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出版巨子:蔡元培和他的同学曾被光绪见过。

张元济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和老板,他的同学蔡元培都是浙江老乡。张大一岁,同年考中进士。在进宫考试的时候,蔡谈到了* * *的问题。是什么让张看中光绪?我不明白。我只知道皇帝喜欢。让他找到自己想看的书,亲自和他见面,询问他对改革的看法和建议。据说面试当天,得宠的康有为紧随其后。因为他们都属于改良派,所以他们没有为戊戌变法掉脑袋是幸运的。

张元济可以夸耀自己拥有大量资本。见清朝皇帝,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和* * *不是简单的谈话。光绪看到张这个年轻气盛的人一心一意要报效国家。那时候,天下还在慈禧太后手里。他终于有了一个计划。说了一会儿话,他看到皇帝身后好像有个人影在晃动,就不敢说下去了。

在政治上,张元济属于立宪派,其思想是英优于法,日强于俄。这当然和时代有关。当时大英帝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日本后来居上。像法国一样,动不动就暴力革命不好。像俄国,完全是封建帝制,也不好。在日俄战争中不是日本的对手。

以这样的立场,张元济显然不愿意接近孙中山..他心目中的中国是国家强大,国内没有战争,抵抗外国列强。谁当老大不重要,有没有皇帝不重要,宪政不* * *不重要。进入民国后,张元济作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扮演了传媒大亨的角色。手里有点钱,给点赞助不成问题。他曾捐款支持革命党人讨伐袁世凯,并请孙中山吃饭,但有一件事让孙中山很不高兴,那就是张拒绝出版他的代表作《孙文论》。

张元济的解释是媒体不自由,“官僚们太专制了,以至于商人不敢反抗,不敢反抗孙俊”。纵观民国时期,尤其是民国初年的出版,可以说是相对自由,而不是绝对自由。时间是1920,有些躲躲闪闪,所以孙中山指责经营了20多年的商务印书馆是封建残余势力主导的。

说张元济与后来的中华民国有问题是过分的,但也不算太热情。后来,他显然后悔没有出版孙中山的书。毕竟这样做得罪了后来得天下的* * *们。图书出版是一项大生意。不跟当权者好好合作,就赚不到白花花的钱。商务印书馆的品牌越来越大,在文化圈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商业上,虽然是社会名人,但难免要考虑经济利益。

叶,男,1957,南京人。1974高中毕业,在工厂做了四年锁匠。1978被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1986获得硕士学位。文学创作始于80年代初,共约五百万字。主要著作有《叶文集》七卷、《叶短篇小说年谱》三卷、《叶选集》及各种选本。还有《1937年的爱情》《花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等小说,以及《徘徊的夜晚》《秦淮老影》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