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多晶330瓦光伏商标
EVA是光伏组件必须使用的贴膜,直接关系到面积。一个模块是1.63平米,EVA需要前后封装电池,面积会比模块面积略小,所以一个模块使用的EVA面积是1.6 2=3.2平米;
由于生产过程中有一定面积的损耗,每个模块的损耗面积在0.2-0.3平方米之间,所以一个60型标准模块的实际EVA面积为3.2+0.2=3.4。
EVA行业高度垄断,龙头企业福斯特占据全球48%的市场份额。去年出货量达到5.77亿。
更长的是Swick,去年产量654.38+0.56亿;第三是海有为。去年出货量大概是6543.8+0.3亿。三家公司的市场结构稳定。去年总出货量8.63亿。如果换算成60型标准件,对应8.633 . 4 = 2.538亿件。按照去年每个60型模块278W的平均功率,对应的总功率为2.538 278 = 705亿瓦=70.5GW。
去年扣除薄膜组件,全球组件总出货量达到101GW,上述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也不过70%。
EVA与面积有关,所以电池技术进步带来的电量提升不会干扰EVA数据。
EVA的消耗是一定的,行业内各家亏损差别不大。每个60型标准模块的消耗量约为3.4平方米,便于记忆和计算,很容易找到某个测算标准。EVA生产线启停灵活,淡季来临时不会为了囤积库存而盲目生产,库存因素扰动小;
EVA是高度垄断和集中的。我们只需要跟踪三家公司的产销数据就可以覆盖全行业70%的出货量,竞争格局稳定。我们只需要将三家公司的数据除以0.7,就可以计算出整个行业的整体需求,简单快速的对行业的冷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其次,如何看待光伏未来的投资机会?像往常一样,如果你想看未来,先回顾过去。
在过去的10年里,光伏产业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尚德英利设立兆瓦级光伏组件生产线,第二次,保利协鑫突破冷氢化工艺占领硅市场,第三次,隆基股份推动单晶硅片降低成本替代多晶硅片。
这三个时间对应的是光伏产业链三个环节的组件、硅片、硅材料的大幅度降成本,实现规模化制造,推动发电成本平价化。
在这背后,过去10年的光伏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加增长的特征:行业整体在增长,但周期波动剧烈,主流厂商经常被颠覆,曾经的领导者都是非主流的圈外人。光伏行业不停地重复着穷人到首富,再到破产的故事。
比如尚德英利在组件技术突破之前,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操盘手。保利协鑫在突破硅技术之前,只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二级火电厂。现在隆基在爆发前只是尚德的三级供应商,火热的通威股份还在生产饲料。
主流厂商不断被颠覆,因为上一波投资的巨大沉没成本已经束缚了他们无法移动和拥抱新技术,所以规模越大,死的越快。
具体来说。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尤其是德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大力补贴光伏。
当时产业链的瓶颈是硅材料的供应,硅材料的价格飙升至近200美元。电影路线性价比突出。应用材料等半导体公司陆续推出交钥匙生产线,正泰光伏、新奥能源等企业大量买入,还有金属硅、废硅回收冶炼等非主流路线。
当时保利协鑫发现硅的制备过程其实是一个难度适中的化学过程,于是另辟蹊径,从东北化工厂招了一批工程师来设计还原炉和反应釜,探索工艺。2009年,保利协鑫冷加氢工艺成功落地,震惊全球光伏行业,股价暴涨10倍。
资金的激增将保利协的产能从5000吨推至6万吨。与此同时,硅材料的价格像崩盘一样从200美元跌到了20美元。从应用材料到郑泰、新奥等薄膜公司,汉能光伏在高点接手薄膜的故事到今天也没有结束,金属硅和废硅回收也没有提及。
2010-2011欧债危机消除了德国和西班牙的补贴,疯狂扩张的多晶产业链遭遇了光伏史上最严重的双重打击。当时相对较小的单晶硅片企业对降价反应迟缓,单价市场份额被挤压到20%以下。
2011上市的隆基,手握1亿元资金心有余悸。秘书长感叹,隆基竟然能在这么惨的行业生存下来。
2012结束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坐在了钟老师的旁边。无聊的会上,钟老师给我们画了一张2013-2017的单晶降成本路线图,把新工艺的边际贡献进行了拆分,很有说服力。
从2013到2015,小小的隆基股份在GCL的强大压力下沉浸在探索这些工艺中,直到2015隆基股份首次发行成功获得20亿子弹开始单晶硅片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张。
从5GW、10GW、20GW到65GW的过程就像协鑫-保利,股价上涨50倍,远超协鑫-保利成为a股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硅材料的技术迭代稳定了硅材料行业的竞争格局。今年以来,海外硅厂停产,通威、大全、协信厂商市场集中度超过70%,硅价波动性明显下降。硅片的技术迭代正在稳定硅片行业的竞争格局。
今年多晶硅晶圆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20%以下。随着隆基、中环、上机数控产能的大规模释放,顶级单晶硅片厂商的市场份额接近70%。
