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大战略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1000字论文

近年来,黄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主三化”的要求,实施“三大战略”(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坚持以区域发展理念谋划县域经济,立足全市大局统筹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共享,全市经济协调发展。今年6月5438-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05亿元,增长2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295亿元,增长45.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43亿元,增长29.27%。

一、区域定位功能化

在区域竞争中,黄石市既树立了“经济驱动力越来越强,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机遇意识,又强化了“不能功能化,就要边缘化”的危机意识,力图确立自己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功能地位。一是注重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作用。以黄石、大冶等6个国家级试点开发区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在“中国特色”公租房建设管理模式、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挂钩、替代产业培育、地质灾害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国家资源枯竭型转型示范城市。二是发挥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围绕“打造两个千亿产业,培育10个百亿大企业,发展150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目标,建设全国重要的特钢铜材深加工基地和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已有2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2家企业产能和销量位居全国第一,3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三,4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十,新引进7家世界500强企业,拥有中国名牌9个,驰名商标8个,出口品牌1个,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发挥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作用。依托已开工的大广至杭瑞高速公路、即将开工的黄仙高速公路、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开发的黄石新港(物流)产业园、与新兴铸管合作开发的沿江重化物流中心,加快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建设,打造辐射鄂东南、皖西、赣北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产业布局集群化

抓住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湖北省实施“千亿产业计划”的机遇,大力推进产业延伸和配套,发展“八大产业”集群。一是挖掘潜力,提升强势集群。以调结构、促转型为重点,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升级、做大做强,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黄石市先后实施了94亿元的新野钢铁特种钢管及重型冶金锻造、654.38+0.6亿元的新兴管业扩产、654.38+0.6亿元的20万吨彩色阴极铜改造、265.438+0亿元的中铝华中铜业高精铜带、30亿元的654.38+0万吨李珊板材,推进特钢及实施6543.8+00亿元的东贝高效无氟压缩机6543.8+06万台,与比利时LVD公司合作投资6亿元的大型精密数控机床6543.8+02万台,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二是招商引资,促进集群。三年实际利用外资8865438美元+0.22万,实施了宝成3000万双品牌运动鞋、合兴50万锭高档精梳纱、安达654.38+01.6亿元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汽车零部件和纺织品。第三,互补发展促进集群。围绕黄石“八大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支持大冶市创建湖北统筹城乡发展排头兵,阳新县创建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脱贫致富示范县。在产业布局上,按照功能分区、互补发展的原则,大冶市依托利达、合兴纺织、陈矛铝业、李珊板块带、武重冶金、李鸿重型数控机床等项目,形成了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机电制造四大产业集群。使阳新县依托宝成鞋服、安达汽车配件、华新“双千万吨”水泥骨料、远大制药等项目,形成纺织、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医药、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依托中粮、雨润、永达、金牌、富川油脂等龙头企业,黄石市形成了两个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

第三,园区发展多元化

深入实施湖北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黄石与武汉城市圈对接融合、中心城区与大冶、阳新对接融合的大园区,形成“一带”(黄石沿江经济带)和“三园”(黄金山工业园、大冶西北工业园)先行,积极探索“融合驱动”发展模式。按照“传统产业互补、新兴产业打造、协同发展”的要求,武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先后引进武汉中冶投资20亿元在大冶岭城工业园建设特钢模具、武汉日新能源在黄金山工业园建设30兆瓦光伏发电、远大制药投资4.2亿元重组阳信富驰化工等项目。近年来,黄石实施了30多个重点合作产业项目,总投资60多亿元,加速了黄石融入武汉城市圈。二是积极探索“托管驱动”发展模式。黄石经济开发区委托大冶市,面积150平方公里。三年多来,起步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机械产业园、科技产业园等投资10多亿元的10多个产业园区陆续开工,通过“托管驱动”加快了黄石城区与大冶城区的对接融合,依托开发区带动县域发展的效应初步显现。三是积极探索“* * *楼宇互动”的发展模式。在阳信棋盘洲新港物流园区探索* * *共建、利益* * *共享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带动阳信、黄石港、西塞山等72公里沿江经济带发展。四是积极探索“飞地联动”发展模式。黄石市突破行政区划,通过规划引导、税收共享等方式促进市县与市区联动,积极支持黄石港、铁山在黄金山工业园区建立工业园区。三年来,黄金山工业园投资近30亿元,建成区50平方公里;阳信新城工业园投资2亿多元,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大业成西北工业园投资20亿元,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在2009年湖北省113县(市)开发区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

第四,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百万以上的区域性大都市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中心城区与大冶、阳新全面对接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坚持大规划理念,按照“南对接、东开发、环湖开发、沿江开发”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111”区域城镇发展体系,以市区和大冶市为中心,阳信市为副中心,10个中心镇。一方面,以“双迎”(迎接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暨建国60周年建市)为契机,两年来实施总投资334亿元的217个工商项目,城市功能和宜居性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农村”,按照“城镇化”的要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安全饮水、文化体育事业、广播电视、村庄建设,按照重点突破、整镇整村推进的原则,建立新农村建设联系点110。三年来,市级投入超过6543.8+0亿元,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50.55%,力争到2015年达到56%。二是推进交通设施一体化。着力构建衔接性路网体系,实施了二东长江大桥、大广、杭瑞高速黄石段等20多个重大交通设施项目。特别是随着黄武城际高铁、黄县高速的开工建设,黄石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新开通和在建隧道3条,启动建设3个物流中心,使黄石市实现了与大冶、阳新、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对接,黄石市的发展也从“环磁湖”向“环大冶湖”拓展。三是推进生态建设一体化。全面启动全市总投资近6543.8亿元的生态环保工程,重点实施湖泊水生态、327座露天山塘、5.56万公顷石漠化荒地等修复治理工程,关停“五小”企业65438多家,建设污水处理厂5座,实施节能减排重大工程29项,总投资60多亿元,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四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努力在生活垃圾处理、公共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由香港创冠集团投资4.6亿元兴建的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科技示范工程。年底建成后,可解决黄石市区、大冶、阳新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将大冶市公共交通纳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同城化”发展;与农发行合作,为县(市)担保融资1亿元,大力实施“学安工程”和“乡镇卫生院达标工程”,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农村学校D级危房改造和乡镇卫生院达标任务。

动词 (verb的缩写)开发环境的优化

黄石市始终注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发展。2008年起,黄石市全面推行“两集中一代理”,将各部门的审批服务集中到一个部门,集中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赋予服务窗口收发权、初审权、组织协调权、相对审批权,办理全部审批服务。目前,全市24个职能部门都设立了审批部门;同时,依托3G(TD-SCDMA)电子政务国家试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审批事项和服务网上办理,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发展做贡献。近年来,黄石市狠抓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先后引进3家金融支行,使全市金融机构达到15家;成立了4家小额贷款公司,扩大了市担保公司。资本从6543.8亿元扩大到今年的3亿元,为3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近30亿元资金。同时,创新了“矿业权质押贷款”、“铜票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多种信贷新品种。6-8月,全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将其打造成大城投公司等市级融资平台,为县(市)担保融资4亿元以上。三是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减轻发展压力。抓住黄石被确定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试点的机遇。近年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115、2.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6万亩,力争增减周转指标5025亩;2009年7月,《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正式获批,可增加黄石市建设用地规模21.3万亩,缓解了制约其发展的用地问题。

近年来,黄石市在抓市县发展方面,与兄弟市州还有较大差距。黄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罗书记、李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兄弟市州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推动黄石市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