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是谁?
日期2005-01-13 22:43:00 |主题:性学家
一个无疑被母亲疼爱的人,一生都有一种征服者的感觉。
是一种成功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往往会带来真正的成功。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一个无疑被母亲疼爱的人,一生都有一种征服者的感觉。
是一种成功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往往会带来真正的成功。
原文:弗洛伊德,文集,霍加斯出版社,伦敦,1952,XOL。四,第367页。
摘自:弗洛伊德的使命,弗洛姆著,孟祥森译,布法罗出版社19918,第18页。
1985年5月6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弗莱贝格的一个犹太家庭。弗洛伊德的祖先,像所有犹太人一样,无家可归:
.....我有理由相信,我父亲的家族已经在莱茵河(科隆附近)定居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因为犹太人在14和5世纪受到迫害,所以向东逃亡;19世纪,他们从立陶宛经加利西亚迁回德属奥地利。
(摘自《弗洛伊德传》,廖译,新潮图书馆18,第8页)
弗洛伊德的父亲经营毛织品,但生意不好;我的母亲,阿玛莉娅·雷·弗洛伊德,是一个虔诚的犹太人,聪明、善良、节俭。此外,弗洛伊德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个弟弟和五个妹妹。全家12人。
1860年,由于生意失败和逃避兵役,雅各布·弗洛伊德一家来到维也纳,当时弗洛伊德只有四岁。十岁之前,弗洛伊德的教育是在家里接受的,母亲关心他,爱他。从小他智力超群,父母想尽办法培养他。虽然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在卧室里有自己的蒸汽灯。母亲虽然热爱钢琴,但在他的坚持下,为了不打扰他的学习,还是把姐姐的钢琴搬走了。所以家里没人受过什么音乐教育。
弗洛伊德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但他诚实、单纯、善良、乐于助人、乐观、自信、坚强。弗洛伊德将他的父亲描述为一个乐观主义者,就像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一样。弗洛伊德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七岁时,父亲让弗洛伊德读圣经,可见他对儿子的严格教育和对宗教的虔诚。而七岁读圣经,显示了弗洛伊德的超常智力。
1865年,九岁的弗洛伊德提前一年被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求学期间,他展现了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他的成绩连续七年名列前茅,受到特殊待遇,在班里从来不用考试。或许是他父亲给他的塔木德教育,又或许是犹太人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弗洛伊德在高校的愿望是学习法律,从事社会活动。除了规定的作业,他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涉及面很广,尤其是文学,弗洛伊德非常喜爱;他最推崇希腊故事,莎士比亚和歌德,在他后来的文章中,大量涉及,这与他在中学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在毕业前夕的一次演讲中,卡尔·布鲁尔教授背诵了歌德的散文《论自然》(注1),使弗洛伊德放弃了从事法律工作的夙愿,“决定做一名医学生”。这篇短文对弗洛伊德的影响现在无法考证,但在他的自传中提到:“我被一种好奇心所驱使,这种好奇心更多的是关于人类,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论自然》一文让弗洛伊德关注人类而非自然,可见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1873年,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被送往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里,弗洛伊德像往常一样涉猎广泛,什么课都听,什么书都看,人们不知道他要去哪里学,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事实上,当弗洛伊德刚进大学时,他过得很糟糕:
1873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大失所望,尤其是当我发现因为我是犹太人,所有人都指望我自卑,或者觉得我是不属于他们的外国人。.....此外,在大学第一年,我发现自己因为天生的特点和局限,注定无法在那些曾经热衷的科学领域取得成功,于是我体会到了《浮士德》中的恶魔梅菲斯托费勒斯所提出的警告的真正含义:“广泛涉猎科学是徒劳的,每个人只能学他所能学的。”(《浮士德》第一部。)
(摘自《弗洛伊德自传》,新潮图书馆18,第9页)
