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的作用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重要影响越来越被中国人所认识。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顺利实施,必然离不开相应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这种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和对策将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中国的利与弊。
3.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商标、技术、版权、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法律保护权利对企业和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4.以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必须纳入法律的范围。知识产权是通过法律来解决子类问题。
5.认清一个事实,中国虽然技术突破多,但专利成果少,国外专利在中国跑马圈地。
6.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内容
7.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的建立
8.在占领市场方面,专利权人可以起诉侵权人。他不仅可以寻求金钱赔偿,还可以要求法院发布禁令,阻止侵权人制造、使用和销售侵权产品。例如,一家高级公司可以利用专利来攻击一家新公司的侵权行为,因为后者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应对专利侵权诉讼。专利侵权的诉讼风险会阻止新公司进入专利权人的市场。从抗辩的角度来看,专利权人可以利用专利证书对他人提起的专利诉讼提起反诉。这种反诉战术可以因为专利证书而迫使争议更快解决。因为双方都有专利证书,所以这种纠纷在交叉许可中很常见,因为双方都是互相许可对方的专利技术。专利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保护,因为投资者一般不愿意进入技术领域,以免因一项创新技术造成的人为壁垒而降低财务投资的回报。专利证书还可以依赖于潜在的专利许可收入,从而导致对融资者资产的错误估值。有远见的公司意识到,专利已经成为确保竞争优势、击败竞争对手的双刃剑。
9.知识产权的杀伤力有多大?
成成
近期,一批中国企业遭遇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据《中国知识产权报》报道,索尼已致函中国彩电企业,要求支付视频技术专利费。目前,相关企业已委托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进行谈判。此外,中国17木地板生产企业被三家美国公司投诉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要求对这些中国企业进行“337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知识产权的本质是利益保护。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频繁通过收取“专利使用费”或发起“337调查”为中国企业设置障碍,目的是利用知识产权获取高额财富,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仅在过去两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的18起“337调查”中,就有9起是针对中国大陆企业的。这种需求迫使中国企业付出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以期阻止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据专家分析,在未来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企业将成为被告席上的“主角”。
由此,一方面说明技术相对落后、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国产品缩小了与国外产品的差距,部分中国企业开始通过技术升级向高端产品发展,与跨国公司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提升质量意味着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要实现战略转型,就必须以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内外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应尽可能申请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我们也可以组成专利联盟,或者通过交叉许可的方式与对方达成不起诉协议,以避免自己被相应起诉。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赢得主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发明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在更多领域特别是高科技领域逐步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知识产权的杀伤力有多大?2003年5月遭遇“337调查”的浙江双鹿、福建扶南等7家中国电池企业最深的感受是:“如果不应诉,那将是一场灾难。”在ITC初步裁定侵权成立的艰难局面下,这7家企业“抱团”上诉,终于在3个月后迎来了美国原告企业专利无效、中国企业无侵权的终审裁定。为此,应遵循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原则。面对“337调查”等战术,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应诉,而不是消极退缩。(中国知识产权报)
10,呼唤国外知识产权人才
知识产权战略正在成为我国又一重要战略举措,但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涉外知识产权人才非常匮乏。近年来,涉外知识产权人才越来越抢手,有实践经验的涉外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人才更是难找。比如上海某专利事务所开出月薪三四万,但还是很难找到口语流利的知识产权专业人士。中国入世后,在国外跨国公司进来、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层出不穷。然而,中国能处理这些涉外知识产权诉讼的法律人才屈指可数,他们往往不得不求助于“外人”。在涉外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能够熟练操作国际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和国际技术标准的专业人才也不多见。
随着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要,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壮大了不少,但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涉外知识产权事务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普遍有待提高;二是对国外知识产权法律和国际规则的了解有限;第三,缺乏实战经验,缺乏实战技能。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于注重知识产权法理论学习,缺乏实际操作训练。此外,对外实践交流有限,涉外知识产权实践经验更是缺乏。
为了快速弥补涉外知识产权人才的缺口,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师夷长技以制夷”。例如,2004年5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与美国教育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从2004年到2010培养50名高层次人才。再比如飞利浦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培养本土知识产权人才。当然,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也是一条捷径。其次,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要注意区分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对社会需求更广泛的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最后,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相关国家机关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因为实践往往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知识产权报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