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县自然资源
建始是全国141重点产煤县之一,优质无烟煤储量65438+9800万吨,占湖北总储量的32%。2011年,建始县GDP达到45.33亿元,是2006年的2.6倍;一般预算收入2.92亿元,比2006年增加65438±0.66亿元,年均增长65438±0.08%。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050元和3700元,比2006年分别增加4656元、1877元,年均分别增长10.3%和15.2%。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545亿元,比2006年增加9654.38+0.4亿元,年均增长654.38+0.9%。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25亿元,是前五年的5.3倍。
第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的47.2∶17.4∶35.4调整为2006年的31.5∶30∶38.5。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被确定为中国产粮大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5万吨,比2006年增长12%。烟草、魔芋、畜牧、水果、中药材、商品蔬菜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各板块基地面积达40万亩;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培育17家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155个,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11个,取得“三品一标”认证38个;发展2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业经济正在增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77家。预计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亿元,年均增长34.3%,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2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03亿元。工业园区有23家企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先后开发了野三河、吴韵灵山等旅游景点,总投资2.75亿元。2011年预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亿元。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物流、餐饮、商贸等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建始县是中国优质白肋烟出口基地县。白肋烟年种植面积约6500公顷,优质白肋烟年产量1万吨以上。其产品销往美国、法国、日本、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烟草王国”的美誉。是全省魔芋大县,60%的耕地和40%的可耕荒地适合种植魔芋。全县魔芋种植面积8万亩,已形成芋角、魔芋精粉生产线,产品销往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生产和科研基地县。同时也是全国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
2010年,建始县开工建设1个新农村示范镇、2个新农村示范片、32个新农村示范村;五年时间,生态家园建设沼气池5万个,解决农村16.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县100%的行政村通公路,8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烟叶产量超过25万吨,生猪饲养量超过百万头,魔芋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工业用材林基地达到45万亩,药材基地达到654.38+0.25万亩。获得省著名商标2件,国家著名商标9件。在1949生产之前,建始县是一个纯农业县,生产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石头里有玉米的根,石头地里的土像金子。”“燕麦顺山而种,麻之术料三成”(清道光八年建始县教导员周坤华《益州竹》为了保持青苗旺盛,县内农民每年农历三月三杀公鸡祭祀青苗:杀完公鸡后,在纸上洒上鸡血,再将涂有鸡血的纸挂在树枝或竹竿上插在地里,或将涂有鸡血的纸在地上焚烧。