高二那年,弗洛伊德又一次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参加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被选为第一批前往的里雅斯特动物实验站的实习生。在实验站,弗洛伊德做了一篇关于鳗鱼性腺结构的论文,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的论文被克劳斯教授在科学院的会议上宣读,并发表在《科学院学报》上。这一次的成就增加了弗洛伊德的信心。
从65438年到0876年,弗洛伊德进入布鲁克的生理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他找到了归宿和充分的满足感,同时也找到了一个应该被尊重、被视为楷模的人。恩斯特·布吕克(Ernst Brücke),弗洛伊德心目中的楷模,柏林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自从进入这个研究所,弗洛伊德寻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就被点燃了。布鲁克是弗洛伊德一生顺从的老师。20年后,当他闻名世界时,他还对他的学生e·琼斯说:
他是一个自觉和不知疲倦的工人,和...就是一个完全不知道玩花样和权变的人。看学生,他只看天赋。他像父亲一样教导和保护他的学生,他要求的不仅仅是知识。但他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鼓励他们自由地做自己的原创工作,即使他们有不同的意见,这对每个有才华的学生都是有益的。
(摘自弗洛伊德一节,陈晓文著,东大书局,第7页)
布鲁克任命弗洛伊德专门研究神经系统组织学。虽然这不合他的胃口,但他还是认真地投入了研究,并在1877中提出了第一个研究成果《鳗鲡生殖腺的类型和结构》。布鲁克认为,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份报告非常令人满意,因此他建议将它发表在《科学院学报》上。1878年,弗洛伊德利用氯化金化合物的神经细胞染色技术,研究了鳗尾章鱼脊髓中的神经节细胞和鼩鼱的神经细胞,发现了类似于今天所谓神经元的结构。他的发现得到了布鲁克的极大赞赏,认为“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新手的水平”,并再次向《中国科学院学报》推荐。
1881年,弗洛伊德获得了一个“姗姗来迟”的医学博士学位,由于经济窘迫,他接受了布鲁克的建议,离开了生理研究所,进入维也纳总医院担任临床助理医生(野心家)。根据传记作家的研究,经济因素并不是弗洛伊德放弃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原因,而是他的未婚妻玛莎·伯奈斯。
弗洛伊德的未婚妻玛莎外表优雅美丽,但弗洛伊德注重内在美。在给玛莎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别忘了,“美好”只能持续几年,但我们要一起生活一辈子;一旦青春的辉煌成为过去,唯一美好的就在于你内心表现出来的善良和理解,这是你优于他人的地方。ぃ.玛莎的家庭是一个显赫的犹太家庭。1882,17年6月,玛莎和弗洛伊德不顾家人反对,私下约定终身。直到他们1886,14年9月结婚,弗洛伊德才蒙受了“江湖骗子”的恶名。
1884年,弗洛伊德从默克化学公司找到了功能尚未阐明的可卡因,并对其生理功能进行了研究。对名誉和家庭的渴望使弗洛伊德对这项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间,他还准备澄清可卡因的麻醉效果和局部手术的麻醉效果需要进一步证实。这些结果本该写在论文里,但他等不及了,于是匆匆写完论文,把未完成的实验交给了他的朋友、眼科医生柯尼希斯泰因。65438年9月到0884年9月,弗洛伊德和玛莎见面回来,发现卡尔·科勒先看了可卡因麻醉的结果,失去了一次成名的机会,结婚了,做汤了。此外,由于许多人因为可卡因而成为瘾君子,这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弗洛伊德的论文让他成为了一个“江湖骗子”。
在此期间,弗洛伊德一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行医。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提升为住院医师,研究课题扩展到了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由此,他开始结合医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因为在组织学和临床方面的论文,被任命为神经病理学讲师,并得到布鲁克的推荐,获得大奖。那年秋天,他终于成为了萨尔普特里耶尔医学院的学生。
刚开始深造的时候,沙考并没有关注这个来自奥地利的留学生。弗洛伊德只是默默无闻地研究。直到沙考表示希望有人将他最近的演讲翻译成德语,弗洛伊德的自荐被接受,他才开始与沙考交往,并参与了诊所的所有活动。弗洛伊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癔症的研究上。沙考证明了癔症的真实症状和规律性以及男性癔症的频繁发生。(注2)
