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黛玉有什么评价?
曹雪芹用深沉的爱和悲悯,用历史和未来、现实和理想、哲学和诗歌,塑造了林黛玉,充满了血泪。她是《红楼梦》中具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2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惨命运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为她的艺术魅力而着迷。她是《红楼梦》读者眼中圣洁美丽的爱神。
而在百花争艳的女儿国大观园里,却有妩媚富态的薛宝钗,风流妩媚的史湘云,文采横溢的贾探春,美貌不亚于姐姐的薛宝琴...为什么只有黛玉一个人打动人心,甚至有人为她疯狂,为她而死?为什么她有这么强的艺术魅力?她的美丽和动人在哪里?应该说原因很多,但根本点是林黛玉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悲剧的时候?恐怕指的是宝黛先恋的悲剧;其次是指幼女“一千滴眼泪让万艳感同身受”的* * *悲剧。其中,最悲伤的是黛玉的悲伤。真正的悲剧总是感人的,因为悲剧就是把美毁掉给人看。越是美好而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它的悲剧就越是壮丽、深刻、动人。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弄人,把大自然的神韵都赋予这里”来形容东岳泰山的雄伟给人带来的惊奇。大自然把它的神奇和美丽浓缩在泰山上。贾宝玉解释他的“女为纯,男为浊”的理论:“天地美神只为女儿,长胡子的男人不过是人渣和浊沫。”当他后来看到薛宝琴、文立和李奇时,他不禁感叹:“上帝,上帝!你得有多少人才生出这些人来!”“创造者”曹雪芹只是把“精与美”放在了女儿身上。尤其是在林黛玉身上。他塑造的林黛玉被描述为美丽、绝顶聪明、忠贞纯洁、才华横溢,具有诗人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叛逆的悲剧性格是她一生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她出生之前,曹雪芹以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颖奇妙的“回泪”说,象征林黛玉带着由来已久的根、由来已久的情、由来已久的恨来到这个世界上。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天生“先天不足”;吃饭要吃药,不要哭,不要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少年失去了母亲,不久又失去了父亲,只在黑暗肮脏的贾府里孤独地生活了很久。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她刚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睛,描写了她天使般的性格。凤姐见了,叫道:“世上竟有这等美人!我今天看到了!”在宝玉眼里,这个“婉约的女儿”、“神仙姐姐”;然后别有一番风格和魅力:
两弯如蹙的双眉,一双眼睛似喜非喜,让人觉得忧伤又迷人。眼泪一点点,气息微微。懒惰像一朵美丽的花照耀着水面,行动像一棵虚弱的柳树。心比茎知,病不如西。
曹雪芹对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铸造和创造。他赋予了薛宝钗杨贵妃式的丰腴,又赋予了林黛玉式的清瘦之美更具神韵,使林黛玉的形象别具一格。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容貌与石联系起来,赋予林黛玉石婉约的容貌之美,还借宝玉之口赋予她“品品”二字,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娇媚的样子很迷人。然而,是什么让她迷人,更有艺术感。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首先,林黛玉是一个内在智慧,外在美丽的女人。她“比作品更懂自己的内心”。她的导师贾雨村说,他,一个女学生,“说话和行为都不一样,和其他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一样。”因为他母亲的名字贾敏,“每当念‘闽’的时候,就念‘米’,遇到‘闽’字,也减一两笔。”到了贾府,她还是个孩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托:“外婆家和别的家不一样...步步小心,时刻注意,一句话不说,一步也不走,怕被人笑话。”她总是看着自己的想法,暗暗审视;然而他的言行举止却是如此的礼貌得体。但我们也感觉她从一开始就心理压抑。她擅长诗歌。别人写诗,总是苦苦思索,她却“一笔带过”。她对贾宝玉说:“你要是一眼能看懂十行,我看不懂?”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是出了名的。她很会触景生情,善于利用话题。有一次宝玉去见宝钗,他在一个“金锁”和一个“灵媒”中间。没想到黛玉已经摇摇摆摆地进来了。见了宝玉,笑道:“哎哟!我来的不是时候!”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你这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起来,谁也不来;他今天要来;我明天来,但是时间错开了。不会每天都有人来吗?既不太冷,也不太热闹。”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有害身体,放下酒杯,恰好雪雁送来一只手炉,黛玉一语双关道:“谁叫你送的?”不要打扰他。-那里冷死我了!”雪雁说是紫鹃送的,她马上说:“你也要听他的!我平日告诉你的话,你充耳不闻;你怎么会照他说的做,比圣旨还快!“聪明的皱眉,她表达嫉妒的方式是多么的犀利和微妙,双击不漏。宝玉又一次望着宝钗雪白的手臂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在门槛上,嘴里含着手帕笑着。宝钗道:“风不能不吹,何必站在那个风口?”宝玉道:“怎么不在房里?就因为听到天上有叫声,就出来看了看。宝钗道:“鹅在那里呢?我也要看一看。黛玉道:‘我刚出来,他一声巨响就飞走了。他一面说,一面把手中的手帕一甩,向宝玉脸上掷去。”这种戒备,这种讽刺和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纯洁无瑕。大观园里有几口有意思的,比如凤姐的口,贾母的口,晴雯的口,尤三姐的口,红玉的口。黛玉还有一个更感兴趣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道:“果然林妹妹一句话比一把刀子还重要。”但凤姐等人的“口”与黛玉不同:凤姐多是“世俗调侃”;黛玉优雅帅气。正如薛宝钗所说:“更何况还有个窄嘴。他用‘春秋’的方法描写粗鄙的语言,概括其要义,删繁就简,举一个例子,一句一个句子。”言之由衷,言之巧妙。
