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农业品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品牌是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之初,农业品牌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全面梳理政策演变,借鉴地方经验做法,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品牌推广机制和支持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也恰逢其时。
在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上,由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司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编写的《中国农业品牌政策研究报告(2023)》发布。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表示,报告全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农业品牌政策的沿革、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农业品牌政策的背景、重点和实施情况,为各级政府部门不断优化创新农业品牌政策提供了参考。
农业品牌相关政策与时俱进,引领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政策是发展的助推器。司长说,报告将中国农业品牌政策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变化、农产品供求形势,以及农业品牌政策演变和标志性事件。
首先是1978到1997的探索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从1982到1986,党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确立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振兴了农村工商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业品牌政策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期,作为品牌建设重要基础的《商标法》在1983实施。1984年,中国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开始探索地理标志保护。原农业部先后成立了中国优质农产品发展服务中心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在1994设立了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探索一系列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提升的政策措施。
第二个是1998年到2011年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已经结束。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过渡期逐步进入后过渡期的关键时期,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实施品牌战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产品品牌”,强调“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名牌产品做大做强”。原农业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农业品牌化的通知》,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有效促进了农业品牌的发展。
三是2012至今的推广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品牌建设。2013指出“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2014在河南考察期间,提出了“三个转变”,从发展战略和全局上深刻阐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促进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2017年,中国品牌日设立,标志着中国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期间,农业农村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确立了品牌提升年,推进目录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品牌助力,先后出台了品牌强农、精品培育计划等指导意见。品牌建设贯穿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国家和各级品牌推广营销全面展开,农业品牌发展进入全面创新、提升和发展的新阶段。
分析地方农业品牌政策特点,总结提炼重点国家农业品牌政策措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司长表示,报告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品牌政策,为推动我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
从国内来看,省级农业品牌政策文件导向明确,目标明确,针对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推进策略和工作措施。县市级政策文件主要包括综合类和单项类两大类。单类别支持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更加务实有效。
从全球来看,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农业品牌建设作为提升本国农业竞争力、参与全球农业竞争的国家战略,形成了系统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重点关注品牌基础、市场开拓、营销推广和文化传播,对我国农业品牌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该报告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客观性和国际性。
司长指出,该报告有四个主要特点:
权威。该报告是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一份农业品牌政策研究报告,全面反映了我国农业品牌政策的发展和实施效果。
系统化。报告系统梳理了1100多份农业品牌政策文件,从中央到地方,从农业系统到发展改革、商务等部门,从宏观政策到具体扶持措施,系统展现了我国农业品牌政策的历史沿革,具有很强的数据价值和历史价值。
客观性。报告全景式描述了各级政府部门出台政策的特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政策措施,客观分析了政策的利弊。
国际视野。报告立足国际视野,深入剖析世界农业强国建设经验,重点突出可借鉴之处,力求为推动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