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词典选择的中国词汇有哪些?

目前,* * *有超过120个与中国有关的词被牛津大学出版社收入词典,包括风水、点心、磕头、胡同、湖口、关系、枸杞和武侠。“土豪”和“大妈”还没有收入。

最近,一些中国媒体对《牛津英语词典》可能收录中国词汇的消息沾沾自喜,比如(土豪:“中国贡献的英语词汇正不知不觉地融入国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更深的角度来看...它反映了中国正在融入全球化进程。”如今,像“关系”和“城关”这样有中国特色的音译汉语词经常出现在英语阅读材料中。这些词起源于中国。是的,但是他们不一定骄傲。

“关系”:牛津词典中最著名的中文音译词。

牛津词典收录的最著名的中文音译词是“关系”。《牛津英语词典》对此的定义是:“来自中国普通话,字面理解和‘接触’是同一个意思,特别是有利于在中国进行商业活动和其他交易的社交网络系统和有影响力的人际关系。”《大西洋月刊》2013期的一篇文章《摩根大通在中国:为什么照常做生意越来越难》对“关系”一词在英语语境中的含义做了更清晰的解读:“每一个去中国的外国人,到中国后不久都会学到一个神奇的词“关系”。这在这个654.38+0.3亿人口的国家是必须的事情。有了“关系”,它可以意味着找到一份工作,进入一所好学校,或者帮助新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政府关注。拉拉‘关系’可以快速、毫不费力地解决难题。”

“城管”:源于媒体对“中国市政准警察部队”的报道。

“城管”一词来源于英文媒体在报道中国城市管理时找不到对应的英文单词,只能音译。2013年7月,《大西洋月刊》以“见过的“城管:中国被憎恨和暴虐的地方警察”为题,介绍了中国的“城管”制度,其中对“城管”的介绍是:“作为中国最被广泛憎恨的市政警察,从正规警察部门分离出来的“城管”负责管理城市生活。2013年8月,华尔街日报以《中国城市准警察的时机》一文介绍了“城管”制度:“‘城管’”是中国城市政府组织和聘用的辅助性准警察力量,负责管理各种市政事务。关于“城管”的法律是如此模糊和宽泛,以至于“城管”事实上的权力几乎不受限制。虽然公众对‘城管’的野蛮暴民行为有很多反感,但‘城管’的雇主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来约束他们。"

“双规”:法律和政治领域中常见的规范英语词汇

“双规”一词已成为法律界和政界常用的规范英语词汇,无需意译。关于中国法律制度的介绍性英文专著对这一制度作了直截了当的定义:“除了字面上的伪装,‘双规’在中国是一种秘密拘留机制,没有任何司法监督和法律规定”。研究这一制度的政治论文也在摘要中明确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法外羁押'制度)”。2012年9月,《经济学人》杂志提到了这个词的另一个重要含义:“这是党内警察的行为:中国的执政党对有罪的内部成员另有一套法律。”

“劳改”:2003年被收入牛津短语词典。

比最近的“土豪”和“户口”更早,“老盖”在十年前就被收入了英语词典。《简明牛津英语词典》( 1994)收录了“劳改”一词,意为源于“劳动改造”的“惩戒性处罚制度”。2003年的《牛津英语短语和寓言词典》进一步解释了“劳改”这个词条:“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麦克米伦英语词典还收录了“劳教”一词:“最早使用于英语中的1983,指的是我国劳教网络构成的惩戒系统”。

“红包”:英语世界很难理解“社交和家庭聚会上装有金钱礼物的红包”和“贿赂”的双关语

在各种百科网站的“中国习俗”类别中,一般都会介绍“给红包”这一民俗:亲朋好友在婚礼、家庭聚会、节日等社交场合赠送的装有纸币或类似货币礼品的红色包裹/信封。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三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形式洗白贿赂的传统,英语国家的人很难理解。致力于反商业贿赂的美国非政府组织Trace International的主席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解释了这种差异:“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明文规定,企业‘不能直接或间接向政府官员提供、承诺或支付任何有价值的物品以获取商业利益’。然而,被控行贿的公司很难向没去过中国的美国陪审团解释,为什么把装在红色密封信封里的现金交给中国的政府官员是合适的,而且“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可能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了。如果不这样做,当地官员很可能会认为他们受到了羞辱。"

户口:“分化排斥控制社会”的“户籍制度”

“户口”之所以在英语中直接音译为“户口”,而不是翻译为“户籍制度”,是因为英语世界的居民无法理解中国的户籍制度。现实中的差距,正如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以分化与排斥控制社会:中国户口制度》的序言,向美国读者指出了“中国特色”:“想象一下,你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想搬到中国一个更繁荣的城市,结果, 不允许在目的地超过一半的当地工作或超过一半的当地公立学校就读,而且因为签证过期,随时会受到你所在市政当局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