1886年9月,弗洛伊德与玛莎结婚,继续在维也纳总医院担任内科医生。从1886到1891,为了树立自己在神经症治疗方面的声誉,保护自己的物质生活,弗洛伊德没有从事任何研究工作,直到1895年与布约尔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
布劳尔是弗洛伊德在布鲁克研究所的老朋友,维也纳最受尊敬的家庭医生之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这本书主要是布劳尔的研究成果,强调了情感生活的意义和区分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有意识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但对性欲谈得不多。在弗洛伊德提供的病历中,性因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性欲的重视程度与对其他情绪刺激的重视程度基本相当。弗洛伊德认为这项研究试图建立的理论还远未完善,没有触及疾病过程的根本原因。在行医过程中,弗洛伊德从积累的经验中认识到,神经症的背后往往是一种性本能,可能是当时的性冲突,也可能是早期性经验的影响。
催眠和宣泄对神经症的治疗有一定作用,但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是患者的“移情”现象,一个是患者会周期性复发,无法从根本上治疗。对此,弗洛伊德发现应该用深度催眠来追溯病人痛苦发作的根源。于是,他提出了“压抑理论”的观点,并以此来进行诊疗,揭露抑郁症,让患者用判断行动来代替,弗洛伊德称之为“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将神经症背后的原因追溯到他的童年经历,认为人有恋母情结和父亲情结,并提出了力比多这一中心概念。
由于性问题成为他理论的基石,人们闻之色变,亲友纷纷与他分手,病人也不敢去探望他。1897年的某一天,弗洛伊德的门诊日记里只记录了三个人,其中两个是自由的,一个是他自己。现实的压力让弗洛伊德面临选择的考虑,但他还是决定继续前进。在此期间,弗洛伊德的自我分析使自己保持在健康的范围内,并对梦的解析产生了兴趣。他发现当病人把自己和。总是夹杂着一些关于梦的叙述,而且还发现病人的幻觉与他们的梦有一些相似之处。1895年7月24日,弗洛伊德通过对自己梦境的完整分析,证实了“梦是愿望的实现”,这个梦被称为“伊玛目的注射”。
从1895到1987,弗洛伊德分析了大量的梦,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所以他打算写一部《梦的解析》。1899年9月,该书由出版社印刷,10月发行,165438。然而,对它感兴趣的人很少,学术界对它几乎漠不关心。1900年,弗洛伊德将书名改为《论梦》,保持了原来的原则,但更简单,更通俗。这一次,它引起了英国人和俄国人的注意。1913年,《梦的解析》一书被翻译成本国语言,该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地。弗洛伊德也见证了德文文本。
1902对弗洛伊德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周三精神分析学会成立,这是精神分析运动的萌芽。1908更名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此后,弗洛伊德的医疗日益完善,中欧国家的病人也纷纷求医。1904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最受欢迎的书《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但他和好朋友Fleece分手了。但此时,他不再是一个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群体。1906年,荣格的加入,让他如虎添翼。因为容格是一个雅利安人和新教徒,所以他。从此,弗洛伊德的名声与日俱增,弟子也与日俱增。65438年至0908年,来自六个国家的42位学者在萨尔茨堡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国际会议,决定创办《精神分析中央杂志》,并很快创办了刊物《意象》,试图将精神分析应用于心理科学。
1909年,弗洛伊德应邀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做讲座。在美国,他受到了平等的对待和应有的尊重,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精神。他回忆道:
.....在欧洲,我感觉大家好像都瞧不起我;但是在这里,我发现最好的人对我一视同仁。.....,我似乎实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白日梦,精神分析不再是幻想的产物,它已经成为现实中有价值的一部分。
(摘自弗洛伊德一节,陈晓文著,东大书局,第22页)
从1911到1913,精神分析中出现了两次分裂运动,分别由弗洛伊德的得力助手阿德勒和荣格领导。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观点的冲突。荣格反对性理论和恋母情结。而阿德勒则完全否认性欲的意义,认为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权利和欲望得不到满足以及自卑。1911年,阿德勒成立了另一个自由精神分析学会,创立个体心理学;1914年,荣格建立了另一种分析心理学。因此,在琼斯的建议下,成立了保护弗洛伊德委员会,为精神分析辩护。事实上,这两种分裂不仅没有伤害精神分析运动,反而使它变得更强大和更有名。