到了耕田时节,县里的农村为了抢时间,都有互相“换岗”的习惯(就是先请人帮忙,再回去工作帮别人)。那时候,师傅经常会请一群锣鼓师傅在田里敲锣打鼓、唱山歌助威,称为“打草锣鼓”。割草锣鼓一般由鼓、锣、钩锣、钹、唢呐等乐器组成。常亮乡的石板山、三宝庙,肖家堡的、肖,镇的柴林山也配有,称为“思贤割草锣鼓”。演奏草锣鼓时,配以高音或平调的民歌,声乐丰富,优雅动听。
种全苗酒生产水稻的地方,一般会请人“转业”插秧。这时候,主人要准备酒肉“全酒”招待客人。早餐和晚餐一般都吃,中餐常配汤圆吃(叫“栽秧”)栽秧墩比普通汤圆大。客人可以随意吃,认为吃得越多,年就会越好。
带土县的18个手艺人,大多带徒弟拜师学艺。一般期限是2-3年,他们只提供住宿,不发工资。学徒期满后感谢老师。徒弟谢过师傅后,可以自己创业,也可以继续在师傅的店里打工,师傅会提供食宿,并获得一定的报酬。
对于大型土木工程,如盖房修桥,在破土动工前或盖房架设高架梁时,工匠必须在开工前烧香蜡、纸钱祭祀鲁班,以祈求施工安全顺利。(这种习俗也是在殡仪人员送老人上山出发前举行的,被称为“祭栏”。)住在县城,居民房屋多依山傍水,或东朝西,或西朝东,北朝南,“四维方向”(即非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忌南朝北,俗语有“北风扫堂,家破人亡”。民国以前,城镇或乡村的大士绅住宅一般都是石基高墙,主要房间一般都是两层木质建筑,有石砌天井(少数巨宅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天井),木质厢房,花园,彩绘富丽的大四合院,中间有围挡墙,前面有门楼;还有的住户是三间以上正房,两头两挂的“吉口”房,一头三间以上正房一挂的“钥匙头”房,三五间并排的单头房,还有一些极端贫困的农民住窑洞。从建筑材料来看,有纯木结构、石木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的房屋。吊脚楼一般是厢房,地势比正房低3米左右。吊脚楼下面做猪牛或者堆放杂物,楼上是客厅。厢房一般为干轨木结构建筑,有阳台或一侧或两侧相互连接的外木走廊,并配有雕花栏杆。房屋大多覆盖着布瓦,而穷人则覆盖着冷杉树皮、木瓦、石板或茅草。还有一个“狗爪棚”,供孤寡老人或乞讨饭吃的人使用。它由三根木棍支撑,并用茅草覆盖,以避免寒冷和炎热。在农村被戏称为“一千个耻辱落地”。农家乐如果有三间以上的正房,一般中间有一间厅堂,作为祭祖、迎客的场所,两边有灶房(厨房)和火坑房。火坑屋,也叫火普堂,是取暖泡茶的地方。面积的三分之二是木地板,三分之一是地面。地面比地面高20-30厘米左右。木地板靠近地面的一侧设有一个正方形约1.5米的火坑,用来烧火。火坑上方挂一个木架和一个可调节高度和挂钩的铁制或木制三脚架(俗称“挂钩”),用于烧水或做饭,木架上可熏制腊肉、玉米等。山区多雨潮湿。吊脚楼不仅能防潮,还能防毒蛇。而且不需要占用平地,还可以少平整地基,经济价值高。在礼仪县,老人的去世被称为“白”是一种特殊的“庆典”,它也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那就是为葬礼而跳。跳丧,又叫敲丧鼓,对着孩子叫,作灵歌,传哀乐,夜噪等。,是一种运用艺术手段,以音乐形式表达哀悼之情,流行于县城的特殊群众舞蹈。表演者多为男性;一般只能在晚上进出逝者灵堂表演,跳舞唱歌。以鼓、厅锣、马锣、钹为舞种,舞蹈简单粗犷。表演的歌曲因地区而异,演唱形式有高音和平调。演唱的歌曲有《这山望着那山》《热闹的夜歇》《正月二十一》。由于流行地域不同,县内的丧舞有高桩(立)和矮桩(蹲)三种。双人舞、三人舞、群舞三种形式,四种不同风格。其中高坪镇盒井的《聒噪歌》赴北京参加1957第二届全国民族音乐舞蹈汇演,多次参加湖北省。
房建县的传统房屋是木制平房,大多一层,三五开间,杂物放在楼上。开工前祭祀鲁班。屋架搭好以后,要“停水”,亲朋好友都去祝贺,敲锣打鼓送“梁树”(做成正房的主梁的杉木一般都是中间画的,送来就是红的),帮忙上梁、钉椽、盖瓦。习俗农历四月初八嫁毛毛虫,农民在这一天“嫁毛毛虫”:在两张红纸条上,以十字形状贴上“佛祖四月初八生,毛毛虫今日嫁,上山不归”的字样,据说可以减少害虫。
牛王节农历四月十八是牛王节。这一天禁止用牛,要给牛吃精制的食物庆祝生日。
磨刀节农历五月十三日是“磨刀节”,据说是关羽独自去东吴的纪念日。农村有句俗语叫“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晾衣不晒衣”,也就是说,五月十三日下雨,六月初六太阳照。相反,如果是晴天,六月初六就会下雨。如果这一天下雨,今年将会是个好天气。
