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牛大战后,张謇兴办实业的情况如何?

建立工业

张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加剧了帝后两党矛盾。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支持光绪皇帝,对主战议论颇多。其主要目标是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是为了打击领主的后党,试图为有“亲政”之名的皇帝争取一些实权。名噪一时的新学科状元张謇,由于相似的历史渊源和政治主张,很快成为“清流”的领袖和“瓮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但在主战之时,主与两派激烈斗争之时,张謇却因为父亲的丧事而回归体制。[20]

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两江代省长张之洞派张謇组织一支远洋团练,以防备日本海军随时入侵长江下游。因为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航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年底,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14]

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张之洞派张謇、、丁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业局,张謇、分别在南通、苏州设立纱厂。盛达棉纺厂最初被确定为商业办公室。张謇试图通过官方的招商办、官商合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但收效甚微,筹集到的资金非常有限。张健向政府寻求帮助。[20]

大头垦殖公司棉花商店旧址(46张)

因为筹资困难,张健一方面被迫一再降低目标,另一方面又处处碰壁。江宁使桂答应出资67.2万元;盛宣怀和张謇也答应张謇拿到官机就集资,他们有合同。然而,当盛达棉纺厂开始建设时,资金很急,贵承诺的钱被多次催促。盛宣怀也保持沉默,百般躲避。张健去上海招股什么都没拿到,连回通州的路费都没有。我只好在报纸上打广告,在司马路上卖了三天字,来赚路费。状元在商言商,却尴尬得无法反驳谗言,无法侮辱。此时的张謇已经不是当年声讨袁世凯、弹劾李鸿章院士的名人了。[21-22]

1896 165438+10月,张謇通过前两江总督兼南洋商业部部长刘坤一,在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洞搞“洋务”时,从美国购买了一批40800锭锈蚀的官机,价格为50万两。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成为“士绅主导的商业”性质。[23-24]

光绪二十四年(1898),盛达纱厂在通州以西唐家闸桃渚坝正式破土动工,次年建成投产。到1899试生产时,营运资金只有几万两,没钱买棉花做原料。无奈之下,张健以每月1.2分的高息向银行借钱。急股东,没人回应;而且租厂房的意向被恶意砍价。最后,张謇多年的挚友、忠实助手沈景福提出,破釜沉舟,全面投产,用棉纱收入买棉,维持运转。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棉纱市场看好,棉纺厂的资金不断扩大,使得工厂能够正常生产,略有结余。盛达棉纺厂终于活了下来。[25]

从1901开始,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开垦沿海荒地,建成了拥有65438+万亩耕地的棉纺厂——通海垦殖畜牧公司原棉基地。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兴面粉厂、紫生冶金厂,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方便设备、机器和货物的运输,他在唐闸以西沿河修建了港口——天生港,并在天生港修建了发电厂。镇与镇之间开通道路,使天生港逐渐成为当时南通主要的长江港口。张謇及其弟张謇(号)除了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开垦大片土地外。推安)* *共同在东台县设立达赖(民国6年设在角斜)、大丰(民国7年设在西团)、通水(民国8年设在沈藻)、中府(又称通府)。这些公司的投资都在百万元以上,少则几十万元,多则几十万亩。弃灶开荒,发展棉花种植,解决办一个棉纺厂所需的原料。19年底现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型向生产型转变,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与江苏连云港的沈云培、赣榆的许并称为苏北三大实业家。[26]

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促使张謇兴办学校,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张謇受两江总督刘坤一之邀,到江宁商议促学事宜。刘坤一答应了,却被藩吴、荀道徐、严道虎拦住。张坚叹息不已。他计划与罗淑云、唐守谦等同事在通州创办一所自办师范学校。1898中,张謇自任通州纱厂五年以来,享有公费两万元连本带利,外加劝退救助金。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学校选择南通市东南的千佛寺作为校址动工,次年正式开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门机关的开始。[27]

张健(3张照片)

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盛达纱厂逐渐壮大起来。到光绪三十年(1904),工厂增资63.2万,纱锭2万多锭。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崇明九龙镇(今启东市)设立盛达二厂,资本100万元,纱锭26000锭。到宣彤第三年(1911),盛达一厂、二厂净利润约370万元。[26]

光绪三十年(1904),张謇创办南通达达伦布(步为局),最早开辟外江航线,后组建达达船务公司开辟苏北内河航线。开泰-东-盐班每天开一班,盐河从台州运至东台,再从东台运至盐城。后来在东台设立了分公司,并在沿线城镇设立船站,办理货运和客运,发展了东台与邻近各县的水路运输。[28]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个爵位。1909晋升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发起国会请愿。1911年任中央教育院长、江苏省议会临时议长、江苏省总理。1912年,他起草了退位诏书。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任北洋政府农工商总长兼国家水利总长,1914任国家水利局局长。后来在目睹了外国列强的入侵后,他毅然放弃了官职,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他曾经是立宪派的主力。

民国三年(1914),张謇还在台城南门建立了河南贫民泰坊,80多间房屋,占地30亩,雇请工人生产毛巾、藤条和缝纫。民国8年,张謇又买下上海人兴建的东台荣泰电气公司,改名为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本和购买零部件。当年秋天开始发电,解决了街道和部分用户的照明困难。

