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正宗天津狗不理包子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材料:面粉750g,干净猪肉500g,生姜5g,酱油125g,水422ml,干净葱625g,香油60g,味精少许,碱适量。
制作方法:将猪肉按照肥瘦3: 7的比例搭配。将肉的软骨和残渣洗净切碎,做成大小不一的肉丁。在搅拌肉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姜水,然后加入酱油。上酱油的目的是调节咸度,酱油的用量要灵活掌握。上酱油的时候,一次加一点,让酱油完全融入肉里。上完酱油等一会儿。如果能在冰箱里放一段时间,最好是马上加水。水也要分几次加一点,不然馅料容易做汤。最后加入味精、香油、葱花搅拌均匀。
狗不理
英文名:Go Believe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有名的风味点。目前有一个英文名:“Go Believe”。又白又软,大小一样,底边一样厚。咬起来很油,但是不油腻,吃起来很好吃。
“狗不理”成立于1858。清朝咸丰年间,河北省武清县杨村有个年轻人叫桂友友。因为父亲四十岁有了儿子,为了安全养子,取了“狗儿子”的绰号,期望他像小狗一样乖(按照北方的习俗,这个名字充满了淳朴、慈爱的亲情)。
狗十四岁来到天津学习,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佳蒸菜馆当服务员。狗心灵手巧,好奇心强,在师傅们的悉心指导下,这位贵友做馒头的技术不断提高,很快就出了名。
当了三年老师,桂友友掌握了做包子的各种技巧,于是独立自主,开了一家专门做包子的小吃店——“德聚好”。他用肥瘦鲜猪肉3: 7的比例加入适量的水,辅以排骨汤或肚汤,并加入磨好的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花、味精等。,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拌成包子。包子皮半毛面,搓条放剂后卷成直径8.5厘米左右,厚薄均匀的圆形皮。包好馅料,用手指仔细揉搓,同时用力拧褶。每个馒头都有固定数量的15个褶,褶密度均匀,如白菊花。最后用硬气在炉中蒸。
由于桂桂友手艺好,做工非常认真,从不掺假,做出来的包子口感绵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俱佳,吸引了千里之外的人来吃包子,生意十分红火,很快名声大噪。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吃他的包子,贵由忙得没有时间和顾客说话。结果吃包子的人骂他“一个卖包子的狗,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就叫他“狗不理”,把他经营的包子叫做“狗不理包子”,但原来的店名渐渐被人遗忘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训练新军时,曾在北京将“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赠送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欣喜不已,说:“山中野兽云中雁,陆上牛羊,海底鲜,不如狗不理香,可食久矣。”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很多地方开起了分号。
后来,桂友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做生意的新点子:就算店里的桌子上摆了几大筐干净的筷子,顾客也要买馒头。他要求先把零钱放在碗里,然后他根据碗里的钱数给包子定价。顾客吃着包子,放下碗筷离开店铺,而贵族朋友却自始至终忙得说不出一句话。于是邻居取笑他说:“狗仔卖包子,不理他们。”后来好邻居把他的包子店命名为“狗不理”,他做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贵族朋友们也没有反对。这家店的名字一经传开,便远近闻名,一直流传至今。可以说是长盛不衰了!
狗不理包子以味道鲜美闻名全国,享誉海内外。狗不理包子很受欢迎。关键在于其用料精细,制作精美。在选料、配方、搅拌、揉面、擀制等方面有一定的绝活,做工上有明确的规格和标准,尤其是包子匀称,每个包子不少于15褶。刚从抽屉里拿出来的包子,大小齐,颜色白,面软。它看起来像一朵在雾中含苞待放的秋菊。清爽舒适,咬一口,油润如水,香而不腻,一直深得广大市民和各国朋友的青睐。
制造工艺
材料:面粉750g,干净猪肉500g,生姜5g,酱油125g,水422ml,干净葱625g,香油60g,味精少许,碱适量。
制作方法:将猪肉按照肥瘦3: 7的比例搭配。将肉的软骨和残渣洗净切碎,做成大小不一的肉丁。在搅拌肉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姜水,然后加入酱油。上酱油的目的是调节咸度,酱油的用量要灵活掌握。上酱油的时候,一次加一点,让酱油完全融入肉里。上完酱油等一会儿。如果能在冰箱里放一段时间,最好是马上加水。水也要分几次加一点,不然馅料容易做汤。最后加入味精、香油、葱花搅拌均匀。
天津名吃
天津中餐厅无非就是京菜和鲁菜,没有这方面的特色菜。同时,天津是在不平等条约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英法租界,洋务人员,洋船。天津也有几家著名的西餐厅。至于川阳粤菜,在抗日战争之前是很少见的。直到1945,日本人投降,中国政府复员,大陆人多了,官僚风气盛了,各地的饭馆陆续出现,风味和色彩也渐渐时髦起来。
去过天津或者听说过天津的人都会记得或者知道“狗不理”包子很有名,吃的津津有味。天津人常说“没吃过狗不理包子,就是浪费时间。”虽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了它的名气之大。所以朋友来天津,或者亲戚朋友串门,免不了要请狗不理吃个包子。
狗不理的包子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成名的不是原来的掌柜,而是一个学徒。学完基础功夫后,他精益求精,名声大噪。“狗不理”是徒弟的外号。在旧中国,婴儿出生时,父母为娇弱的孩子担忧,这是一种民间习俗。在所谓多灾多难的旧社会,缺医少药,迷信盛行的时候,他们取了一个粗鄙的绰号,比如狗配女孩(男生有时会取女孩的名字,这是重男轻女的陋习),认为这样的妖怪不会注意,狗理所当然更不会理会。就是这个无视狗的徒弟(真名早已不为人知)善良勤奋。当了三年学徒,他学会了一门好手艺,成了做包子的师傅,给师傅赚了不少钱。
后来师傅去世了,自己创业,资本小,也没办法出大名。于是他在运河码头开店做馒头,卖给一些码头船工和商贩。大部分都是老乡,还叫他小名,所以狗不理就和包子联系在一起了。另外,他做事老实,手艺好。他做的馒头真好吃。就这样,消息广为传播,被狗忽略的包子成了名品,顾客也逐渐从劳动人民、普通市民发展到达官贵人、富商。
据说袁世凯在天津站练兵(当时是清朝直隶总督)。为了奉承慈德太后,他专门买了贡品进京,得到了慈德太后的赏识,包子的价值更高了。从此生意兴隆,有钱赚,“德聚”在天津正式开业。但是知道的人还是不多,一般都叫“狗不理”。1949的老板已经是狗不理第三代了,大家都知道狗不理原来姓高。公私合营,收归国有后,一度质量低下。最近又回归民间,包子又很受欢迎了。
狗不理的包子和普通包子没有本质区别。它的名声在于它的真材实料和精心制作。当我爱管闲事的时候,我拜访了店主。他告诉我们狗不理包子是最精致的,它完全是由炖骨汤制成的。馅选得好,按季节比例不同:天冷肥多,夏肥少,春秋暖,肥瘦分开,做到不油腻,软嫩;将馅料剁细均匀,将浓汤调湿凉,加入葱姜调味;面团不要太老,面团要薄而结实,馅料不塌,不流油,褶要密,外观要好,要注意一个包子12褶,三个面包,大小没有区别。这些都是有特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