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ls Matt的美国Puma过去和现在

美国商标“PriceSmart”(中文翻译为Puls Matt)为国人所熟知,是从1997开始的。

5438年6月+当年10月,北京人刘五一在海淀区青雪路开了中国第一家Puls Matt Club。会员店采用仓库会员制,销售很多美国进口商品,让当时的北京人耳目一新。

刘五一的“中国彪马”自称是“起源于美国的会员购物仓储俱乐部,其核心理念是提供低价优质的品牌产品和服务,从而体现会员制理念的意义,形成‘会员忠诚购买’模式。”

当时大部分中国人都把中国彪马当成了外资零售商,但中国彪马自始至终都是“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从来没有一分钱的外资。它的持有者一直是刘武义及其家族。刘五一之所以能够使用美国品牌“PriceSmart”,是因为他与美国Price Ventures,Inc在1996签订了特许经营授权协议。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人索尔·普莱斯(Sol Price)就创立了一种新的零售模式——仓储式会员制超市,并以Fedmart的名字为自己的超市命名。1976年,索尔·普莱斯(Sol Price)和他的儿子罗伯特·普莱斯(Robert Price)创办了一家名为Price,Co .(纳斯达克PCLB)的公司,并将其更名为“普莱斯俱乐部”(Price Club),这是该公司旗下的一家仓库会员制超市。

“价格俱乐部”在美国发展十余年后,由于国内竞争激烈,决心开拓海外市场。1992,Price,Co .与一家墨西哥零售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合资公司当年在墨西哥推出了第一家“价格俱乐部”超市。此后,中美洲成为普莱斯公司的重点扩张区域..

1993年,Price公司与美国另一家零售企业Costco Wholesale Corp.(COST,纳斯达克)重组,成立PriceCostco,Inc.( PCCW,纳斯达克)。

新公司以原合并双方拥有的连锁超市命名为“PriceCostco”,包括101 Costco超市和94家Price Club超市,从而成为美国仓储会员制连锁店的领头羊。

1994因合并双方的业务方向和发展战略难以调和,决定拆分PriceCostco,Inc .的业务。新公司Price Enterprises,Inc.(PEI)从PriceCostco,Inc .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房地产管理。在PEI的领导下成立了全资子公司Price Ventures,Inc.(PVI)。正是这个PVI在美国专利和商标注册局1994注册了“PriceSmart”商标。

PVI的主要任务是拓展美国以外的仓库会员制连锁超市。有两种扩展方式:一是特许经营,即允许其他公司使用“PriceSmart”商标开设仓库会员超市,由授权方PVI提供技术支持,收取加盟费;二是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海外开设“PriceSmart”超市。

1995年5月,第一家特许经营的“PriceSmart”超市在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岛塞班岛开业。在过去两年中,一些印度尼西亚、中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公司也与PVI签署了特许经营协议,在自己的国家开设PriceSmart超市。

据美国国内媒体报道,1996年,刘武义在美国成立的Timetone国际集团,Inc .与PVI签署特许经营协议。根据协议,汤姆顿和他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可以使用“PriceSmart”商标在北京、天津和中国其他城市开设连锁超市。

这是美国品牌“PriceSmart”首次与中国企业联姻。之后发生的一切都表明,获得PVI特许经营授权的刘五一将“PriceSmart”品牌带回了中国,使其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在大洋彼岸,PVI主要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发展PriceSmart超市。

在美国,从来没有一家PriceSmart超市。1997年,PriceCostco,Inc .将公司名称变更为“Costco Whole Corp .”,标志着Price,co .与Costco Whole Corp .长达四年的联姻宣告结束,同年,PriceSmart,Inc(PSMT,纳斯达克)注册成立,PEI全资子公司PVI的资产注入PriceSmart,Inc

结果,创立三年的美国品牌“PriceSmart”获得了一个同名的公司载体,PriceSmart,Inc .(纳斯达克PSMT)后来在中国被广泛称为“美国彪马”。

在美国新成立的Puma全面负责“PriceSmart”连锁超市的海外扩张,并将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如中美洲和亚洲。彪马前总裁吉尔·帕蒂达(Gil Partida)甚至宣称:“公司的使命是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穷人提供大量的商品和服务。”

