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古代行书?谢谢你
天下第二行书:唐代颜真卿《祭侄》
唐朝有两位大书法家成为“曹圣”:宰相张旭和和尚怀素。
十位草书作家
第一,张志
张志:生年不详,卒于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他出生在敦煌(今甘肃)酒泉。他字伯英,擅长曹彰。后来,他改掉了旧习,保存了曹彰的点画和绘画,成了“现代草”。的书端称他为“学崔(个个).字体一笔而成,偶有间断,但叶脉连绵,甚至叶脉相通。”三国书法家单薇称他为“草圣”。晋王之书,对汉魏书法只推钟(尧)、张(之),认为其余皆不尽如人意。它对后世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芝勤于练字的精神已成为历史佳话。魏衡《四体书》中记载:张志“凡衣帛在家,必写而后练(煮染);”临池学书,池水尽。”后人将书法称为“临池”,即由此而来。你曹有“草圣”的美称。当时人们对他的墨宝甚至爱惜到了“把每一寸纸都留下”的地步。评价挺高的,尤其是草书。
张志书法的真迹很少。只有宋代的《春华亭帖》载有张志的两卷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赝品众说纷纭,目前还很难定论。
第二,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汉族,少言寡语,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后迁居殷珊(今浙江绍兴)。他是右军将军,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他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儿子王献之的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是右军的将军,被称为“王右军”和“王会吉”。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卦》、《行书大姨妈卦》、《快雪晴卦》、《丧卦》、《行书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仿手追,博采众长,熔铸于一炉,创造了“天成自然,丰神盖世”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之圣人”。
第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 -386),东晋书法家兼诗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第七子。为了与后世书法家王敏相区别,人们称之为王大灵。他和父亲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从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他很有抱负。后来,他把张芝当成了一个整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他在楷书和隶书方面也有很深的基础,因为唐太宗不太欣赏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没有他父亲的多。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继承家风,但不墨守成规,又有所突破。在他传世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继承和自己另辟蹊径的痕迹。前人评价王献之书法“丹雪中舞,清泉中龙跃”。精确而巧妙,出其不意。“他的笔从“内拓”变成了“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难能可贵。于卓曾说:“草书承传于汉代张芝,妙之人只是官奴。”他传世的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都是仿唐代的。他的《鸭头丸帖》是一种用帛书* * * 15字的草书。清代吴奇珍在《书画录》中高度赞扬此帖,说:“(此帖)书法飘逸挺拔,美不胜收,自然趣致,是至尊之品。”他的《中秋帖》是草书,有* * * 22个字。看起来像新的,世界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其作为“国宝”列入三希铁。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把父亲从上到下不相连的草,变成了相连的草,往往是连贯的数字。因其书法豪迈壮阔,为世人所看重。
像他的父亲一样,王献之对书籍的学习并不局限于学习整个学科,而是贫乏。所以可以在“集众家之长,集众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最终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代米芾写的《中秋帖》。
从晋末到梁朝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直到唐朝,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贬低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不如他的父亲王羲之。但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认为张旭、怀素的《野草》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来的。
第四,孙