东台东明电气有限公司旧址

黄金时代

张謇也是清末立宪运动的领袖,主持并发起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他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就指出,过去的措施是“无心引导民众创业”,是浪费和无效的。今后,部办企业要停下来听听老百姓的意见。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组织了许多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然不能挽救危亡的旧中国,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有益的。张謇将“魁星”商标用于盛达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并设立了“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不同的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是冠军的形象。投产第二年,盛达棉纺厂净利润5.2万元;第三年净利润654.38+两百万元;到1908,累计净利润达到1900多万。[

盛达棉纺厂经营好转后,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问题似乎不再存在。1901年,张剑等人决定再募集20.2万股新股,一年时间成功募集20.75万。1904,张謇决定扩建盛达分公司。原本拒绝出资的桂,此时也“自愿出资2万股”。曾上书控告张謇的浙江候补朱友红,此时也投入了12000。相比于盛达一厂筹建的艰难,盛达二厂从筹建到开工只有29个月,轻而易举就收了80.2万股。盛达纺织有限公司在商务部正式注册,获得了“方圆百里20年内不准设立其他纺织厂”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声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关注的人物。

“一个治县的人,要有省的视角;省事,要有国家的眼光;治理一个国家,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思想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国家忙于一战,给中国的纺织品市场留下了巨大的空间。1913之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盛达一厂、二厂连年盈利,兴盛一时。仅1919,两个厂的利润就达到了380多万,创下了纪录。合计起来,从1914到1921这八年间,盛达两个厂的利润超过1000万。在1920~1921年期间,上海报纸每天都刊登盛达的股市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此时盛达拥有超过1.37万锭,张謇进入了他的黄金时代。

政治舞蹈

张謇雕像

辛亥革命前,张謇是皇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但辛亥革命后,他很快转向* * *并剪掉了辫子,将日记改为阳历,并被孙中山邀请出任首席工业官。

张謇作为曾经的大清冠军和皇党成员,曾经在武昌起义刚刚开始的时候找到当时的江苏巡抚,希望镇压革命。这个时候他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的代价太高了。而他代表了企业家的立场,尤其是棉纺织行业——他们最需要的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市场是他们的命脉。此时张謇对国家的关心已经从忠君转向了维护市场稳定。但是很快社会力量的平衡改变了,革命成为一种时尚。张健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一旦他看到趋势不可逆转,他务实的一面就出来了。

他的务实态度是:顺应* * *,但不完全接受革命。他只是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尽快结束动乱,维护市场稳定。他的务实政治选择是:一是拜会孙中山,应孙中山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内阁首席工业官;第二,选择支持袁世凯这个有军权的厉害人物。

他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第一次见面。对孙中山和张謇的评价就是四个字:不知崖。“崖”就是“缘”的意思。这种说法的言外之意是,他认为孙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太浪漫了。他不知道建设比革命更困难,认为一场革命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情况是,当时政令出不了南京,军饷发不出来。”张健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与袁世凯这个现实的实力人物合作。

于是张謇离开南京,北上加入袁世凯的阵营。当袁世凯逼迫宣彤皇帝退位时,张謇起草了清朝的诏书。孙中山履行诺言,给了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国内政治似乎呈现一派和平景象,工商业开始复苏。张謇认为自己所追求的统一和秩序指日可待,于是回到南通办企业,实行地方自治。

1913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工商总长。但袁世凯很快下令解散国民议会,复辟之心开始显露。张謇曾劝阻袁世凯,说解散国会、戴盔拜天等行为会诱发新的动乱。到1915,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第一至第四项要求时(袁世凯并不完全同意“二十一条”),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重新登基为帝之前,彻底断绝了与袁世凯的联系。

危机来临。

张謇铜像

此时的张謇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社会权利,也没有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国家的经济政策还没有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商业活动处处受阻。

盛达上海事务所的前身是盛达的上海会计事务所,几乎成了整个盛达系统的神经中枢和财务调节中枢。在盛达的高峰期,上海等地的银行和钱庄争相向盛达上海办事处提供贷款。学生最多有2000万到3000万现金,可以透支的金额在500万到600万之间。由于借款方便,盛达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

到1921,盛达外债已达400万两,危机开始显现。张謇原本想在来年召开地方自治第25次报告会,全面展示南通地方自治的成就。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摧毁了南通的许多水利工程。1922年,在北京和上海报纸举行的成功人士投票中,张健得票最高,他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而这一天恰好是他的70岁生日。也是这一年,持续火爆的行情突然转黑,棉花贵了便宜了。一向盈利的盛达一厂亏了39万多两,二厂亏了31万多两。1922成为盛达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金时代戛然而止,再也没有回来。

65438年到0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导致了他事业的彻底崩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给他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帮助。无独有偶,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出现经济恐慌,日本政府采取大规模紧急救助措施,对各行业进行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企业、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迅速脱困,并在随后的中日棉纺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学生。无奈之下,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但到了1924,日本资金始终不来,张謇也借不到美国资本家的钱。此时,盛达负债累累,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张剑经常在创业者的帮助下做社交,严重拖累了学生。1926年8月24日,张謇死于南通。出殡那天,南通冷清,几乎全城的人都来为张謇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