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风水和江西的形势派风水理论?
饶祖天,上饶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中国古代风水是一门关于建筑的环境位置和布局的学问。它的基本思想是“天人合一”和“乘怒”。“天人合一”就是人与环境要和谐,即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气场要与人的气场相协调,不能相互碰撞、干扰。要做到“天人合一”,就要“以气为利”。“气”是对人和生物有益、有益的气,而不是过冷、过热或有毒的气。“乘”就是控制、利用、控制“怒”使之黏住,也就是“藏风得水”。中国的风水学流派很多,但在“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的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区别主要在“借势”的技术方法上,有的侧重以“形”为法,称为“形法”派,即“情境”派;有的偏重以“理”为法,称为“理法学派”,即“理气学派”。即使就技术和方法而言,情境学派与理性风格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多样的,包括高原地貌、平原地貌、丘陵地貌、沿海地貌等。所以“骑”产生气的技术和方法是不一样的。要因地制宜,顺应时代,顺应人民,博采众长,加以利用。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与自然交换物质和能量。自然界中的“风”含有氧气、地气和水蒸气,包括光波、能量、超细粒子、磁场和宇宙射线。大自然的“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它还能吸收能量、光波、超微波,调节温度。“风水”可以作为环境的代名词。风和水是根据一定的地形地貌而存在的。从我国的地理情况来看,地处北半球,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季风气候。一般来说,建筑理想的气场是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曲折蜿蜒的地方。中国古代聚落、帝王宫殿、寺庙、墓葬的选址和布局都遵循这些风水格局。中国风水学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包括地理学、环境学、气象学、景观学、美学、心理学、建筑学、伦理学。在实践中具有科学性,可为现代城乡规划和建筑选址布局提供参考。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人对人与环境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体验阶段,基本上是描述性和概括性的,无法用现代地球物理、水文气象、天文学、环境景观和人类生命科学来分析和探讨。中国风水学著作中有些词很难理解,比如“相冲”、“相抗”、“邪气”。不要以为这些都是“迷信”。比如一栋楼的门对着交通主干道,叫“穿心”或“穿心”,容易出车祸,不安全。“冲突”即“矛盾”,“相互抵抗”即矛盾,“恶”即“不利于人”。有些神秘的东西是现代人不知道的。我们应该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揭开风水的奥秘,继承和发展我们祖先的智慧。当然,中国的风水经历了几千年。由于时代的局限,有些人为了某种利益编造迷信的东西。这确实存在,是糟粕,必须剔除。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神秘甚至迷信的东西,就完全否定风水,所以我们就中了凉。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应该先“入内”再“出外”,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科技成果来区分。有些属于美学、心理学、民俗的东西,不能用自然科学来评判,比如“抑恶扬善”,可以体现人们对吉祥、心理安慰的追求,不能完全斥之为“迷信”。风水界人士认为杨筠松是江西情景派(即兴发派)的宗师。杨筠松是唐朝的人。《四库全书》记载了他不祥的身世,但他不知道史传,却知道他的《地理学》(唐代没有“风水”之称)有独特的理论,他住在同一个地方,实行仁政,被世人称为“济贫”。他的“地理学”著作并没有代代相传,而只是“公式”秘传。徒弟传承很多,名声深远。《四库全书》所载的《汉书龙经》、《医龙经》、《田豫经》和《清囊奥语》都是明代杨的名字写成的。王钟《王铭仙文集》:“择葬,据郭璞《葬书》...后世分为两派。一种是祠堂法,始于福建中部,源头很远。到了宋代还是大行。据说主星占卜,阳山对日,阴山对日。它是纯净的。一说江西方法源于江西人,如杨筠松、曾文帝、赖大友、谢师南等,他们特别精通学问。他们说主要原因是形势,就是他们所做的,就是他们所止步的,他们所指的是龙洞的沙与水的搭配,但是他害怕。其学今盛,江南诸子随之。”细读《撼龙经》、《疑龙经》,其主要内容符合“龙、洞、沙、水”的“境”。虽然它不是杨筠松本人写的,但它体现了杨筠松的“地理”理论。杨公之的风水理论源于《葬书》中的情境理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山为龙,“势如骏马,从天而降”,“势如巨浪,群山叠峰”,“势如蛟龙,水流绕云”,“势如重屋,草木葱郁”都是吉祥之地;“形似壶则富”“形似冠则永昌乐”也是吉祥之地。因为气和水总是伴随着局势,一个好的局势可以“利用愤怒。”典型的吉祥之地,背山面水如镜,四面沙石。形势选择龙、沙、水的吉地“洞穴”。《撼龙经》中论述了山梁落脉的情况,如“徐觅为天地之骨,钟真之世为巨。如人背与项梁,生四足龙。”“两水夹的地方是真龙,枝叶在中间。”