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蒂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索引自述推荐更新投票摇滚& amp其他人使用usefullinks mailme信息扬声器
哥特(音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1]-哥特的定义
哥特(或哥特、哥特王国、哥特克等。),中文翻译为“哥特”。哥特式在一般教科书中的定义是:一种字体;一种建筑风格(尤其是教堂);以黑暗、恐怖、超自然为题材的小说类型,流行于18年底至19年初(中国人熟悉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爱伦·坡的部分作品);或者参考西欧的日耳曼人(如果查金山是一个词,哥特的解释是蛮族,指古代日耳曼人)。但这不全是哥特。事实上,哥特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文化,有许多分支。哥特文化的解释和定义还是很模糊的。很多东西看起来“哥特”,其实并不哥特:比如现在红的歌手玛丽莲·曼森,还有NIN,工业宗师;许多东西并不认为自己是哥特人,尽管许多人叫他们哥特人:例如,慈善姐妹和死者能舞乐队。不可避免的是,很多有争议的东西,比如吸血鬼文化,对死亡的兴趣,也属于哥特的范畴。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尺度来衡量哪些是真哥特,哪些是假哥特。但是作为一个极端音乐,尤其是哥特极端金属的爱好者,有必要知道哥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至少可以更准确的认识到音乐的本质,帮助我们用心去理解那些音乐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
哥特(音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2)——哥特的起源
让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哥特运动的发展历史。哥特式运动的确切日期是1979。今年,包豪斯乐队出版了他们的作品《贝拉·路高西之死》。包豪斯无意发起哥特运动,但这张专辑确实成为哥特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当时很多年轻人都被这首奇特而神秘的歌曲所吸引,并从中找到了灵感,哥特运动由此萌芽。可以说,这场运动是当时英国半岛轰轰烈烈的朋克运动的一部分,参与者多为英国青年。这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乐队:被诅咒者、包豪斯、Siouxsie和Banshees等。这些乐队后来被归类为哥特人,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哥特人。到底是谁给这种黑暗音乐加上了哥特这个词,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人说是英国某电台的DJ:P),但我觉得哥特是这种音乐最合适的称呼。哥特式运动蓬勃发展。80年代初,诞生了一批哥特音乐大师,其中最著名的是《慈悲的姐妹》。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场运动逐渐降温。
哥特(音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三)——哥特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二波哥特运动席卷而来,一批新的哥特风格乐队浮出水面,包括TheShroud、Rosetta Stone和LondonAfter Midnight,广受国内乐迷喜爱。这些乐队不同于早期的哥特式乐队。他们把他们的音乐命名为哥特音乐。这场运动已经蔓延到遥远的美国。与此同时,哥特音乐和文化也开始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分支,哥特文化的范围比过去大得多。哥特文化(准确的说应该是亚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主流文化中,不仅是在音乐领域,在其他哥特领域也是如此,比如神秘主义、黑暗美学。这无疑具有历史意义。这些出现在90年代后期的人,可以称为哥特运动的第三代。这些年轻人从小就受到一些哥特文化的影响——当然这里指的是西方国家,那里的出版商也因为哥特运动的发展而抢占了先机,一些关于哥特文化的书籍泛滥,很多人从小就读过这样的书。一些伪哥特摇滚明星也跟风出现了。不用说,每个人都知道玛丽莲·曼森的哥特式服装和奇怪的行为。许多年轻人认为他是新兴哥特的代表。这让很多“老哥特”很无奈。显然,玛丽莲·曼森和哥特书的泛滥一样,是商业投机的产物,商人的腰包鼓了,但纯粹的哥特音乐文化却被金钱玷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