农历六月初六,相传土家族历史上有一位王子为维护民族权益浴血奋战而死,战袍上沾有血迹。后人在这一天晒衣服以示纪念。据说经过这一天的晾晒,衣服就不会感染虫子了。饮食酒文化
砸酒是用糯米、高粱、玉米等酿制的甜酒。,装在一个坛里,存放一年或几年。然后取出用冷水冲泡,用竹筒插入坛中。人们轮流吮吸它来招待宴会上的客人或消除劳动中的疲劳。《昌乐县志》卷十六详细记载了酒席上土司用砸酒待客的情况。《恩施县志》记载民间砸酒:“风俗久用坛中曲、杂粮酿酒。喝的时候把坛打开熬汤,竹筒放在里面,说‘砸’;一是一人吸‘砸’,说‘开坛’;然后依次互相吮吸。”龙潭安抚司天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砸酒诗:“万珠* * *一瓯,诸侯在此俯首,五龙抱擎天柱,倒吸长江水。”长阳土家族诗人彭敢写了一首关于在竹枝上砸酒的诗:“人造酒香,竹竿胜于壶。”过桥猪肉莲花碗,老大婆开坛劝你尝。"
茶文化
土家族喝茶因地而异。就其种类而言,主要有冷水甜酒茶、冷水蜂蜜茶、姜茶、盐茶汤、油茶汤、盐茶汤、壶茶等。其中,油茶汤、盐茶汤、罐装茶各具特色。油茶汤是将茶叶与炒饭、核桃、芝麻、花生、黄豆等混合而成。,加入姜、葱、蒜等调料,用植物油或猪油炒熟,煮沸。味道鲜美,清凉解渴。土家族盐茶汤历史悠久,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关于盐茶汤的记载。壶茶风味独特,韵味悠长。有些地方有冷水泡茶的习惯,所以有“冷水泡茶慢慢变浓”的歌谣。
熟食
家常菜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大致可分为酸、辣、干、咸四大类。家家户户都爱用辣椒、大蒜、萝卜、白菜等浸泡酸菜。,干辣椒,用辣椒做各种咸菜,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料;冬天杀猪后,大部分猪肉被熏成腊肉慢食;豆类食品种类很多,有豆腐、腐乳、渣滓、豆豉、豆腐干、豆芽、血豆腐(豆腐掺猪血);鲜魔芋磨魔芋豆腐。
快餐
传统小吃有桃酥、薯片、糍粑、爆米花、爆米花、干鲜果品等。该县的传统饮料包括玉米酒和绿茶。相传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5),由于朝政腐败,侵华日军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朝廷多次派出大军与日军作战,均以惨败告终。历史大臣张静前往朝廷,要求湘鄂情士兵抗击日本侵略者。明世宗允许他玩,派胡宗宪监督。永定卫茅岗土司秦耀之及其子秦、桑植,奉鹤峰、永顺、荣美寺(今湖北鹤峰)之命,率兵出征。农历年底,秦耀之自知难归,决定与亲人共度最后一年,于是下令:“蒸饭,割肉,倒一大碗酒,提前一天出门过年。”因为时间紧,很多菜都没时间做,就把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也就是所谓的“合菜”。我吃好就上路了。这道菜后来演变成了“三口锅”。士兵上了前线后,很快就打败了敌人,收复了失地。世宗赐匾,上书“东南第一军功——”。编年史书记是这样写这段历史的:“十二月二十九日,将士阵亡,除夕之夜,日军毫无准备,因此大获全胜。后人沿袭,成为家风。”杂酒杂酒是恩施州土家族一种古老而奇特的酒俗文化现象。杂酒是用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麦等谷物酿造的甜酒。装在大骨灰盒里,在窑里存放1年或者几年。然后拿出来用冷水冲泡,几个人用竹筒吸。就变成了杂九。多用于宴席招待客人或工作时在场角吸酒,用于为宴席增添乐趣,工作时联络疲劳。吸的时候“一人先吸,叫开坛,然后依次吸对方。”吐司大王特别喜欢吸酒当吐司。据考证,杂酒是土家族在农耕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吮吸习俗,吸收了古代四川的酿造方法,在土家族士兵被征调到战争的东南边缘时。用竹筒吸酒确实是当今用吸管喝饮料的鼻祖。杂酒,众人围着一坛喝酒,是大众心理与家人交融的一种方式,是土家人在喝酒中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它充满了“和谐”的哲学,显示了土家族崇尚礼仪、好客和简单的民族性格。难怪龙潭安抚四田有句醉诗:“万珠* * *一瓯,大王到此低头,五龙带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壶茶“壶烤酒,壶煨茶。”土家族没有煨壶是不能喝茶的,这是土家族茶俗最显著的特点。土家茶壶上下略小,中间略大,后面有把手,顶部有开口,前面有向外凸出的小凹槽,方便倒茶,形状像一只微笑的弥勒佛。煨茶壶多为陶瓷,少数家庭有旧铜茶壶。不管是油茶还是泡茶,土家族都习惯装在茶罐里,放在火坑里炖,香了之后再喝。茶壶适合装两三碗茶水,小了就不好好招待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