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可持续产业
[关键词]葡萄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唐,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建堂乡农业技术推广站,541500。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f269.27【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7-7723(2012)05-0081-0002。
泉州是广西的北大门,也是广西水果生产大县。具有发展亚热带和温带水果的独特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优越,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9℃,月平均气温6.3℃,7月平均气温28.5℃,活动积温≥10℃。年平均降雨量1.51.9mm,年日照时数1.535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全年无霜期299天。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葡萄生长。20多年来,泉州葡萄产业蓬勃发展,生产的葡萄远销区内外,葡萄成为泉州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
一、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葡萄面积逐步扩大,品种结构日趋合理,葡萄产业初具规模。
据全州县统计局数据,2009年葡萄面积8592亩,产量9320吨。2010年大力发展葡萄生产,新葡萄4861亩,全县葡萄面积达到13453亩。中早熟晚熟品种结构日趋合理,巨峰葡萄3615亩,红地球3062亩,维多利亚3872亩,夏黑1016亩,柯文1182亩,其他品种706亩。2011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0亩,亩产值也从2003年的2936元增加到2011,最高亩产2万元。
(2)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葡萄产量高、效益好,广大果农水果种植水平快速提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引进和推广了从早熟到晚熟的20多个系列葡萄品种,以及避雨栽培、一年两收、果实套袋等新技术。得到了推广,标准化葡萄生产逐步在全县推广,制定了葡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通过技术指导、示范引导、宣传检查和监督,加强了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试验和应用。
(3)品牌创建有新突破,葡萄产销两旺。
近年来,泉州不断加强水果名优品牌建设,注册推出了一大批水果名优品牌。如全州县水果局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的“香源”牌水果商标已广泛用于葡萄销售,天福莲葡萄协会注册的“京美”牌葡萄已远播。通过大力宣传水果名牌,促进葡萄销售,近年来葡萄园没有出现烂果滞销现象。泉州葡萄产销两旺,增产增收。
二、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葡萄产业发展的“瓶颈”。
大多数葡萄园的基础设施仍然很差。葡萄种植主要采用小棚的方式,田间管理劳动强度大,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和节水技术的推广。路、沟、渠、电、水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影响了葡萄的灌溉、采摘和运输。
(二)水果商品化程度不够高。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细优质水果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从现状来看,葡萄采摘后商品化和增值处理水平落后,不仅导致上市,还影响销售价格。同时,包装材料原始粗放、包装档次低、保鲜设施少、保鲜技术简单、缺乏品牌规划、品牌知名度低等因素也制约着葡萄产业的进一步提升。此外,葡萄产业很少向二、三产业扩展。当地没有一家葡萄深加工企业,没有当地企业加工的葡萄酒、葡萄汁、葡萄罐头等产品,也没有很好的葡萄旅游基地。
(三)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能力仍然不强。
葡萄服务的专业机构虽然有所发展,但还不完善。全县葡萄协会和葡萄专业合作社少,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弱。农户经营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各自为政,信息闭塞,思想开放,难以接受新事物。拓展营销市场的能力也明显不足。虽然泉州葡萄已销往省内外大中城市,但主要靠外地客户在国内收购,主动对接市场的能力仍然较弱,客户少。市场拓展不广泛,北方京津等大城市和南方粤港澳等城市市场占有率极低。
第三,关于葡萄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科学合理规划,突出规模性和多样性
围绕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总体目标,实施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促进葡萄产业发展的规划,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全县葡萄产业进一步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申报葡萄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葡萄产业。同时,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向葡萄种植大户集中,解决葡萄种植户的土地需求问题。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建设采摘休闲葡萄园,发展一批有特色、有示范效益、辐射功能强的多元化生态葡萄园。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突出质量安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对种植户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技术培训,推广科学修剪、果穗矫正、病虫害综合防治、合理用药、安全间隔控制等新技术,普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葡萄整体栽培水平,全面提升葡萄品质。此外,针对县内葡萄产区相对集中,已达到一定规模,葡萄种植长期稳定的情况,要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水等生产要素,结合畜禽养殖积极发展循环农业项目,构建“畜禽养殖-粪便-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有机肥-增施有机肥-无公害葡萄生产”产业链,推进农业循环发展之路。
(三)加强品牌建设,利用葡萄协会拓展市场。
加快农民产销经济葡萄协会建设,走产供销一条龙之路,鼓励葡萄协会和买卖双方在有泉州葡萄品牌的大都市设立窗口,努力提高泉州葡萄的知名度。充分发挥葡萄协会的作用和优势,强化其信息沟通、技术交流、行业监管和宣传职能,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要确保协会规范运作,不断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体系,促进协会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葡萄产业经济效益。
(4)优化品种,突出特色和地域性。
该地区具有发展鲜食葡萄的独特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传统技术优势。因此,葡萄产品主要以新鲜出售。对原巨峰葡萄进行品质改良后,新开发的欧亚鲜食葡萄(葡萄干)以早熟和晚熟品种为主,提早上市抢占市场,立足国内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5)开辟观光基地,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积极推进葡萄产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选择交通便利、设施良好的区块,建设1 ~ 3个集观赏、采摘、餐饮、休闲于一体的葡萄观光园。要进一步提升葡萄节的水平,进一步扩大泉州葡萄的知名度。同时,以葡萄节为载体,将“葡萄采摘观赏游”纳入全县旅游体系,进一步扩大葡萄采摘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根据泉州的实际情况,发展葡萄产业不仅要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而且要与提升泉州的特色产品和餐饮档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全县第三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六)发展龙头企业,突出产业化
泉州作为鲜食葡萄基地,其采后分级、保鲜和包装是薄弱环节。在标准化种植的基础上,严格分级采收,对优质精品水果实行“单穗包装”和“单层包装”,统一规格和品牌。在保鲜贮藏方面大力发展保鲜技术,加大冷库建设,特别是气调贮藏库建设,满足预冷保鲜需求。泉州目前没有一家企业全面从事采后分类、包装、预冷,采后处理分散。因此,培育葡萄鲜果销售龙头企业,建立采后冷链处理技术体系,是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7)提升服务能力,突出科技比例。
促进葡萄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以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为平台,联合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开展葡萄种植、葡萄加工的研究和推广。重点解决当地葡萄栽培中的主要问题,如葡萄品种改良、抗逆性、病虫害、营养诊断与施肥、节水灌溉、机械化和灾害天气预防等。,加快开发葡萄采后深加工新产品,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