因为黛玉的心和智慧,也因为她依赖的处境,她变得很敏感。周瑞家最后送宫花给她,她怀疑是别人选了剩下的送给她;一天晚上,她敲响怡红院的门,晴雯听不出她的声音,拒不开门,说:“二爷吩咐,不许任何人进来!”我气得把一个黛玉冻在门外。我想发作一下,心想:“虽然这是我姑姑的房子,就像我自己的房子一样,但它是一个客人。现在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家人现在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认真起来会觉得无聊。”在我伤心哭泣的时候,听到了宝玉宝钗的笑声,我更加生气了。“我越想越难过;我不在乎仓台冷不冷,花径冷不冷。我在角落里的花荫下,伤心难过。”有一天,她卧病在床,听到花园里的老婆婆在骂人,其实是在骂自己的孙女。黛玉以为是在骂自己,气得晕了过去。当有人开玩笑时,她认为这是对她自己的侮辱。她真的是一个“小姑娘”,甚至有点“病态”。但是,想到她的人生经历和境遇,想到她强烈的自尊心,我们不是觉得很自然吗?
其实林黛玉并没有薛宝钗那么世故,所以她精明细腻,讨人喜欢;她对人坦诚无邪,以诚见人。她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她待紫娟如亲姐妹,真挚的友情令人感动。香菱学诗,宝钗嘲讽她“盼蜀”,无聊至极;香菱征求黛玉的意见,黛玉热情地迎上来说:“你要作诗,就拜我为师。”。纯净透明如清泉。她向香菱讲解诗歌的练习和要求,把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内容,批改练习,称之为“孜孜不倦的教学”。她对别人很大方,不在乎别人。史湘云把她比作球员,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她有些生气,但还是把宝玉的“寄生草”带回房间,然后“和湘云一起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他显得特别天真和真诚。我是情敌,所以我毫不怀疑的猜测。但薛宝钗对她表现出一点关心,给了她一点“管教”后,她坦诚相待,拿出了对薛宝钗的心里话,自责道:“你总是这样对待别人,真是太好了,而我是最疑心的,只是觉得你心里藏着汉奸。前天你说看杂书不好,还劝我说那些好听的。我非常感谢你。原来我过去错了,现在真的错了。”之后她待宝钗如亲妹妹,连宝玉都觉得奇怪。
林黛玉并不是一味的“骄横自大”。其实她也很谦虚。她从来没有跟“下等人”耍过威风,也没有说过一句骂人的话。宝玉说她对晴雯极好;贾琮说,她去潇湘馆送茶,黛玉正在给姑娘们送钱,就抓了两个给了她。每次诗歌比赛,她总是夸别人写得好,从不在乎水平;配合湘云的凹晶亭,每当湘云说一句好话,总要“起身唤苗”,甚至说:“我要停笔了!”林黛玉的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洁得像一个纯洁的孩子,对爱真实。我们真的应该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逗小孩子”的偏见。
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才华横溢,富有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的林黛玉是诗情画意的才女;她多才多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她爱书,不仅读四书,还读角戏《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对李、杜、王、孟、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悉,而且有研究经验;她不仅擅长打鼓,还懂音乐。曹雪芹似乎有意将薛涛、李清照、叶张琼、李双清等历代才女的某些特质融入林黛玉的性格中。比如她代表《杏帘在望》救宝玉的细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清照和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羡才惜才”与“冷月葬诗魂”林黛玉与晋代、明代叶之比较。而林黛玉与历代才女截然不同,这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人格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个性是通过她的诗人气质和诗歌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和薛宝钗可谓“两峰相对,两水分”,远高于其他裙钗,见识可能略不及宝钗;然而,林黛玉却以其诗歌思维的敏捷、新颖和浪漫而著称。每次诗社比赛诗歌,她的诗经常被大家称赞,大受赞赏,所以不断夺冠。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与景物融为一体的穿透力;哪怕有一草一木,一座山,一块石头等很普通的东西,只要她一接触,就会立刻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把自己的灵魂融于客观景物之中,通过吟诵事物来表达自己痛苦的灵魂和悲惨的命运。比如她的诗《白海棠》,既表达了海棠的魅力,也表达了少女的爱。尤其是那句“羞于与谁默默诉说”最为生动:这既是对海棠风度的描绘,也是她自己心灵的独白。她有刻骨铭心的话,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的束缚,连同生共死的紫鹃,甚至她的知己贾宝玉,都羞于说出来,只好放在心里,自己煮着吃。这让它更加孤独、寂寞、痛苦。她的“柳絮词”感人至深,优美动人,双关多,句句如柳絮。每一个字都写得很实在,表达了她漂泊的人生经历和对爱情绝望的哀叹与愤慨。尤其是她的《菊花诗》,三首诗,一举夺冠。她的诗不仅“题新、诗新、立意新”,而且写得很和谐,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她的思想感情。其中“满脑子自怜的问题,谁来告诉邱心?”“谁孤傲,谁隐,花迟如底?”等句子,也写出了女孩高尚的品格和痛苦的灵魂。此外,如她的《桃花女儿之旅》、《秋窗风波》、《提帕诗》和《五美歌》等。