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哪里来的“自视甚高的我从来没有无知过”
子曰:“只要你带十块肉干来见我,我教他未尝不可。”
注意事项:
(1)自助:自己准备。
(2)捆绑:小礼物。一捆,十个一捆。是xiū,一小块肉。字面翻译成十块肉,其实就是礼物很薄的意思。孔子第一次见面就让他的学生拿十多块肉干当学费。后来,学生交给老师的学费被称为“捆绑”。
(3)以上:奉献。
(4)教学:教学。
孔子的意思是,我不在乎你是穷是富,出身是高是低,只要你能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学识、品行,只要你来了,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西汉礼学家戴胜编的《礼记》说:“礼说学,不说教。”也就是说,按照礼仪,只有学生来了,才会被老师教,而不了解老师的时候,就会被学生教。
“克己复礼”符合礼仪制度,体现了学习者谦卑恭敬之心,既是为师,也是为道。没有这种心,是学不好道的。
扩展数据
在古代,学生入校拜师,需要六种对学院或老师有特殊意义的礼物。
捆六礼通常指莲子、桂圆、枣、芹菜、红豆、干瘦条。
莲子,莲子是苦的,指的是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孜孜不倦地教育自己的学生早日成才;芹菜,意为好学勤奋;龙眼指的是完整的学术生涯,意思是完整的功德;红豆寓意“好运高照”;枣,意为初高中,希望学生早日成才;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的愿望。
在古代,肉是奢侈品,人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人才能吃肉。所以在古代,有地位的人被称为“肉食者”,就是这个道理。晋惠帝听说老百姓没饭吃,居然说出了“何不吃碎肉”这种令人震惊的话,成为千古笑柄。
古代没有冰箱。曾经有一种稀有珍贵的肉,用水煮透了,然后用盐包起来,放在屋檐下的阴凉处晒干。最后再十个扎成一捆,收好慢慢享用。当然这些肉干也可以用来祭祖,让祖先保佑自己经常吃肉。
古人非常尊敬老师,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因此,当孩子作为老师上学时,人们通常会送一个珍贵的“包袱”给老师,作为见面礼。早在孔子时代,就有送“书辩”给老师的习俗。
所谓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献上一个“鞠躬”,这样孩子才算是正式进入学习。虽然东西不多,但已经可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给老师的礼物不一定是“捆绑”,也可以用其他礼物代替。比如唐朝的时候,人们送酒、送肉或者送丝来代替“捆”。虽然物是人非,但作为给老师礼物的“捆绑”这个称呼并没有变,甚至后来给老师的学费、赏钱或工资也叫“捆绑”。
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把老师的工资叫做“捆绑”,也没有人把它作为学费交给老师。当然,不建议给老师送礼。“束”字让我们明白,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