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误导性广告?标准是什么?
引人误解的虚假广告,是指广告主或者广告从业人员在广告中使用含糊不清、引人误解的语言陈述或者表述,故意诱导消费者对广告主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促进销售、获取利润的行为。其“误导”消费者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刻意营造“全新的消费观”,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探究误导性虚假广告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在我国杜绝误导性虚假广告,可以从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相关广告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广告业发展迅速,但广告市场本身并不规范,仍然存在大量虚假广告。其中,引人误解的虚假广告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那么,什么是误导性虚假广告呢?它是如何“误导”消费者的?它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怎么阻止?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什么是误导性的虚假广告?
学术界普遍认为,虚假广告主要包括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因此,在讨论和分析误导性虚假广告之前,首先要明确虚假广告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虚假广告的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虚假广告应该包括以下三层意思:1。虚假广告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属于广告违法行为。2.虚假广告违背了广告的真实性原则。制作和发布虚假广告的目的是通过欺骗或误导消费者来获取利润。
由此我们可以将虚假广告定义为:虚假广告是指在广告活动中,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内容作不真实的宣传,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采取购买行为,侵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2)虚假广告的识别
在界定了虚假广告的基本概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认定虚假广告。
1993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在《关于虚假广告认定和处理的复函》中指出,虚假广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认定:1。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客观真实;2.广告宣传的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和服务所能达到的标准和有效性、使用的注册商标、获奖情况、产品生产企业和服务提供者等。)都是真的。在一些广告监管制度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一个广告是否虚假也要考虑是否具有误导消费者的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下简称《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参考国际通行的广告标准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虚假广告的认定做法,我们将虚假广告分为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