它们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诗歌就像一个人,感人至深。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作为她诗的《花葬》。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家以后的人生经历,是她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悲惨命运的全部悲歌的代表作。她含泪流满面地表达了汉奸的悲愤。“柳暗花明又一村,无论桃浮还是李飞”,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360天,风、剑、霜互相用力压着”,不就是对迫害她已久的无情现实的控诉吗?“愿翅膀在奴隶的威胁下诞生,带着花朵飞向天边”是对一个美好理想的渴望和热烈追求;“与其困在沟里,不如干干净净”,可见她高尚的情怀和踏实的精神。至于“今日葬花之人笑,依知葬何人?”让我们看到春天的残花渐落,正是美人老死的时候。没有为我悲伤的歌,不知道花落人亡等等。,书中多次重复,并特别强调。通过鹦鹉会唱歌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意义重大:花的命运也是黛玉的命运。这是一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心曲,是一场与这个邪恶世界决裂的战役。它真实地揭示了一个充满痛苦、矛盾和崇高的精神世界,突出了独立人格的伟大和崇高。这就是“丧诗”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原因。
充满诗性气质、诗化了的林黛玉,总是伴随着她诗性的灵魂,总是随时从心里和身上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流氓诗人恶魔无意识入侵”,这是她的亲身经历。诗歌,对她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她用诗歌来发泄她的痛苦和愤慨,她用诗歌来表达她的喜悦和爱,她用诗歌来表达她抗议和反抗的决心。诗歌展现了她纯洁的节操,她独立的人格,她美丽圣洁的灵魂,她迷人的艺术光彩!可以说,没有诗歌,就没有林黛玉。
不过,最让人激动和落泪的还是林黛玉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她的身上闪耀着最初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民主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气横溢,学识渊博,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心灵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戏,对艺术境界如此着迷。《五美歌》里,她说绿珠不值得石崇牺牲;她吟诵红拂女,赞美红拂女私奔的壮举。酒宴上,她竞相引用《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艳情歌”作为酒单。对于贾府的《人间恶魔》《恶生恶根》和贾宝玉这个二臣的叛逆儿子;他被引为知己,成为团结,从思想到行动支持着他。在大观园里,她是唯一一个从来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也从来不说这种“屁话”的人,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充满了诗意和理想的光辉以及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个形象的新基因,使她与历代才女有着本质的区别。
林黛玉的精神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上。他们的爱情是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新型爱情。这种爱情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而且是非常纯洁、真诚和忠贞的。林黛玉本来就是“情人”“情人”。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她真诚、执着、始终如一地爱着贾宝玉,至死不渝。然而,他们的爱情是在一个禁止爱情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痛苦、无家可归甚至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的爱只能用诗歌和哭泣来表达。诗歌,前面已经描述过了;哭是林黛玉的日常。她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回泪”。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她哭了。芷颜斋说:“这是第一次流泪。”从此“不是闷坐,就是长叹。不知道为什么,我经常哭出来。”林黛玉的哭,分明充满了现实生活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哭是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感受诗意气质的表现。总之,她在为她的爱情哭泣。爱情已经杀了她好几次了。当他们同命的爱情最终被摧毁时,她“烧稿”“失粮”,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什么样的爱情是真挚而坚定,纯洁而圣洁,感天动地,让人落泪,触动心灵,震撼人心!多少人为她流下同情、惋惜、愤慨的泪水!在以泪洗面生活了一辈子的林黛玉,临死前笑着,终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那句未完的话——留下了千年的怨恨!
林黛玉死了,但林黛玉纯洁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的生死之恋,他们践行的爱情原则,她闪耀着艺术魅力的美好形象,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生;这个意象所蕴含的哲理和诗意,会给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发和审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