鉴于这两种划分,弗洛伊德重新调整了他的组织。1920年,他把忠实追随他的精神分析学家们组织成一个秘密的核心小组,并以自己的戒指为基础,又铸造了六件,送给弗兰克、萨克斯、亚伯拉罕、艾丁根、费兰齐、琼斯等六个人。这枚戒指是一颗埃及宝石,上面刻着一个老人的头像。他们互相通信,两年见一次面,所以有必要多见面。然而,这依然阻挡不了新的分裂。1926年,兰克离开组织,1929年,费兰齐因“泛性伦理”被开除。
从1912开始,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应用于美学、宗教、神话、文化起源等领域,先后出版了《图腾与禁忌》、《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当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集体心理与自我分析》、《幻想未来》、《为什么会有战争》等等。弗洛伊德也奠定了自己伟大思想家的地位,1930年获得歌德文学奖,1935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名誉会员。
纳粹于1938年入侵奥地利。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干预和学生朋友的帮助下,弗洛伊德最终得以离开奥地利,但他的女儿被纳粹逮捕,他的姐妹也未能逃脱。后来,他的四个姐姐被纳粹杀害。弗洛伊德安全抵达伦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各界纷纷表示欢迎。吊唁的信件和电报不断,只有“来自伦敦的弗洛伊德”能送到他手中。英国国王亲自前来拜访,社会名流也纷纷前来拜访。令他兴奋的是,皇家学会送了他一本珍贵的1660成立以来代代相传的纪念册,请他签名。
1939年,弗洛伊德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自1923以来一直患有的上颌骨癌症在33次手术后未能治愈。9月21,1939,弗洛伊德要求医生实现晚期安乐死的承诺。征得女儿同意后,1938治愈
.....我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也不是观察者,也不是实验者,也不是思想家。我只是一个征服者——一个冒险家。如果我要翻译这个词,我是一个有着冒险家的好奇心、勇气和不屈不挠精神的人。
(摘自《弗洛伊德传》,廖译,新潮图书馆18,p.201)
第二,本能理论
达尔文为生物的起源和目的找到了一个解释:本能。人有很多特殊的本能,人的世界是五花八门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各种本能。弗洛伊德这样揭示本能的真正含义:
人,生因本能,死因本能。
(《自性〈梦〉弗洛伊德》,王磊、韩阳出版,p37)
(1)什么是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要注意过程,行为需要动机,所以可以用能量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他把人看作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必须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所以他用“心理能量”来解释人的行为,即来自身体的神经生理的兴奋状态。
当本能引起身体的兴奋时,它包含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引起心理紧张。所以它会遵循物理学的平衡定律,寻求能量的释放来缓解紧张,平复激动。这就是心理能量的升降规律。
本能总是寻求表达,表达的结果是要被平复。这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就是一种还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人类的诞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平衡和减法。这种平衡的最终结果是“死”,生与死的平衡就是最大的还原。
本能有四个特征,即“根”——本能的起源是由于身体的状态或需求;“目的”——本能的目的是减少兴奋和紧张;“客观性”——本能活动必须指向环境中的一些人、事、物,或者自己身体的特殊部位;“原动力”——需求和满足需求带来的能量,为行为提供能量。
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也就是说,正是通过这种力量来达到它的目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
弗洛伊德观察了婴儿的吮吸行为,根据享乐主义原理,他认为不断的发泄经历一定是因为从中获得了快感。推动这种行为的本能力量是力比多,意为“性欲和行为的力量”,也就是说,性活动的能量来自力比多,力比多驱使人寻求快乐。力比多在出生前就存在,出生后立即发挥作用。