孙,生于648年,卒于703年,字诚。关于他的籍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刘晨(今河南开封);说富阳(今杭州西南)人。一般来说,他被称为富阳,但他自称吴军(今江苏苏州)。陈子昂为他立了墓志铭,说他“四十岁上朝见王,被人诟病。”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人,官至右后卫的曹佑威参军,带领政府文员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能挥洒自如,草书写得真好。草书教“二王”。“用笔则劲断”(《续书》),如“丹崖绝沟壑,笔则坚”(汤唯续《续书》)。擅长草书尤其擅长用笔,但还是好奇。他还擅长临摹古帖,往往真假难辨。唐高宗曾说,朝廷的小字足以混淆文字而献之,其生动性显而易见。陈子昂《祭日录》说:“袁常死,不传,国君遗汉,世代同。”将孙膑与魏的钟繇相比较,可以看出的书法造诣很高。郭婷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撰写的《书谱》赢得了书法的旨趣。至今已成为学习草书的典范。宋高宗评价说:“朴树的土匪专用词华丽,既有草又有法。”由此可见,这本《书谱》不仅书法丰富,文中也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兼备的典范。他还归还书籍,如《千字文》、《景福寺赋》。他的成名作《书谱》是用墨汁书写的,并由孙合并而成。中书竖拱三年(687),草书,纸本。长27.2厘米,宽898.24厘米。每篇论文从16到18行不等,每行8到12字,***351行,3500字以上。《燕文》70余字,《汉末博应》30字,《精不厌精》30字。”《书谱》在宋代有两卷。第二卷丢失后,只卷了起来。在他几十年的书法实践中,孙氏认为,自汉唐以来,书法家们就“涉足浮华,无非是外在的表象和内在的玄机。“由于写了一卷《书谱》,唐宋时又叫《云笔论》。原藏于宋代内府的“朴树”,有“宣和”和“郑和”之分。宋徽宗亲笔签名。回到孙承泽后,又回到安琪,再回到清政府、旧故宫博物院,以及现在的台湾省,俗称原书谱。有影印出版。朴树是中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了他著名的“古之顽皮,今之异弊”的书法观,奠定了书法美学理论的基础。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是一致的。孙的书法,追述“二王”,旁采,合二为一,表自己之意。他的笔法规范,法度大,有魏晋遗风。
动词 (verb的缩写)张旭
张旭,生于吴军(江苏苏州),出生于高波和纪明。一开始,他是常熟的一个指挥官,后来他成了晋武长,被称为“张长史”。他的母亲陆是初唐书法家的侄女,也就是俞士南的孙女。鲁的书代代相传,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张旭洒脱、大方、出众、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杜甫与李白、何交好,被列为“饮酒八仙”。他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草书大师。因为他经常喝醉,叫嚣着狂走,然后写书,甚至用头发蘸墨水写字,所以有“张典”的外号。怀素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笔法后,也从草书中得其名,并称之为“醉”。唐文宗曾经写过一封信,把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作为“三绝”。他还写诗,与何、张、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君子”。
张旭的书法始于张芝、二王,以草书为最高成就。史称“草之圣人”。他本人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荣,字写得很好。另一方面,他又模仿张芝草书艺术,创造出一种潇洒莫测的狂草,令世人震惊。相传他看到公主与丈夫争吵,他听到了倡导,得到了笔法的意思;我在河南叶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所以得了草神。颜真卿两次辞职,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把自己的情绪倾注在点画中,没有人看,像疯子一样沉醉。唐涵予在《送高贤给大师序》中称赞道:“情感、困窘、悲伤、快乐、怨恨、渴望、醉酒、烦闷、委屈,若在心中动人,必以草书表现。看事物,可以看到山川河流,悬崖峡谷,鸟兽虫鱼花草,日月星辰,风暴烈火,电闪雷鸣,歌舞战斗,天地变化。可喜可贺,一则在一书,故许之书仍如鬼神之变,变幻莫测,终为后世所传颂。”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谈起唐代的书法,对欧、禹、楚、颜、刘、苏都赞不绝口,却又都推崇张旭,这在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传世的有《肚子疼帖》、《四言诗》。
第六,怀素
怀素(737 ~ 799),唐代书法家。常见的姓是钱,字藏真相。他是湖南省零陵县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出家,史称“零陵僧”或“石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叫“狂草”。其笔浑圆有力,使之转如环,奔放流畅,与张旭齐名。后世称之为“张典吃素”或“醉”。可以说是古典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还会写诗,与李白、杜甫、苏洵等诗人都有交往。善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顾墙壁、衣服、器皿,任意书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是张芝和张旭写的。总经理在读书评论中说:“怀素草书,借助电,随意变化”,宋、朱续书断章,把怀素的书列为奇葩。评论说:“壮士若拔剑,诸神之色动人。”
