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的经济
早在旧石器晚期本境已有原始农业。秦、汉、唐时尚称繁荣。清同治年间,因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农业萧条。清光绪三年(1877)大旱,民众生存者仅十之二三。
民国期间,匪患蜂起,人民迁徙庇居,致使田地大量荒芜,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直至民国二十七(1938)年,黄龙山垦区办事处成立后,鼓励民众垦荒种田,饲养家畜家禽,黄龙山区得以开发,农牧业尚有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黄龙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制定的《土地法大纲》,在全县开展了土登评产,摧毁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占有制为耕者有其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4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5.6万亩,总产量达到663万公斤;油料总产量达到48万公斤;大家畜存栏11977头;羊发展到2355只;生猪存栏4678头。195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发展到27.6万亩,总产量达1450万公斤;油料因灾总产量下跌为9万公斤;大家畜存栏12522头。较1949年播种面积增长76.9%;总产量增长118%;大家畜增长4.5%。 1956~1957年,全县由初级社转入高级社,完成了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农业生产由个体经营转入集体经营,农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期间农业生产有所上升。粮食总产1224万公斤;油料总产42万公斤;大家畜存栏13253头;羊9794只;生猪存栏10291头;家禽26700只。农业总产值291.1万元,人均收入34元;人均口粮257公斤。
1958年,中***黄龙县委根据中***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撤区并乡,9月全县将123个高级社并为13个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以队为基础),至1978年,长达21年。在这期间,农业生产几经起落。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出现了***产风、浮夸风和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集体经济受到损失。加之,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下降,粮食供应紧张。1961年纠正“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产风、浮夸风错误,并划小基本核算单位,使农业生产得到逐步恢复。
197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373万公斤;油料总产量4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040万元;人均收入75元;人均口粮194公斤。大家畜存栏1.33万头;羊存栏6.25万只;猪存栏2.26万头。此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农业经济效益很低,集体负担过大,农民口粮不足以温饱,现金不足以调用,不少社、队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农业及农村经济处于长期徘徊不前状态。 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016万公斤;油料总产42万公斤;种植烤烟0.12万亩,产量达9.5万公斤;建苹果园4320亩,产量33.7万公斤;大家畜存栏1.29万头,羊存栏5.81万只;农业总产值达1622万元,其中副业产值达221万元。人均收入109元,人均口粮239公斤。人均口粮增长18%;农业总产值增长8.6%,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985年,中***黄龙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调整发展农业的方针,指出: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将1984年的5项拳头产品(牛、羊、果、桐、烟)调整为三大主导产业(烤烟、林果、牛羊),以振兴黄龙经济。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发展。是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609万公斤,油料总产9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达1868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221万元,占总产值12%,人均收入达到250元。烤烟面积发展到11000亩,总产量达到128万公斤;果园面积发展到1583亩,总产量达38万公斤;大家畜存栏11100头;羊存栏10100只。农业总产值较1978年增长65%,多种经营收入较1978年增长27%,人均收入增长22.6%。“四田”面积达到7.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57万亩。农机总动力20658马力,机耕作业7.1万亩。 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43万公斤,油料总产11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达2178万元,其中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1255万元,占总产值的57.6%。烤烟面积达1.38万亩,总产量达177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果园面积发展到23392亩,总产量135.8万公斤,产值108万元;大家畜存栏1.52万头,羊存栏3.32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24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1%。
黄龙县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核桃产业和无形产业的“一基两业”经济发展战略,全力加快产业开发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黄龙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完成7158万元,同比增长5.1%;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0%。
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使农民短期增收的基础产业来抓,黄龙县2012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4.5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达12.7万亩,玉米总产预计7.21万吨,产值8652万元。黄龙县苹果面积达3万亩,新发展果园500亩。全县养牛大户31个,牛存栏1.36万头,发展养猪大户52个,猪存栏1.63万头,烤烟种植7200亩,预计收购烟叶2万担,实现产值800万元。 20世纪30年代末,黄龙山被开垦后,一些为垦民生产、生活服务的手工业随之得到发展。据民国三十年(1941)12月31日《黄龙山垦区概况书》称:“本区之工业,石堡子桥难童保育院附设纺织厂1所,垦民亦间有自行纺织者。石堡垦民设铁工厂1所,制造农具,并利用水利建设水磨两座。”民国三十五年(1946)12月,据对石堡、曹店工商户统计,户数达82家。
新中国建立初期,手工业基本保持解放前的原有水平。现代工业尚处于空白。1953年3月,黄龙县第四区私营手工业仅有砖瓦、铁匠、烧瓦盆、裁缝、染坊、皮匠、面坊、豆腐坊等8个行业23户,从业人员56人。
1955年4月,由省粮食厅投资兴建黄龙油厂(粮油加工厂前身)为黄龙县现代工业之始。1956年,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全县有工业企业7个,其中国营企业2个,集体企业5个。***有职工50人,工业总产值53.76万元。主要工业产品增加了面粉、植物油和发电等。
1958年,在“全民办工业”运动中,黄龙县办起农业机械修理制造厂(以下简称农械厂)、造纸厂、炼铁厂、人造石油厂等工厂。全县工业企业增至12个,职工总人数猛增至1865人,总产值达93万元。1961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除农械厂保留外,造纸厂、炼铁厂、人造石涠厂因亏损或产品质次价高而先后停办。
1964年后,工业生产开始回升,至1966年,有工业企业16个,职工人数100人,工业总产值82.6万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生产秩序被破坏、各项规章制度被废除,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下降为53万元。
1970~1978年,黄龙县工业发展速度较快。1970年,有县属工业17个,职工205人,工业总产值106.67万元。到1978年,县属工业企业增至33个,职工人数增至344人,工业总产值增至217.79刃元。与1965年比较,企业个数增长3.8倍,职工人数增长5.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3倍。
199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6个。其中地属全民工业企业1个,县属全民工业企业8个,县属集体工业企业7个。按工业部门分为煤炭、电力、机械、建材、森工、食品、印刷、其它等门类。职工总人数560人,工业总产值(现价)419.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47.5%,比1955年增长27倍。
新中国建立以后,黄龙的地方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经初具规模,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总产值在全县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明显增长。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0.05%,到1990年,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0.45%。
2012年,黄龙县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5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590万元,增长14.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940万元,增长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