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镇设县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镇改县的条件是什么?请帮帮我~
一、设立县级市的标准
(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0人以上的县,符合下列指标的,可以设县和撤县。
1.在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和常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道、村农民出资或独资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城镇二级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驻镇单位人员,下同)不少于12万人,包括从事非全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且不低于15万人。
2.全县乡级以上工业产值不低于工农业总产值的80%,不低于15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以1990年不方便价格为准,按年计算,下同),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 且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人均不低于100元,总收入不低于6000万元,并承担一定数额。
3.城市公共* *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至400人的县,如符合下列指标,可设撤县设区: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少于10万人,其中具有非农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少于7万人。全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5%,不低于12万人。
2.全县乡级以上工业产值不低于工农业总产值的70%且不低于1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本级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人均不低于80元,总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支出。
3.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3)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公里100人的县,符合下列指标的,可以设县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少于8万人,其中具有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少于6万人。全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且不低于10万人。
2.全县乡级以上工业产值不低于工农业总产值的60%且不低于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本级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人均不低于60元,总收入不低于4000万元,并承担一定任务。
3.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四)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在建立市场时可适当放宽条件:
1.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2.乡级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以上解释指出为50%以上,经济发达,布局合理。
3 .沿海、沿江、沿边的重要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工程所在地。
4.有特殊政治、军事和外交需求的地方。
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州(盟、县)常驻镇非农业人口不少于6万人,其中非农业户口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少于4万人。
(五)少数经济发达的镇成为本地区的经济中心,必要时可以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少于10万,其中农业户口中有非农产业的人口不少于8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的60%,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于90%。
(六)国家和部委以及省、自治区确定的贫困县和财政补助县原则上不设立。
(七)城市的建立,要符合城镇体系和布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地质和地理条件。
(八)县级市不设区和不设区的办事处。撤县设区后,原属县管辖的乡镇归市管辖。
再给你一个案例,江阴县,撤县建市的过程,供横县参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阴经济持续增长。从1985,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67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2.44亿元,分别是1978的3.8倍和2.7倍。但江阴经济以工业为主,原辅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决定了江阴经济发展离不开横向一体化。江阴是县级建制。与市一级设立的市相比,受到少、低、硬、软、小五个方面的限制,即参加国家、省有关会议和活动少,发展经济的信息少,时间滞后;知名度低,导致信任度低;在联系中央和省有关部门要求支援时,说难、办事难、解决难;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比较软,很多同样质量的产品只能打上无锡和上海的商标;外引内联吸引力小。这些因素明显制约了江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86国务院46号文件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领导市县条件的报告。《报告》明确:“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65438+20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1985年,江阴县总人口达到1026万人,县政府所在地澄江镇、炮台、西郊乡GDP突破4亿元,非农业人口达到141700人,完全具备上述撤县设市条件。
当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江阴的常熟已经撤县设市。5月24日,1985,江阴派出调查组到常熟市调查。常熟市6月撤县1983,10月设市后的优势概括起来就是“一高二宽三顺”。“一高”就是规格高,可以享受市级待遇,有利于上下贯通,横向整合。“两宽”就是政策宽,有利于增强后劲和实力。一是单独计划可以减少财政中间层面的抵扣,提高财政收入比重,增加专项资金额度,容易获得省级财政支持,财政收入任务相对较轻;二是地方税收比重有所提高;第三,副食品补贴标准可以提高。比如城镇居民的肉贴标准,市级是每人每月2.50元,而县级只有2元。“三顺”即体系顺畅,有利于统一规划,加快城市建设。
江阴县委、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认真研究,一致认为设立江阴市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有利于发挥长江优势,加快港口建设;有利于对外开放,加快外贸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横向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增强发展潜力;有利于城市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事业。
6月30日,1986,江阴县政府正式向无锡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江阴县设市的报告》,重点阐述了江阴县设市的意义和现有条件。9月10,无锡市政府向江苏省政府提交《关于规划撤江阴县设市的请示》,提出两点意见:一、江阴县改为县级市后仍归无锡市领导;二是取消澄江镇、炮台乡、西郊乡建制。江阴市现辖“一镇两乡”,市区下设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3月4日,1987,江苏省政府以《关于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请示》上报国务院,同意无锡市政府提出的意见。4月6日,民政部上报国务院审批。
就在民政部上报国务院批准的同一天下午5点半,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乔石在中南海办公室听取了江阴市汇报组关于北京撤县设市工作的专题汇报。报告组说,江阴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5118万元,1987努力达到60亿元,势头好,希望大。乔石说:“大有希望,对经济发展更有利。”。听到江阴1.986年创汇1.3亿美元,1.987年要突破2亿美元,力争翻番,乔石高兴地说:“一个县创汇这么多,大有可为。创汇,你现在是县,以后叫市,贡献更大。”报告团对乔石说“撤县设市是江阴人民的共同心愿”,乔石欣然表态:“下次我就叫你的城市!”大家听了都很高兴。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江阴撤县设市北京工作汇报团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向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汇报。
与此同时,江阴撤县设市的准备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从4月16开始,县委、县政府组成调研组,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浙江省、福建省和省内8个市,就城镇体系、市机构设置、当前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等5个问题形成了调研报告,提出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为江阴撤县设市后将要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4月23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江苏省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批复》,同意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原江阴县行政区域为江阴市行政区域。这个《批复》同时抄送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
7月27日,江阴县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县长徐祖远作的《关于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报告》,并根据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对江阴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检察院、法院更名等重要事项作出决定。8月1日,江阴市成立大会在长江剧院举行。省政府、苏州、无锡、常州市党政主要领导、江阴市主要领导等近百人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江阴市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各界代表1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江阴始于西晋(公元281)至1987,建县历史1706。江阴市的建立意味着江阴建县历史的结束。
江阴撤县设市,引来国内数十家媒体报道:人民日报报道“江苏省江阴县正式改为江阴市,为全国第354个市”。《新华日报》头版新闻“江阴市昨天成立了。副省长杨燕勇毅、无锡市委书记邓鸿勋、市长吴东华专程来到江阴,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表示祝贺。”《无锡日报》发表社论说,江阴市的建立“标志着江阴社会经济的历史性进步,揭开了江阴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对更好地描绘江阴的发展蓝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江阴人民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无锡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