怀素从小聪明好学。65,438+00岁的时候突然想家,父母也拦不住。他在《自传帖》中开门见山地说:“怀素住在长沙。他是一个年轻人,当了一名佛。禅后,颇喜写作。”他努力学习,努力实践的精神令人惊叹。因为买不起纸,怀素找了个板子和圆盘,涂上白漆写字。后来怀素认为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在寺庙附近的一片荒地上种了一万多株芭蕉。芭蕉长大了,他摘下芭蕉的叶子,铺在桌上,对着柱子挥挥手。因为怀素没日没夜地练字,老芭蕉叶剥了,小叶舍不得摘,就想了一个办法,拿着笔墨站在芭蕉树前,给鲜叶写字,哪怕太阳照在他身上像煎锅;刺骨的北风吹裂了他的手和皮肤,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练习书法,不管不顾。他不停地写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这就是著名的怀素芭蕉书法练习。
在长安怀素的功名中,赞美他草书的诗多达37首。他的草书有自传体笔记、苦笋、吃鱼笔记、圣母笔记、书上随笔、草上千篇、草上千篇、四十二章、千字文、藏真笔记、七笔记、北庭草笔等。其中“鱼贴”极瘦,骨力强劲,谨慎冷静。但《自我叙事帖》这本书却因为与《吃鱼帖》这本书不同的心境而充满魅力。真的很奇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似壮士挥剑,精神动人,进退却迂回。”唐代很多诗人都称赞它,比如李白有的草书曲,怀素大师曼吉的草书曲。
七、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本名,晚号伏翁,又名黄,洪州汾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的诗人、诗人、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来自北京的教授叶贤伟、国子监教授郎咸平、校书郎、曹作郎、秘书程、福州别家、贵州安置房等。哲被称为“校书郎”和“校勘”的人。后卓住在房子里。邵生执政之初,新党在编史上称之为“伪”,贬福州,安置贵州等地。惠宗初,益州被扣留。曾在治平四年中进士,邵圣初因校书郎所作《记》有误而遭贬谪。后来新党上台,屡遭贬谪,死于益州。
擅长写作,诗歌,尤其是书法。诗风奇、薄、硬,难以摆脱粗鄙习气,造就一代风气。早年被苏轼所知,与、晁、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词与苏轼并称为“苏黄”,还有《黄先生文集》。与秦观齐名的还有的《古琴趣闻》、《黄先生词》。词风流豪迈,接近苏轼,是江西诗派的始祖。主要墨迹有《宋风阁诗》、《华严书》、《景福伯祠》、《都席》、《李白怀古诗》、《苦准赋》。书评见《金纶书》、《论书》、《何晴方》、《石鼓唐书画集》。黄庭坚是“苏门四子”之一。他的诗和苏轼的诗一样著名,他被称为“苏黄”。他的诗风奇特、单薄、生硬,强烈拒绝贬低庸俗的习气。倡导一代风气,做江西诗派的鼻祖。书法精湛,与苏、米、蔡并称“”。词与秦观齐名,但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与苏轼关系密切,词风疏淡,感情深沉,豪放飘逸,时而辉煌。有《山谷词》。
黄庭坚的书法最早是宋代周岳学的。后来,受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焦山《义和明》风格的启发,黄庭坚发展了自己的草书风格。黄庭坚的大字行书简洁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个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他尽力发出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中宫合璧,四边发散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结构上明显受怀素影响,但节奏上与怀素完全不同。在他之前,圆润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在字的结构上极其危险,在构图上极富创造性。他经常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字与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法界的杰出代表,与苏轼一起成为一代书风的开创者。后人所谓的宋代书法更艺术化,就是改变了书法的风格和结构,追求书法的意境和趣味。草书有李白的《追忆似水年华》,朱尚铁等。,用华丽的文字,优雅的笔法。在继承怀素草书的基础上,显示出黄书的独特性。
八、董其昌
明末著名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家、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太祖宗彝崇祯九年(1636)。他被称为“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个上海人(上海在唐代是华亭县,在清代属于松江府。华亭、云剑、松江、上海、楼县都是一个地方)。
董的书法是草书中最高的。董其昌虽然处于赵孟頫和文徵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受到这两位书法大师的盲目影响。他的书法融合了金、唐、宋、元的书法风格,自成体系。他的书法风格飘逸空灵,飘逸自足。笔触优雅而平实。用笔准确,始终保持正面,很少有沉郁呆滞的用笔;在章法上,字对字,行对行,分支布局,疏密对称,力求赶上古法。用墨也很有讲究,干湿两用,妙不可言。书法到董其昌可以说是古法集大成,“六体”“八体”都是他一手炼成的。当时是“名闻国外,体量不足,流传民间,争奇斗艳。”(《明史·文远传》)。直到清中叶,康熙、乾隆以董书为宗法制,对其推崇有加。他们甚至亲自抄董的书,经常列在座位的右边,早晚都看。康熙曾写了一篇长跋称赞他的墨迹:“华亭董其昌书法大异。其典雅浑圆,流行于楚墨之间,是许多文人所不及的。每一次你不小心,你会是独一无二的,如微风吹过,魏云蜿蜒,这是相当自然的。品味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一生多在葛铁,在兰亭、盛娇,可得其腕动之法,而转笔藏锋,则显得笨拙巧妙。.....颜真卿、苏轼、米芾都善于以恢弘、严谨引出自己的才华,但都是晋人。