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政策

一是更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原则。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新理念、新原则。

二是创新非遗传承传利用制度。在融入社区建设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支持社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展示场所建设,打造有特色的社区文化。鼓励和支持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和志愿者协会在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交流等活动;在融入国民教育方面,中小学应当依法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可以聘请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担任兼职教师,设立工作室,组织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实践活动。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或课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在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鼓励和支持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科技、文化创意、游憩、旅游等融合发展;在融入国家战略方面,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长城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华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在乡村振兴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城市建设相结合,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镇建设,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和研学活动。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中国书法、古琴艺术、中国剪纸等。

法律依据:《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第58条总体上在保护原则、专家参与机制、融入社区建设、融入国民教育、交流合作、融入国家战略、融入乡村振兴、促进消费、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符合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新的政策法规和理念要求。与此同时,甘肃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通过地方立法得以固定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