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镇农业发展

1982年冬天,新场镇娇子村农民熊率先在自家菜园里搭起了200㎡的塑料大棚,开始尝试培育辣椒苗。成功后,第二年移栽2亩棉田,实行辣椒间作模式,亩产辣椒4000斤,棉花(皮棉)100斤,产值4000多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镇的辣椒种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种植模式到棉田套种、从单膜到双膜、从本地直销到商贩上门收购的过程。辣椒品种不断更新升级,从杂牌品种到项燕系列,从项燕系列到青椒系列,从青椒系列到李咏109系列。截至2005年底,新场镇蔬菜、辣椒、棉花面积达到1.2万亩,约占全镇旱地总面积的59%,产值4800万元,人均产值1.55元。

1995年,新场镇三元沟村三组农民周少荣在自家1.4亩棉田套种瓜成功,亩产瓜2000斤,棉花100多斤,亩产值3800多元。育苗由大棚升级为地热线,品种由金田系列升级为中甜系列,种植方式由单膜改为双拱膜。经过10年的推广发展,全镇蔬菜、瓜果、棉花面积达到6000亩,占全镇旱地总面积的34.5%,产值19万元,人均产值614元。

在旱地优化模式基本完成后,新厂镇委、镇政府将目光投向水田优化模式,有效提高水田产出效益。2000年,新场镇王家土荡村的农民方率先在他的2亩稻田里种起了甜瓜。他春天种瓜,收获后秋天种中稻,也很成功。亩产甜瓜2000斤,水稻750斤,亩产值3550元。经过五年的发展壮大,全镇瓜果水稻面积达到1万亩,产值355万元,人均产值115元。

为充分利用冬季低洼水田,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新场镇刘垚土荡村农民刘长光在原胡莎珍珠养殖基地建设了500亩虾稻连作示范基地,不仅冬季放养小龙虾,收获后还种植中稻。每亩可产虾100公斤,中稻700公斤,每亩产值2250元。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恢复了土壤肥力,保证了粮食产量。

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1999年初,新场镇成立了石首市蔬菜协会,并注册了“楚禾”牌甜瓜商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协会从80人发展到400多人,在广州、上海、Xi、长沙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每年销售瓜65438个。

新场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规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3年6月,湖北省优质棉行业协会在《湖北棉花产业》第33期上发表了题为《瓜胶间作棉花高产高效》的专题报道,并配发了编者按,将新厂的经验和做法向全省推广。2004年5月,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带领部分县市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到新场镇张家台村、高家槽村考察,并召开了石首市旱地优化模式现场会,将新场镇的种植模式推广到全省。2003年7月,石首市江北区菜地会议在新场镇召开,市委副书记张少华作了专题汇报,力争在5年内建成江北区5万亩蔬菜基地。此外,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湖北电视台微波频道、荆州电视台《垄起来》栏目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新场镇旱地优化模式进行了报道和宣传。

为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的科普意识,2004年2月,新场镇委镇政府在镇小学举办了“新场镇首届农民科技节”,邀请了省农业厅种植业处、省农业厅科教处、荆州市农业局、荆州市科技局、荆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荆州市农科院、北京世农种业、荆楚种业、石首市农业局、石首市科技局,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发放各类科普资料,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

新场镇先后两次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全镇低洼低产农田进行改造。1997年争取财政资金205万元改造白洋淀项目区,2004年争取国家无偿投入资金212万元改造侯家桃项目区。通过改造,这两个项目区沟渠道路畅通,树成林,排灌自由,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0年、2001年、2003年连续三年荣获石首市农业产业化“小康杯”银杯;2003年6月,被荆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荆州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7月,被荆州市委、市政府授予“荆州市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先进集体”。1997 12被湖北省农业普查办公室评为“首届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5438年6月+2000年2月,被湖北省西甜瓜协会评为“湖北省最大的甜瓜之乡”。2004年,11被中国果蔬产业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质辣椒瓜果生产龙头镇”。

新工厂化农业也有一个错误。2000年以前,苎麻市场非常活跃,产品供不应求。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2000年新厂镇政府大力号召农民种植苎麻,全镇统一购买苎麻种子,发放到村和农户,种植面积达3000亩。后来由于苎麻价格暴跌,镇上的麻农入不敷出,种植积极性严重受挫。农民怨声载道,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挖苎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