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毛巾三角毛巾-制造商历史
中国最早的毛巾厂——上海三友实业俱乐部毛巾厂,由陈、沈九成、沈其庸(有资料显示也是沈九成、陈、方志达)于1912年创办,生产的三角牌毛巾很快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机器生产规模较大的纺织厂。“三友实业是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创业很难。”住在杨树浦路上的陈丽芳老人和他的哥哥陈立平(已去世)都是三友实业有限公司的老工人,“我哥哥上世纪30年代初在三友工作,我从65438进厂到0946。我们早期的工人大多是陈的老乡,有的是从宁波带过来的,有的是从上海招过来的。”现年84岁的陈丽芳说。
1917,三友实业有限公司在杨树浦印相港购买了30亩土地,计划建设大型毛巾厂,与日企东华毛巾厂竞争。董事会讨论后,将毛巾命名为“三角”牌,图案由一个圆圈和一个内三角组成,寓意三人同甘共苦。“三角”牌商标也在北京农商部注册。整个毛巾厂投资65438+万元。1919年毛巾厂在川沙设厂,新增木机100多台。
“三友”创始人陈
三友的掌门人陈聘请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郑祖廉为首任厂长。他们将原纱的漂白改为熟纱的漂白,使毛巾的吸水性、手感、白度、纱线脱脂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在当时是漂染工艺的创新。接着,三友社继续开展毛巾花式的研究。他们改进了已生产多年的红蓝档毛巾,用鲜红色染料在白色素布上印上“早安”字样,还免费为大客户印制字号。后来三友实业公司研究生产出新颖独特的多片编织平装浴巾。
潘说:“这三招大大提高了国产毛巾的质量...三角毛巾深受用户青睐,甚至出口东南亚。”打破了日本企业对中国毛巾市场的垄断,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再销往国外市场。
三角牌毛巾畅销全国,这让日系铁锚牌毛巾生意日渐衰落不甘失败,日系商人利用廉价政策再次争夺市场,并带来了200台单毛巾熨斗。雪瑞和毛巾厂在华德路高朗桥至兰州路之间,用廉价劳动力大量生产铁锚毛巾。
三友实业有限公司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在崇尚国货、抵制日货的高潮中,“爱用国货”深入人心。不到三年,日本公司瑞和毛巾厂因销量有限被迫倒闭,日本品牌铁锚毛巾于1923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不久,三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买下杭州统一中纱厂和丁鑫织布厂,改为三友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在美国费城1926世博会上,三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获“第三届金奖(纺织类)”。
三角毛巾盒
“九一八事变”后,三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厂的工人成立了抗日救亡协会,组织了三友抗日义勇军,有400多人参加。陈亲自担任组长,队员们自费制作军装,每天上班前练习。志愿军还在工厂门口的高墙上贴了一张巨幅海报,标题是“我们一定要收复东三省”,描绘了一个志愿军战士拿着长枪瞄准日本兵。
“三友社毛巾厂就在日本东华毛巾公司隔壁。工厂里有一个日本海军陆战队,还有一个望风的。日本人每天都能看到三友社毛巾厂的动作,恨之入骨。从此,三友社毛巾厂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陈丽芳说。据史料记载,1932 18年10月18日下午,谷崎启生等5名日本僧人打着“修行”的幌子,在马屿山路(今双阳路)三友工业社毛巾厂门前敲鼓敲钟,并向厂内投掷石块。他的行为引起了厂里志愿者的注意,志愿者们也跟着他。天齐启生等人逃跑,逃到赵家附近时,被工人拦截盘问。
