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印刷用活版制版

凸版印刷机械主要包括凸版制版机械和凸版印刷机械。其中,凸版制版机械主要用于制作活字,印刷机用于复制版材,照相后的制版照相设备用于凸版制版;凸版印刷机械主要是各种凸版印刷机。这些机械设备,尤其是早期的简易机械设备,在欧洲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大部分是直接从西方国家或者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必然会和各种凸版印刷技术同时引入。

约翰内斯·古腾堡的现代铅活字印刷术虽然是在早约400年的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下创造的,但它成功地发明了由铅、锑、锡按科学合理的比例制成的铅活字,并用机械手段印刷。以此为指导,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开创了世界印刷史上以机械操纵为特征的新时代。

凸版印刷和制版机械早在清朝十八年(1590)欧洲耶稣会士在澳门出版印刷拉丁文《日本驻罗马使节》(图13-2)时就进入了中国。既然是在澳门印刷,自然要用从欧洲运来的铅印设备。这批铅印设备可能是日本大正时期(1573-1591)从欧洲带回日本长崎,然后因为幕府严禁信仰外教而转移到澳门的那批刻字印刷设备。虽然这批设备进入中国较早,但因为是在澳门,而且是用西文印刷的,所以并没有影响到内地。我们不能把西方现代印刷术及其设备看作是最早传入中国的。所以,说现代西方铅印设备是19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更为恰当。

图13-2中国印刷的第一本书《日本驻罗马使节》。

为什么西方近代铅活字印刷和机器设备在澳门停留了200多年而没有向内地移动、渗透和普及?这在很多学者看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清政府对西方宗教传入中国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尤其是在18世纪初教皇与清朝皇帝就在中国传教时祭拜孔子和祖先的礼仪发生争执之后;第二,在中国印刷中文书刊需要制作中文活字,而中国的汉字是一字一字的,笔画复杂,字数多,很难突破制作活字的难度。这与西方的青铜雕版还停留在清廷,没有普及开来的情况完全不同。最早传入中国的铅活字印刷制版设备是拍手式铸造炉。手工铸字炉效率低,质量差,每小时只能铸十个字。随着铜模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脚踏式铸造炉和手动式铸造炉逐渐被取代。尽管脚踏式和手动式铸造炉的效率已提高到每小时700或800件,但仍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活字生产的速度和质量的需求。直到民国初年,中国开始采用汤姆逊自动刻字机,情况才有所改变。这种新型的自动活字铸造机不仅效率达到每小时15000字,而且铸出的活字状态良好,可以使用,不需要做刮边、磨体、刨底等加工。质量远不是拍手、脚踏、手铸的。此后,活字铸造技术和设备迅速发展,出现了万年型铸造机和万能型铸造机。其中,万年式铸造机的结构和功能与商务印书馆最早采用的汤姆逊式自动铅字铸造机大致相似,但比汤姆逊式更容易换型,更适合铸造小型活字;通用型铸造机是日本制造的,所以在东北的印刷厂普遍使用。与汤姆逊式和万年式铸造机相比,效率较低,适用于压铸和小型活字生产。

刻字机械设备的进一步发展是集刻字和排版于一体的排字机的出现。西方语言中的两种铸造机Mono和Lino应用较早。其中包括:

Mono凸版自动铸造机是由打孔机和铸造机两部分组成的铸造机(图13-3)。这两个部分是完全分开的,又是一起工作的,缺一不可。铸造前,用打孔机在打孔的纸带上打出与原文相对应的孔,然后将打孔的纸带装入自动单字铸造机中进行铸造。最后铸造成完整的板面。这台机器是美国人托尔伯特·伊恩斯顿在1899年发明的。一分钟能施放1450字,施放相当迅速。

图13-3单排铸造机

利诺自动铸造机是英国将军塔拉德(Cttmar Mergenthaler)在1886年发明的。其排版方法颇似西洋打字,即根据原文,在排字机上按字符键,排列成一排铜模,便铸出一排(行)铅字,故又称“条形排字机”。这种铸带机的优点是以一排铅字为一个单元,排放版面整齐,印刷速度快;缺点是在一排铅字中,只要错排一个,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需要在整页中重新排列。这台机器可以铸造50多种西文,非常方便西文排版。

Mono和Lino排字机的出现,标志着活字铸造技术从机械铸造向总体上自动铸造排版的演变,也是在中国近代印刷业兴起之时。后来开始了中国自动铸造机的研究和应用,这不是本章的内容,后面再讲。随着凸版印刷技术从铅版直接印刷到用粘土或纸张浇铸铅版复制版的演变,凸版印刷所用的印刷机械也逐渐从简单的平压向圆压和圆压圆演变,直到卷筒纸轮转印刷机和报纸连续印刷的多色套印彩色印刷机出现并用于生产,凸版印刷机械在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凸版印刷机的引进和发展大致如下:

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的第一台活版印刷机是手动杠杆架(图13-4)。打印速度极慢,每天只打印几百张。因此改进了上墨工艺,由原来的手动上墨改为自进墨架自动上墨,提高了印刷速度。

图13-4扳手框架

同治十一年(1872),上海申报大厅开始使用手摇回转机。虽然打印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时几百张,但还是不尽如人意,耗费了大量人力。为了减轻人力负担,墨海图书馆用牛拖机器代替人力打印,这在当时是一大奇闻。一些文人在他们的观点之后吟诗纪念。浙江嘉兴诗人孔融6月27日在上海墨海图书馆拜访王涛,1858+065438,在墨海图书馆印刷自习室看到用拖牛机印刷的场景。他写了一首诗来纪念它。正如诗中所云:“车翻墨海转,百种奇闻传于宇宙;忙着解决老牛的问题,不去耕田种书田。博·Xi在《老上海》一书中记录了这首诗。还有一个叫黄俊山的人,在看到墨海图书馆用牛拉的机器印刷书籍后,写下了一首别开生面的诗《墨海图书馆颂》:“墨海高楼起,祭拜神仙李也厚”;我怕书记没看见,文昌焰借牛。由此可见,当时墨海图书馆用牛拉机印刷,已经作为一件奇闻在社会上流传,同时作为印刷发展史上的一个典故,流传于后世。此后,蒸汽机和自燃式发动机被引入并用于取代人类的印刷机械,印刷速度提高了一倍。s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购买了一批从日本仿制的欧式轮转印刷机,由于价格比欧洲制造的低,被国人使用。

光绪三十二年(1906),从英国购买了带电动机的单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达到每小时1000张。英国华福泰的单筒印刷机是1860年由英国华福泰的威廉·道森和何托莱发明的,俗称“大印机”。

民国元年(1912),上海申报博物馆购买了亚华公司的双轮转印刷机,印刷速度已经高达每小时2000张。

民国八年(1919),商务印书馆在1889年购买了美国人罗伯特·米赫勒发明的双旋转平台印刷机。机器启动后,滚筒不断转动,打印效率大大提高,打印质量尤其是打印出来的图片清晰,质量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米莉机器。铣床包括单色铣床、双色铣床和双面铣床。其中双面米莉机对于印刷双面图文的书刊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