弗洛伊德的本能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和物理学,这使得他的本能观强调原始性和动物性。但在拓展本能,使用“自我本能”这一概念时,他已经给本能注入了社会化的内容。所谓自我本能,就是人有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不违反社会禁忌和道德标准。而且能实现原始冲动欲望和快感的本能,即人类社会现实的自律表现。
(2)潜意识
弗洛伊德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他接触过的很多癔病患者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情感经历,也无法回忆起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如果他们被催眠来回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来,病人会感到舒服并康复。很明显,有些人的记忆并没有被遗忘,只是他们接触不到这些内容,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
根据这一现象,弗洛伊德得出结论:人类除了意识之外,一定还有另一部分,叫做“潜意识”,各种创伤性的、不可接受的情感体验都在其中积累。当人的恣意机能减退、减弱或抑制时(如昏迷、吸毒、醉酒、做梦等。),人的心灵处于另一种状态,以另一种形式活动,这就是潜意识的内容。
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弗洛伊德曾经打了一个比方:潜意识就像一座大房子,与意识的小房子紧密相连。两栋房子之间有一道门,门口站着一个看门人,负责检查两栋房子之间通过的物品。当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涌向门口时,看门人会把它们挡回去。这些内容被压抑,也必须抵抗这些被压抑内容的冲动。人生活在两者的互动中;人受潜意识的影响和驱使,但意识又不得不挣扎和反抗。这个冲突解决不好,就会导致神经症。
弗洛伊德非常重视潜意识,认为意识只是潜意识中可见的部分,心灵就像一座冰山。暴露在水中的一小部分是意识,淹没在水中的那部分是潜意识,占了心灵结构的大部分。潜意识里包含着各种原始的冲动和本能,因为与社会规范和准则格格不入,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简单来说,潜意识是本能冲动的避难所。
(3)性欲与文明
.....身体器官,除了原本的功能,都有性的意义,如果性对其要求过高,原本的功能就会受到抑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
在弗洛伊德的时代,“性”当然是不正当的,但他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性是本能,“快乐的冲动”和“快乐的源泉”,并将性的意义扩展到人的许多其他行为——“大多数强迫性行为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自慰,而自慰可以被视为各种性幻想的唯一基本动作”,这意味着其他人批评弗洛伊德是“普遍主义”
弗洛伊德之所以重视性,是因为他认为神经症的根源是性欲被压抑的结果,所以性成为他解释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基础,成为他治疗病人的基础。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深受维多利亚统治的影响。那是一个连想到性都有罪的时代。所以他把性变态的原因归结为文明的压制。因为性是本能的、原始的、不文明的,但社会却视性为“不当”,迫使人们离开性,以“道德”的方式行动,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压力。所以,人会变态;性会以一种变相的、装逼的方式寻求转化,会出现各种性变态。
死亡的本能
弗洛伊德将所有的本能简化分类为两类:生与死。起初,弗洛伊德并没有建立死亡本能的概念,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无法解释人类残忍屠杀的动机,于是他认定人性中必然存在寻求死亡的本性。
既然人天生就有本能,有攻击的天性,那么当他们为了生存而攻击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接受死亡,就像动物互相攻击一样。换句话说,攻击的受害者可能是对方,也可能是自己。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在攻击中面对死亡。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说,无论谁吃亏,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对生命的践踏。
第三,人格的内容
Id是内心的呐喊;
超我是大脑的申斥;
自我是嘴的修饰。
~梦的解释者,王磊著,文化,p69
(一)ID——快乐ID (ID)
所谓本我,是指没有披上文明外衣的人的本我;也就是生物的我,一个纯粹的动物表达。弗洛伊德认为,既然本我是生物性的,它当然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一个人人格中永恒的组成部分,因为没有生物性需求的满足,人就无法生存。
