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静,不遥远?

“不淡泊,不静,不远”的意思是: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书》。

原文:

戒律之书: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修身。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静,不遥远。你必须先安静下来,然后才能学习。不学就不能多才多艺,不想学就不能成功。慢了就不能有活力,危险了就不能根治性。岁月随着时代流逝,意义随着日子流逝,然后变得枯萎,不与世界相遇,难过的待在穷房子里。会发生什么?(冷漠工作:系泊;慢工出细活:慢)

解释:

君子的品行是从宁静中提高修养,从节俭中培养品德。不动声色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学习一定要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天赋来源于学习。所以,不读书就长不了才,没有志气就学不出成绩。

沉迷于懒惰无法让你振作起来,急躁和冒险也无法培养你的气质。时光荏苒,意志随岁月流逝。最后大部分都与世界脱节,不为社会所用。他们只能悲伤地坐在可怜的房子里。他们当时怎么会后悔呢?

扩展数据:

这篇文章是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诸葛亮把一生献给了国家,死了。他为蜀汉民族事业日夜操劳,疏于亲自教育儿子,所以写这封信警告诸葛瞻。

诸葛亮用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是“淡泊智明,宁静致远”。这是哲学上的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心灵不受杂念的干扰,集中而自在,不局限于眼前得失的长远而宽广的境界。

这和“欲取之,必先随之”和“欲达目的,必先曲折”的道理是一样的。“冷漠”和“宁静”不想做任何事,而是要向“智明”学习,树立远大志向。时机成熟了,就可以“走远”,轰轰烈烈地做点什么。

“淡泊”是一个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曾经说过“淡泊为上,胜不为美”。后人一直很欣赏这种“心安”的意境。比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说,“身心转而安宁,烟景淡泊”(意为:淡泊性情不计较眼前得失)。

百度百科-统帅之书(诸葛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