赵孟頫是规模第二的王。它的繁荣和起源是一体的,所以需要复制各种学派的思想,而美和点缀的精神是独一无二的。草书也是纵横排列,我很欣赏。其用墨之妙,浓淡更是绝无仅有。抄的最多,每次都说田字功力过硬,不容易。”据说康熙还亲笔写了《舒冬》,让舒冬红了一段时间,出现了一股满族人都学舒冬的热潮。有一段时间,对名利的追求几乎总是把舒冬作为仕途的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深远,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志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法家的杰作”。谢昭称之为“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至时说自己“六体八法,所向披靡,超越苏,入米,而风采在忘我”。
九、王铎
王多(1592——1652)一字之感,一字之感。十号柴,一号宋柴,一号痴庵,一号痴仙道士,不要报香烟,谭钓鱼。金梦(今河南金梦)出生。小时候家里很穷,过着“一天吃不了两次粥”的生活。明二年(1622)进士,厌倦礼部大臣。王铎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马士英等人在南京设立了斧王,等待大学的东馆。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关宏文院学士,外加少保亲王,顺治九年死于故乡。南京,斧王,称为等待东亭大学。入官至大学士,任礼部尚书。多的博学是如此古老,以至于他在诗歌和散文方面的工作。山水的画雄伟壮丽,很少有磨痕。他们弥漫着淡淡的染料,淡淡的色彩,厚重而丰富,兴趣也各不相同。山水花草树木竹石都收在书里。兰花、竹子、李子和石头间作很有趣。尤其擅长书法,草书为二王,书法家钟繇亦自觉。有拟山园一份,诸体备好,名当代,士忠之。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闲情图》,博采历代名人绘画之精华。顺治七年(1650)作《雪景图》,收录于日本名画《志那》。顺治八年(1651),罢官归李,作《兰石图》一卷,《山水图》一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和《支那名画》。顺治九年前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铎在诗歌、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书法,在世界上被称为“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被誉为明末“南、东、北之王”。他的书法不落俗套,轻松自如,却又充满了行云流水的洒脱和雄浑。王铎擅长草书笔法,苍劲洒脱,淋漓畅快。戴在《王铎草书诗后记》中说:“(米芾)狂于草书,而绝思则全于情。而魏晋的风马扫地,使他无比快乐,无比勇敢,是赵、董辈所不及的。”他的墨汁代代相传,许多书法帖、书信、碑刻都有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有《竹山园帖》、《郎华亭帖》。
他的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很受欢迎。王铎的书法很受日本人的欣赏,所以发展成一个流派,叫“明清调”。他的《山园帖》传入日本,轰动一时。他们认为王铎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先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观点。
X.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山西阳曲(今太原)人。他是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和医生。傅山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到了父亲,家道开始衰败。傅山是三兄弟中的老二。哥哥和哥哥都是普通人,但傅山从小聪明,对博文记忆很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和发扬家学,著有《霜与红龛》四十卷。
在诗歌、写作、书法、绘画等方面,傅山善于学习和巧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清初的儒家中,他的广博知识和伟大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傅山的书法被誉为“清初第一文豪”。他的书法是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初学者,几乎能以假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园笔记》写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与宋人无异。宋代文人喜欢用词用典,傅山也是。他见多识广,学识渊博,而且很有个性。此外,受、黄道周、王铎、倪等人的影响,傅山的书法别有一番风味。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和书赞不绝口,彻底拜倒。他写大字喜欢用颜的笔法,比如《古梅花诗集》,甚至写小字也喜欢用,比如《徘徊》。邓散木在《临池西洋》中说:“傅山的小楷最好,极古拙,但他做得不多。一般他要用草书求,但他的草书一点也不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就像他一样。”他的文笔很好,文笔里有很多对联和大字报,都是凝重苍劲的。他总结了“宁拙不聪明,宁丑不谄媚,宁支离不圆滑,直截了当不安排”的经验。
傅山的草书线条和语言有很多自己的东西,有连续的气息,有比王铎更丰富的情感。他用大草的形式写草书,增加了连冕的线条和组合,使其更丰富,更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