4月份以来,单晶硅片价格暴跌。生产周期拐点导致的价格将在今年下半年接近硅片长期价格中枢2.3元左右。之后随着波动的收敛,硅片价格会慢慢下降。
从复盘的角度来看,元器件、硅材料、硅片都发生了技术迭代,电池芯片这最后一个领域还是悄然无息。正是这种安静的免息行业,导致电池行业依然分散,在硅芯片的产业链博弈中没有话语权。
从商品价值计算,电池芯片的市场容量是硅片的近两倍,单位利润率的水平还不到硅片的1/3,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从美国国家实验室十年前的技术演进图来看,光伏效率的顺序:多结?单结?多晶电池(晶体硅)?薄膜电池。工业层面的两跳间断性完美体现了这一效率路线。
市场认为光伏新技术层出不穷,真假难辨。根据第一原理,这个效率路线图是无可争议的,其背后是材料科学的科学逻辑。
上帝已经安排好了光伏技术的未来,即异质结技术,独特的复合结构,可观的效率潜力。
用硅代替薄膜,用单晶硅代替多晶硅的工艺,为异质结代替简单结铺平了道路。因为异质结电池的硅衬底是N型单晶硅,P型单晶的制备工艺可以转化为N型工艺(这不是跳跃不连续),所以当P型单晶硅完全取代P型多晶硅时,就宣布N型结构取代P型结构。
光伏发电的最终目的是上网,但电网不是慈善机构,不会因为企业社会责任而接受光伏无限。
当光存储系统达到发电侧的平价时,电网有接受光伏的商业动机,火电终止。
电网改革放开了调频、调峰等配电辅助服务的市场空间,储能运营商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并网压力倒逼储能需求启动,电网改革压力倒逼储能盈利模式启动。
光伏是光存储系统的一级火箭。
储能刺激锂电池下一个超级需求。储能需求和动力需求* * *都推动锂电池降本增效,进而加速储能的应用。这是光存储系统的第二级火箭,所以光存储系统取代火电的时间可能会比大家预期的要快。这个市场空间是两个亿级市场的叠加,可能在万级。
综上所述,异质结和储能将是未来光伏10倍甚至100倍的发源地。
最后说一下对周期的理解。谈周期,从短到长,分为库存周期、产能周期、经济周期。
库存周期引起利润表变化,产能周期引起资产负债表变化,经济周期引起技术变化。
进一步扣除:
1)改变利润表的是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由价格和销量决定,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销量来源于产销率和产能利用率,而产能来源于资产负债表,所以利润表是资产负债表当前时点的贴现值;
2)当存货周期内的价格波动引起利润表变动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尤其是固定资产保持不变。当价格下跌时,落后企业的固定成本无法承受冲击,导致落后企业破产,整个行业产能收缩,生产周期向上;
3)当技术淘汰来临时,龙头企业的固定成本无法承受冲击,整个行业破产。企业的固定资产(固定成本)能否承受冲击是区分三个周期层次的标准。
无论是落后企业还是领先企业,本质都是通过折旧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所以损益表再漂亮也掩盖不了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的疲软。
在生产周期层面,落后企业被淘汰,龙头企业集中度提高,行业越来越稳定,最终出现垄断。垄断是超额利润的来源,任何行业都是如此。问题在于行业稳定的持续时间。
对于商业模式和技术进步层出不穷的行业来说,垄断是个伪命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军事需求催生了半导体产业。在过去的50年里,几轮半导体周期埋葬了无数领先的半导体公司。
晶圆技术稳定的时候,台积电出现了,崛起了20年。在这背后,三星和英特尔仍处于动荡之中,摩尔定律正在扩大台积电的护城河。即使在这个领域,台积电仍在努力赚钱。
在CPU领域称霸十几年的英特尔,几年后被AMD赶超,新架构仍在冲击老大。
再者,在商业模式和技术进步层出不穷的行业,一个企业的阶段性领先甚至可能埋下失败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创新者困境”。
领导者积累的巨额固定资产成为新一轮技术竞争的包袱。位置越靠前,规模越大,被放弃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前期计提资产减值是主动破产,维持产能利用率,加速负向自我循环,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光伏行业从硅材料技术变革到硅片变革再看未来电池变革,从领先到落后,从首富到破产,无处不在。造成这种情况,
1)技术变化太快,所以固定资产淘汰太快;
2)效率溢价不足,所以成本属性多于技术属性;
3)成本差异小,重复建设往往导致产能过剩。
但在经济周期层面,所有的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都不值一提。
每一个经济周期结束,技术红利消失,增长乏力伴随着四次危机,比如战争、瘟疫或者金融危机。新兴产业完全取代落后产业,国家的兴衰也是如此。20世纪20年代,美国是靠第二次技术革命带动的电力、汽车等产业超过了英国,80年代,美国是靠第三次技术革命带动的计算机、互联网等产业超过了日本,不是新教伦理的白人文化,也不是美联储无尽的流动性泡沫。
人,企业,国家都一样,都依赖于跨越牛熊的伟大行业,核心是以固定资产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