“水要捧如山,水捧不住山。”这是形势派的宗旨,只是在《摇龙经》中加入了“九大行星”的理论,如“请从墙外谈九大行星,北斗宫中有多少人。贪巨吴兴辅佐,卢文廉破土。”罗盘上有“九星占卜”,配合五行八卦,决定小游之年和大游之年的吉凶。理性风格用得多,情境派用九大行星分析山的形状和势,吸收理性风格的一些“地理”,使自己更加完善。江西形势派的风水理论,从《撼龙经》和《疑龙经》来看,主要是为阴宅选址服务的。对杨宅的选址和布局有用吗?只要知道古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观点就不难理解了。中国古代先民有“慎独追远”、尊老敬老的传统,认为去世的老人应视为陌生人,陌生人应“乘怒”,死者应“乘怒”。逝者“葬于地下”,选择吉祥之地舒舒服服地活着,“以怒之感应对,鬼有福报,人有福报”,可以“荫蔽子孙”,让活着的孩子幸福安康。所以这些“骑怒”、“山环水绕”、“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太师椅图案也可以用于杨宅。襄阳府和湘阴府在很多概念上是相通的。《黄帝宅经》说:“人是家之本。人以宅为家,若居安思危,即家将昌吉;不安则族衰。坟是川冈的,我和你说。”但向阳楼除了外形大,潜力大之外,还强调“方位”(即方位、朝向),引入了阴阳、五行、八卦、二十四山、九星等内容。因此,城乡建筑的选址和布局应以情境学派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一些理性、时尚的内容。一般来说,形势派的风水理论更适用于龙脉较多的江南地区,但在龙山少或没有龙山的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适用吗?只要遵循“乘怒”和“藏风取水”的理念,改编技法,就可以应用。平原地区“高一寸是山,低一寸是水”,《摇龙经》说:“高一寸是山,低一寸是水环”。发现断丝很容易,越退越厉害。“可见,虽然地理情况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要因地制宜。明代王献在《王钟文集》中认为,形势派的风水是“其学胜于今”,理性派的风水是“今用者新”。原因是什么?因为形势派的风水重在山川之形势,气随形势聚而散,看得见摸得着,形势结合山水审美,更科学。如果山峦雄伟,奔腾,植被丰富,必然有更多的氧气;如果是树木稀疏的孤山,氧气就会不足。依山傍水,呈锅状,就像一个接收信息能量的超大天线。有利于藏风得水,吸收大自然的生机和能量。形势派“和他不服管”把“形势”放在第一位,民众容易接受。但是,理性风格的一些具体做法也有很多禁忌。比如把九大行星和二十四山结合起来确定方位,再和命理学结合起来,就更“玄乎”了,很难说“真”,老百姓不容易接受,所以用的人就少了。而理性派以阴阳五行八卦理论为支撑,具有思辨性,情境派偏重应用,缺乏哲理性和思辨性。因此,后来的情境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风格的优点,发展和丰富了原有的情境学派。实际上,情境学派和理性风格已经相互融合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但各有侧重。学校各有特色,各有创新,各有互补效应,允许不同意见,满足多样化需求。但学校之间不应该互相诋毁攻击,而应该基于事实效果求同存异,促进和谐发展。江西形势派的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非常繁荣。对现代城市建设有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江西形势派风水理论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形势派风水是通过寻找龙、沙、水、气,帮助人们选择建筑的最佳“穴位”,使之“藏风得水”,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居住舒适,长寿兴旺,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与人际关系和谐。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规划,导致了很大的浪费。即使有规划,也是注重功能(中心区、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而很少考虑人与环境和谐的要求。有些工业区和墓地建在风吹、水流的地方,造成废气、死人、臭水污染。有的在“四正”(子午、尤袤)线上修建交通要道,引导居民和商埠沿要道修建,造成地球磁场的磁引力和东西向,不利于人的健康。有的城市绿地少,因为绿化作为城市的“肺”,有“藏风取水”和化煞(调节气场)的作用。一些建筑理念缺乏创意,固守“仿外国”,千方百计,高楼林立,形成“热岛效应”。有的在城市和农村的改建、扩建、迁建中不注重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的保护,使具有风水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流失,使城市和农村“失去记忆”,失去文化底蕴。为了维护中国建筑文化的自信,设置了一些“穿西装戴瓜帽”的建筑,显得“四不像”,不符合形势派的要求。情境派讲究美。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对审美要求更高。建筑是“石头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具有韵律美。它的轮廓和形状具有雕塑美。内部空间是力学和美学的结合,具有结构美。总之,江西形势学派的风水理论将为城乡建设的建筑选址和布局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