此时,日本特务头子田中隆吉和女特务川岛芳子事先雇佣的打手伪装成工人混入志愿军,用石块猛击日本僧侣,造成一死两伤,并嫁祸三友工业社工。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日本和尚事件”。
第三天凌晨,日本宪兵队长重俊千春率领的日本浪人团体“日本青年同性恋协会”60余人,袭击三友工业公司,放火焚烧6家工厂,损坏24台织布机,打死工信部逮捕的1人,打伤2人。
战后,田中隆志在供词中称,他知道三友实业公司“很* * *有生产力,是抗日活动的基地”,于是让他的“亲信女人”川岛芳子“巧用这家公司的名义,杀了日莲宗的施舍僧”,借机“搞点名堂”。
10月28日晚1932 11: 30,日军发动战争,次日占领三友实业有限公司。“日本和尚事件”成为“1.28”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被烧毁的“三友”厂房
不久,淞沪爆发甲午战争,三友实业总公司总厂被日军炮火摧毁,设备全毁,损失极其惨重。1932年6月,三友实业有限公司被迫停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2年杭州沦陷,工厂被日军占领。日本人请陈当杭州的维护总裁,但他拒绝接受。他躲在郊区的杨美玲山洞里,潜回上海。1938年,日方专门派人到上海,向三友工业社提出“* * *救* * *荣”的合作条件,陈断然拒绝。当时,上海的《申报》等报纸争相刊登陈的爱国行为。
为了维持三友实业公司员工的生活,陈在租界内制售中药,并代理其他工厂销售棉布。并没有持续多久。1941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租界,实行经济统治,陈只好住在家里。
"那是陈和三友工业社员工最困难的时候."老工人回忆说,但陈总是紧密团结身边的工人,暗中支持和帮助一些工人参军抗日,或支持工人积极分子从事地下抗日活动。
抗战胜利后,三友实业有限公司恢复生产。因为三角牌毛巾是爱国抗日品牌,质量好,所以三角牌毛巾很快畅销全国各地,在东南亚也享有很好的声誉。
1950年8月,爱国实业家陈在上海新昌路金春里职工宿舍走完了坎坷的一生,享年66岁。
三友实业有限公司于1954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上海三友实业有限公司工厂。1962年改为专业毛巾厂,一直生产制造毛巾。
“三友”门市部
陈,又名陈曼云,1885年9月出生于浙江慈溪一个小商人家庭。我的父亲,陈,常年在贾四方四处游历。
当陈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在家乡的一所私立学校上学。15岁时,随父去上海谋生。他先在郊区三阳台杂货店当学徒,后调到虹口嘉兴路上的干馨香烟纸店当学徒。小男孩陈,兢兢业业,肯动脑筋,赢得了店主的尊重,完成学业后离开店当服务员。
辛亥革命前夕,“实业救国”思潮风起云涌,关心国事的陈受其影响,萌发了实业救国的思想。经过长期的仔细观察,陈终于找到了一条创业之路。当时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洋货是唯一的日用产品。1910年,外国蜡烛进口达到一百万关元(一关元等于1.114银元),外国蜡烛取代了中国老式的油灯和土蜡烛。陈发现洋蜡烛的烛芯已由日中通洋行独家经销。要价虽高,但供不应求。在烟纸店工作多年的陈认为,可以从这个成本轻、制作工艺简单的项目入手,踏上立业之旅。
1912年4月,他找了两个合伙人,一个是同乡沈九成,在上海高裕兴香烛店当学徒,另一个是沈启勇,是陈的亲戚,当时也在干新祥烟纸店打工。他们三人花光所有的钱集资450元,在四川北路恒邦桥南石清路鼎兴里租了五间小屋,买了10手动烛芯车,开始制造洋烛芯。小作坊被命名为“三友实业社”,意为“三友合作,实业救国”。
开厂一年后,沈启勇跳槽,股权分置解体。不久陈同乡陈履福出资2100元,资增至2400元,厂名加“明治”二字。产品一出,“三友”的灯芯以低价高质的优势迅速打开市场。
到1915,“三友”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今年年底,“三友”改组为三友实业有限公司,资金3万元,在横浜桥南建起了三层厂房,工人100多人。“三友”首次亮相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