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养殖技术
珍珠蚌的生存环境是水,水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珍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培育。
一般来说,能养鱼的水域都可以养殖珍珠。
2)珍珠养殖的水条件
珍珠养殖的水条件可以概括为水深、水流、水的酸碱度、无机盐和饵料生物。
1,水深
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3米。
2.水流
一定的流水速度对珍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三角帆蚌在水流顺畅的河流中生长良好。生产实践证明,流水养殖的珍珠比静水养殖的珍珠光泽好,产量高。
3.水的pH值(PH值)
中性水域(PH7-7.5)最适合珍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部分淡水区的PH值为6.5-8.5;硬水是碱性的。如果pH值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珍珠蚌的生长和存活。如果是酸性的,可以用石灰水中和;如果是碱性的,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来改变。
4.无机盐
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有很多种。这些盐对珍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蚌壳和珍珠的主要成分(以碳酸钙的形式)。因此,珍珠蚌的养殖场所需要一定量的钙,一般为每升10毫克以上。
此外,还有镁、硅、锰、铁等,都需要一定的含量。
5.饵料生物是珍珠蚌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中有丰富的食物生物,养殖的珍珠蚌营养丰富,长势好,所以珍珠长得快,质量高。主要的食物生物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三角帆蚌主要吃硅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
水中浮游生物和泥沙碎屑的含量决定了水的颜色和透明度。从水色的深浅,可以估算出水中饵料生物的数量。饵料生物多,透明度低,水色深。一般黄绿色的水体最适合养殖珍珠蚌。养殖水域的透明度应为30厘米。
6.照明和通风
光是生物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为珍珠蚌和饵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源;光影影响水环境的理化性质;光对珍珠蚌的颜色、繁殖和行为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丰富珍珠的光泽。
风在波动。通风环境中的水波荡漾,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也促进了上下水团的运动和传热。
7.水温
温度与生物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珍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直接受水温的影响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长也受水温的制约。珍珠蚌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范围有三个基本温度,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1)最适温度范围-15-30℃:在这个水温范围内,珍珠蚌生长发育正常,珍珠分泌旺盛,珍珠生长速度快。
(2)最低温度在-10℃以下:低于此温度,珍珠蚌的新陈代谢处于停滞状态,活性较弱,珍珠质的分泌基本停止。
(3)最高温度在-35℃以上:当温度超过35℃时,珍珠蚌生长受阻,新陈代谢中的异化大于同化,导致珍珠蚌衰弱或死亡;同时,高温导致珍珠蚌缺氧窒息。
养殖水域底部不应有水生维管束植物,因为水生植物与饵料生物争夺无机盐,植物死亡后产生有毒物质,影响珍珠蚌的生长。如果珍珠蚌在有水生维管束植物的水域中养殖,应将其去除。
3)珍珠养殖过程中的管理
珍珠培育时间长,培育2-3年才能收获。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培育高产优质的珍珠。主要管理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水产养殖前期管理
手术后的珍珠蚌大多身体虚弱,需要休息半个月到一个月。伤口愈合后,他们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术后一个月内,管理要特别认真细致。
(2)移除附件
在养殖期间,由于水生藻类的大量繁殖,网箱上经常附着大量的藻类,阻碍了水流的畅通,影响了珍珠蚌的摄食。同时,蚌壳上往往附着大量藻类,影响珍珠蚌的生长。因此,在养殖期间,需要定期清除网箱和蚌壳上的附着物,以及水中的杂草,以保持水质清洁。
(3)调节水层
水位和水温的变化需要调整珍珠蚌的养殖深度。挂培的深度要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夏两季要挂得深一些,以防寒热的不利影响。夏天离水面一尺左右,冬天以深至河底不沾泥为宜。春秋两季可浅挂,加强光照,促进珍珠的形成和生长。
(4)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主要是指养殖水域的养殖肥水,因为这是获得珍珠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肥沃的水质是为珍珠蚌培育丰富饵料生物的必由之路。为了提高育珠水的生产力,需要适当施肥。
春天,水温逐渐升高,珍珠蚌的新陈代谢越来越旺盛,珍珠质开始沉积,对饵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施有机肥肥水,培养饵料生物,以满足珍珠蚌的生长发育需要。四五月份是三角帆蚌的性成熟期,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有机肥包括猪粪、羊粪、人粪和绿肥等。夏季为防止水中的氧气被有机肥发酵消耗,宜施无机肥和氮磷肥混施,一般比例为2: 1。秋季水温逐渐下降,可将部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深秋要多施有机肥,保证珍珠蚌越冬前有足够的饵料。
施肥应在晴天进行。施肥量取决于水质,原则是逐步提高水质和肥力,让珍珠蚌有一个适应过程。有机肥应该施在水域周围,或者珍珠蚌周围,或者挂在洗衣篮里的水中,让它们慢慢溶解在水中。千万不要给贻贝施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无机肥料最好溶于水再浇。
4)采珠
采珠是珍珠养殖生产周期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采珠工人辛勤劳动的果实收获的季节。
(1)珍珠养殖周期
根据珍珠蚌的养殖规律,一般养殖周期为2-3年。
从无核珍珠形成的过程来看,第二年到第三年最快,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下降,珍珠蚌逐渐衰弱,容易死亡。养殖2-3年的珍珠大而圆,有光泽,质量高。三年多了,颗粒虽然大,但是光泽不好,质量不高。
(2)珍珠收获季节
珍珠一般在生长季最后一年后的秋季采收,即10 ~ 12,最好在次年2月左右采收。
(3)采珠的方法
采珠常用杀蚌取珠法。采珠时,将育珠蚌从水中捞出,洗净壳上的污泥等附着物,切断前后收肌,用手将珍珠捏出。
(4)珍珠收获后的处理
摘下来的珍珠要立即处理,因为摘下来的珍珠外表往往伴随着体液和污垢。如果放置时间过长,珍珠的光泽会变暗,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珍珠采收后,用水洗净,然后用饱和盐水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布擦去珍珠表面的体液和污垢,再用肥皂水(最好用弱碱性肥皂)洗净,清水漂洗,最后用绒布或软毛巾擦亮,晾干,即得商品珍珠。用肥皂水洗会破坏珍珠的光泽,最好用0.15-0.2%十二醇钠(浸泡一夜)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