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标被海外恶意抢注的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印尼注册商标约80件,日本注册商标近100件,澳大利亚注册商标近200件。中国企业商标被恶意抢注事件频发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抢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中国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意识仍然无法与国际接轨。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是其商标在海外被恶意抢注的根本原因。有的企业认为办理商标境外注册手续太复杂,还需要缴费,不愿意办理;有些企业认为自己的商标影响力不够大,想等商标影响力扩大了再注册。即使有些企业已经在海外注册了商标,也忽略了商标权的期限。商标到期后,如果不及时办理续展手续,就会被他人抢注。中国企业的这种错误认识和做法给了海外抢注者可乘之机,使得一些国内知名品牌甚至驰名商标在国外被恶意注册,给这些企业的无形资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这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严重障碍。(2)抢注者受经济利益驱动。抢注者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驰名商标自用,节省了大量的品牌培育费。商标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驰名商标意味着产品市场广阔,品牌附加值高。而培育驰名商标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经济投入,抢别人的驰名商标用在自己的产品上,可以渔翁得利。2.域名抢注后出售商标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大多数恶意抢注者本身并不拥有行业,而是在将商标据为己有后伺机出售。一般会等待注册企业主动联系他们或对方,或者根据销量向企业索要巨额商标转让费或进入当地市场的许可费,或者以注册企业“侵权”为名起诉勒索赔偿。甚至有人把恶意抢注当成一种“职业”,典型表现为大量抢注。比如一个澳大利亚商人,一年之内就在中国注册了180个著名商标。在加拿大,甚至有。老字号转让公司专门在中国销售其注册的老字号。3.以恶意注册商标阻止中国产品进入该国市场。随着我国驰名商标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一些国外同行业企业将中国企业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拖延和阻止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商标抢注成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被视为设置“进入壁垒”和阻挡竞争对手的工具。比如海信和西门子有商标之争。4.国外经销商利用恶意商标,抢占产品的独家经销权。由于对国际市场不熟悉,国内很多企业往往通过海外中间商拓展国际市场,中间商会以注册商标为筹码,达到获得更有利的经销或代理条件的目的。比如2005年,王致和的德国欧凯公司是王致和产品在德国的销售商,想通过商标优先购买权获得王致和产品在德国的总代理权。达到其垄断德国市场的目的。深圳好易通公司的“hyt”商标被其在俄罗斯的代理商恶意注册,志高空调被其在印尼的代理商注册。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从自身发展和对策上明确阐述了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恶意抢注;其次解释了什么是恶意抢注,以及我国商标在海外频繁被恶意抢注的原因,即抢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抢注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基于以上原因和处理方法,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恶意抢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