1998,美国彪马公司与一家巴拿马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美国彪马公司占股60%。他们计划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开设9家仓储式会员超市。当时,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国的PriceSmart超市相继开业。此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菲律宾、墨西哥、关岛和尼加拉瓜也开设了十几家PriceSmart超市。

值得注意的是,彪马在美国上述领域的扩张,有一半以上是成立独资公司,合资公司持有控股权。从美国Puma 1998的年报来看,截至当年,特许经营形式的“PriceSmart”只存在于中国和塞班。

2001和2002年无疑是彪马在美国发展的高峰期,中美洲和加勒比海等所有发展中的中国国家在当地零售业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与中国类似,美国彪马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现,被当地媒体誉为“美国零售巨头”。就连尼加拉瓜总统也参加了当地PriceSmart超市的开业仪式。

2002年6月5438日+10月65438日+5月,圣地亚哥一论坛报联盟发表了一份题为“Puls Matt在第三世界的扩张”的报告。报道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零售业下滑之际,美国的彪马保持了低价高量的经营模式,保住了52万会员客户。有分析认为,美国的彪马由于其独特的市场拓展,有潜力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零售巨头。

同时,上述报告认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与美国有很大不同,这将是彪马在中国发展的障碍。但是,美国的彪马显然不承认这一点。该公司亚洲区总裁表示,PriceSmart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良好,预计2002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4.83亿美元。

与这种乐观情绪相对应的是,2002年8月,美国彪马公司公布的年报显示,其上一财年(2006年8月5438+0-2002年8月)利润达到11万美元。这也是彪马在美国历史上最好的表现——自2003年以来,彪马在美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尽管PriceSmart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但由于Puma在中国仅作为授权经营,其销售业绩并未计入美国Puma的财务报表中。彪马美国只授予中国特许经营权-提供技术管理支持和品牌。

事实上,美国Puma每年向中国收取每家PriceSmart超市约6.5438亿+美元的加盟费,双方不存在资金往来。

随着Puma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扩张,Puma在中国也在一步一步的向中国迈进。从1997到2003年7月,13彪马会员店在各地开业。

据《财经》调查,2001年2月,彪马美国公司与刘武义的美国公司Novont,Inc .和中国Novon控股有限公司重新签订了特许经营合同,根据合同,彪马允许这两家公司以“PriceSmart”的品牌名称在中国开店,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培训。同时要求“门店的外观,包括各连锁店的设计、布局规划、员工服装、设备、品牌等,与Puma自有门店保持一致”。

合同中还强调,美方将对中国会员店的开业、发展和商业计划的更新提供建议,其高级职员每年至少到中国两次,对连锁会员店进行指导。此外,如果中方提出要求,美方有义务对其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根据合同,诺恒公司在中国的每个连锁店每年需支付116900美元。更重要的是,美国对诺恒公司在中国的开店速度有明确要求——诺恒公司承诺2001年开5家Puma会员店,2002年开3家,2003年开4家;如果中方不信守承诺,每少开一个,就要向美方支付116900美元的罚款。

而2002年后陷入财务危机的中国彪马,显然无力完成上述“重任”。2002年和2003年,中国彪马总公司仅推出了4家彪马会员店。

2004年下半年,中国Puma上演“商铺倾覆风波”,当年2月,Puma与美国刘五一的合作宣告结束。在10的前一个月,美国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30天内支付特许经营费及利息共计140万美元。但中国没有回应。12 10日,美国暂停特许经营协议,PriceSmart告别中国市场。

在告别中国的同时,最近,彪马在美国其他地区的自营店也遇到了麻烦:今年2月28日,三家墨西哥PriceSmart超市关门——这是彪马走向海外的第一站;3月29日,Puma在危地马拉的合资公司小股东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以了结债务,偿还欠款。

如今,马尚在中美洲、加勒比海沿岸和菲律宾的65,438+03个国家拥有26家会员商店。其2004财年的销售额接近6654.38亿美元,比上一年下降7.7%,净亏损3000万美元。-