那么id的作用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生物性的。当然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物需求,也就是生物冲动,寻求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满足,并不是有条件的、不加掩饰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它的作用是寻求快乐,争取各种感官欲望的满足。快乐总是需要的,所以我受不了被压抑,也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或变弱。我只会换个方向,换个对象来间接满足我的需求。
(B)超我——良心和理想(超我)
我们的文明对我们的苦难负有责任。如果我们背弃它,回到最初的状况,我们会更快乐。
~弗洛伊德——文明与对文明的不满
在文明社会,本我不会这么无忧无虑。文明会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人。这就是文明的法则,用庄严和威严取代了原始和快乐的本能。
良心是社会以各种方式强化压抑和束缚本能的禁忌。当人们逐渐内化这些教条时,就在意识中建立起伦理规范,按照社会规定行事,甚至按照社会规定思考。简单来说,获得良知就是养成是非感,即一套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可以用来监控自己,解释外界环境。实际上,良知的获得是对社会规范的精神复制,这一结果是以本我的压制为代价获得的。
除了良心的建立,人还会建立一套自我理想,也就是对自己的期望。既然是理想,当然会和现实有差距,于是自我理想就成了人们新的社会生活目标,而当人们离这些理想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就会离本我越来越远,代价就是失去本性,压抑本能,使自己得不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良知和自我理想构成了人格中的超我,即超越个体的原初本体,追求灵魂的净化。超我的建立主要在童年,受父母影响(注3)。人们通过长期的家庭生活,把父母祖辈的社会道德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建立起来的超我,充满了条条框框,迫使人们去遵守;一旦违反,就会产生罪恶感,甚至强烈的负罪感。
(C)自我(自我现实妥协)
每个人都需要幸福。弗洛伊德所指的幸福是通过满足本能而获得的原始幸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幸福,而是肉体的幸福和灵魂的高贵永远不相容。所以,在人格内部,超我和本我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冲突,这并不是人们想要面对的。所以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第三种结构——自我。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如果人只活在本我的世界里,恐怕社会会充满危险;如果只活在超我的世界里,社会就会充满空虚,所以需要“自我”来调节双方,让不快乐的世界还能维持一些快乐。
自我是人格的调节器和润滑油。它能警觉本我的冲动,理解超我的要求,敏感地寻求现实中满足本我的方法。这就好比人的膝关节,调节小腿和大腿的运动。但是,就像膝关节容易出问题一样,一旦自我调节功能下降或失效,就是神经系统症状发作的时候。
第四,性变态
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术语来满足针对性需求,即:“性对象”——散发出性吸引力的人或物;以及“性目的”——性冲动努力的目标。
(一)性对象的变异
传说中,一夫一妻制的古人一分为二——男人和女人通过爱情努力团聚。所以,当男人的性伴侣不是女人的时候,人们会很惊讶。弗洛伊德把这样的人称为“性变态”,认为数量永远不会太少。
1,性变态(指同性恋)
性变态有三种:一种是完全变态,其性对象必须永远是同性;有的是两栖类的积习难改,有的是偶发性的积习难改,大多是因为正常的性对象遥不可及或被模仿。
至于性变态,弗洛伊德认为那不是“变性”(注4),因为变性人和普通人一样,不仅没有丧失能力,而且在心智发展和道德修养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古代文明中,性变态往往意义重大,在原始人和蛮族中也非常流行。
关于性变态的原因,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在第一种极端情况下,才能猜测性变态是先天的。然而,外部影响(同性共存、战时伴侣、服刑、独身等。)儿童期或成年期的一些性变态也会导致性变态的固着。所以,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都不可能单独解释一切。(注5)
一般认为,易性癖者的性对象与常人相反,男性易性癖者像女性。弗洛伊德认为这并不完全正确。许多男性变性人表现得像伟大的丈夫,不怎么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