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大理州政府工作报告十大亮点

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项目实施责任制,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合作推进大丽高速公路、大丽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关伟公路、上关至北五里桥公路、苍山索道、大理滇西技师学院建设。加快环洱海生态公路、鸡足山旅游公路、跃龙公路、香瑶公路、邓氏美蓉国和公路建设。

开始实施一批新项目。丽江机场至鹤庆县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实施桐乡171公里输油管道建设、152项目1200公里通路工程建设等6个项目。

储备了一批基础工程。配合做好大理至普洱、大理至永胜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做好滇西国际机场、城际轨道交通、引水至济洱、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繁育(大理)中心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着力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完成2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加强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干支渠防渗处理,提高有效灌溉能力。认真实施水利血防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654.38+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万人,转移就业6万人。

搞好粮食生产。抓紧制定中长期粮食增产规划纲要。实施粮食高产40万亩示范,支持冷凉山地区35万亩地膜种植,推广套种654.38+0.2万亩,示范水稻精准栽培654.38+0万亩。力争粮食总产量增长2%以上。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种植烟叶39万亩,完成烟叶收购任务114万吨。种植无公害蔬菜50万亩、特色水果50万亩、马铃薯25万亩,改造低产桑园3万亩。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管理,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力争全年生猪出栏352万头,肉牛出栏47万头,肉羊出栏654.38+0.29万只,奶牛出栏654.38+0.38万头。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在102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开发推进行动,圆满完成扶贫开发五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支持12民族团结示范村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实施工业强国战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力争全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

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实施。加快大理卷烟厂50万标箱技改、云南白药大理制造中心等23个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开工鹤庆三德水泥扩建、祥云红蜘蛛矿业技改等43个重大产业发展项目。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特色园区,把重点产业园区做强、做大、做优,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积极支持科技创新。认真实施重点行业创新、企业重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工程。奖励新认定的省级以上技术中心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新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企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乳业、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提升竞争力。推进“矿电结合”,加强资源整合和区域合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公共信息、融资担保、科技创新、维权减负等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小企业加快发展。

着力推动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

加快旅游二次创业步伐。尽快完成苍洱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改革综合试点规划,启动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提升苍洱景区核心竞争力。完成“伊稀大理”实景演出项目建设。加快环球嘉年华、大理古城提升改造、喜洲古镇、双廊古渔村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大理故宫博物院开工建设。做好仓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以上,旅游社会总收入超过6543.8+000亿元。

积极培育会展创意产业。办好三月街民族节、国际兰花茶花博览会、洱海开海节、大理国际电影节、漾濞核桃节等节庆活动。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级专业展会和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常设论坛落户大理,努力把大理建设成为重要的会展基地。

发展壮大商贸物流业。完成滇西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大理物流园货运枢纽站、滇西成品油仓储等前期工作,启动实施云南物流集团产业发展、昆钢物流商贸城等一批建设项目。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350家标准化农家店,完善农村商业网络。

以滇西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发展

做好规划。完成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提交交通、物流、教育、医疗、旅游5个专项规划报批。完成大理市、巍山县、漾濞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海东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快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起草工作。启动100个中心村和重点自然村建设改造规划。

加快城镇建设。做强1+6城市群,做南涧、永平、云龙、剑川、鹤庆五个门户县。做好海西整治,加大海东发展力度。

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注重规划宣传,推动规划实施,加强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抓好大理国家园林城市和各县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宜居城镇。

努力推进以洱海保护和管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完成中国大理洱海流域低碳经济实验区战略规划,争取将洱海流域列为国家级和省级低碳经济实验区。创建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新建户用沼气池8000口,9000户改柴改灶。

坚定不移地保护洱海。抓好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和主要集镇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实施,加强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做好河道整治、洱海东部湖滨带生态修复和新一轮“三退三还”工程。加快上关至北五里桥综合管网和夏河至观音阁截污干渠建设。加强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清洁能源产业。

积极发展森林生态产业。编制完成全州中低产林改造规划。新植核桃1.56万亩,红豆杉2万亩。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实施“多彩云南保护”大理行动计划,加快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州和生态县市创建。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抓好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剑川鉴湖、鹤庆草海湿地建设,加大云龙闽江污染治理力度。

着力推动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发展。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全面推进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完善农业风险担保机制。完成州、县、市政府机构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云南实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历史机遇,认真研究潜在优势,着力布局一批重要交通物流项目和新兴产业。不断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国家产业调整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切实抓好投资项目的储备和推进,创新投资方式,引进一批具有资金实力、核心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和产业项目。确保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力争全年招商引资突破6543.8+000亿元。

着力推进金融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金融保障能力。加强财源培育,推动新项目投产见成效,培育新财源和后续财源。严格预算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扩大内需、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以及保障民生的资金需求。

积极寻求资金支持。深化银企合作,引导州内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力争新增贷款80亿元以上。

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巩固“两基”成果。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251,000平方米,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深化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做好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应急指挥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巩固新农合成果,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40元。为城乡居民提供年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整理工作。加快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关注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启动6个县级敬老院建设。

加强人才、科技和人口计生工作。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奖励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加大惠民工作力度。认真实施扶贫开发、关爱梦想、廉租房、农村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农村安全饮水、35万亩地膜覆盖、医疗卫生服务、农机下乡、节能惠民等10项惠民工程。

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主动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州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 *共青团和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搞好村“两委”选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大理创建活动,实施十大创建工程,打造“人文大理、幸福家园”。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督防范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切实抓好道路交通、消防、煤炭生产、尾矿库运行、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食品药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视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打好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