线索的能力。深化与司法机关的合作,创新与行业协会、电商平台、权利人、企业的互动。
(3)加强商标的行政保护。以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老字号注册商标为重点,在审查、异议、评审等环节加强对驰名商标、老字号的保护。充分运用驰名商标保护手段,加强对知名品牌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强对老字号注册的保护,加大对侵犯老字号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推进统一市场监管框架下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和执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
(四)遏制商标恶意注册。研究制定《关于商标确认案件适用商标法的若干规定》,完善保护机制。采取提前审查、合并案件集中审查、严格法律适用等措施,从严从快审理大型恶意注册商标案件。坚决遏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恶意附加他人商标声誉或占用公共资源等恶意商标注册行为。
四、优化服务,努力提高商标和品牌的服务能力。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品牌工作,把加强品牌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工商总局充分认识商标品牌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印发《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召开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开局良好。
(一)全面构建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开展商标品牌创新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各地区商标品牌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商标密集型产业集群、商标品牌服务集群等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品牌建设市场化、社会化、系统化。加快《商标代理机构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立法进程,规范商标品牌服务业发展,支持和鼓励商标品牌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形成一批商标品牌服务集群。
(2)推进商标品牌资本化运营。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利用商标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引导企业开展商标品牌资本化运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开展商标品牌社会化评价。支持独立第三方对我国商标品牌进行社会化、市场化评估,建立客观、公正、国际化的商标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加大商标品牌推广力度。
五、加强合作,不断提高商标品牌的国际化水平。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优质品牌国际化。该计划要求鼓励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自主商标品牌的海外保护,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走出去”,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树立全球品牌战略思维。
(1)提高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的便利化。深化审查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合理配置马德里商标审查力量,为申请人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稳步推进马德里电子通信,逐步推进电子商标国际注册全流程。
(2)提高商标品牌的国际应用水平。加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马德里体系的应用水平。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走出去”,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扩大海外商标布局,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大自主商标品牌的海外宣传和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以商标品牌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3)完善海外维权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商标品牌评估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成员国的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商标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探索建立我国企业海外商标维权信息采集平台,引导企业建立海外商标侵权预警和应对体系,完善海外商标维权工作机制,为中国品牌“走出去”保驾护航。
六、聚焦“三农”,继续提高地理标志商标的精准扶贫效益。
充分认识地理标志商标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国内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继续加强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保护,推动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开展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
(一)加强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进一步畅通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绿色通道”,简化程序,优化流程,提高审查效率。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地方“名、优、特、新、稀”农副产品依法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并规范使用,不断完善农业商标品牌建设工作机制。
(二)加强对地理标志商标使用的指导。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引导地方和地理标志权利人提高地理标志使用和管理能力,提升地理标志商标品牌竞争力。有效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的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加强地理标志商标的宣传。创新与媒体的合作方式,丰富宣传形式,突出地理标志专项宣传,提升社会各界对地理标志的认知。在全国推广利用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的成熟模式和经验,促进“三农”发展。加强地理标志文化研究,厚植地理标志文化土壤,推动地理标志文化成为国际交流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