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
潮绣、潮绣(潮绣)、广绣(广绣),统称为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今天流行于潮汕地区。潮绣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流传于中国和东南亚。
明清以来,苏绣、湘绣、粤绣(包括粤绣和潮绣)、川绣享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较大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潮绣讲究构图,品种大致可分为生活用品、鉴赏品、戏装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主要有“过桥”、“挂干”、“过根”、“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等60余种,还有“只打”、“融针”、“乱针”、“点绣”等。
粤绣历史悠久,主要分为潮绣和广绣。潮绣属于粤绣。潮绣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ⅶ-20。
历史渊源
潮绣历史悠久,起源并流行于今天的潮汕地区。潮绣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流传于中国和东南亚。清朝乾隆年间,潮州等地也广泛设立刺绣村和作坊,粤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的天地潭、布署街、开元寺一带,就有20多种绣品。绣品远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占领南洋市场,尤其是地方特色浓厚的殿堂,佛寺陈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
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外销,对国外市场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19世纪英国艺术家Bosier写的《美术在中国》中写道:“中国人善绣花鸟,广东人尤擅此术……”潮绣多传入欧洲,可见当时中国潮绣在欧洲也有很大影响。
潮绣属于粤绣,潮绣(潮绣)和广绣(广绣)合称为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潮绣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流传于中国和东南亚。按刺绣工艺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金丝绒混绣四大类。具体方法分为刺绣、垫料、贴合、拼接、缝合五大类200多种针法。刺绣用于服装、道具、寺庙装饰等。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享誉海内外。
晚清潮绣作品《苏武牧羊》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工艺大赛中获得大奖。当时潮州全城敲锣打鼓,放鞭炮祝贺,绣工被称为“刺绣状元”。
潮绣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首届南洋劝导会,展出并获奖,包括:苏武牧羊、冯丹潮阳、郭子仪生日、狮子头等。所有这些潮绣都是由24名男性绣工绣的,他们被称为“刺绣冠军”。
潮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刺绣工人广泛遍布城镇和农村,从业人员超过65438+万人,产值超过6543.8+亿元,几乎“家家有绣框,户户有绣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